文/吳超 南京玄武湖園林發展有限公司 江蘇南京 210009
園林植物配置與造景技術要點研究
文/吳超 南京玄武湖園林發展有限公司 江蘇南京 210009
城市園林建設已經成為一個城市在不斷發展過程當中,所必須進行的環節。城市園林建設可以對城市的美觀與整潔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同時也可以優化城市自然環境,確保城市局部小氣候的自然調節。而在園林建設的過程當中,會涉及到園林內部植物的配置以及造景技術的應用。本文就先針對城市園林植物造景技術以及優化配置的具體意義進行簡要分析,并且深入到實際工作落實過程中,探究園林植物配置和造景技術的研究要點,以期為相關的園林建設以及規劃人員提供必要的理論支持與實際參考。
園林;植物配置;造景技術;重要性;要點對策
園林在一座城市中的作用,不僅僅是簡單的綠化意義,其往往可以有效實現整個城市景觀的統一與和諧。對于營造較為良好的城市生活環境與居住環境,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植物作為園林景觀配置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個部分,其所具有的獨特美學意義和價值,直接影響著人們的審美感官。所以,在園林植物配置以及造景的過程當中,選擇合適的園林植物配置方案,科學造景,確實有利于促進園林建設與發展,營造出獨特的園林植物景觀特色。
園林植物配置與造景過程當中,之所以講求一定的科學性,是因為園林植物配置需要遵循相應的美學原則,也就是說,需要與繪畫、造景、造園等相關藝術形式的原則進行相應的統一,這樣才能真正提升配置的科學合理性,凸顯其美學意義。
首先,園林植物的科學配置體現了一般美學原理,即統一性、調和性、均衡性以及韻律和節奏性。不同的原則與特點,就決定了不同的園林設置風格。例如均衡式的配置方式比較常用于陵園或者是皇家園林中,給人一種嚴肅之感。
其次,園林植物配置與造景,有利于實現整個園林美學水平的提升,符合人們日益變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和審美要求,更加有利于體現園林的美化作用。
2.1 科學選擇植物種類
2.1.1 注重鄉土植物以及樹種的培育
從當前我國園林建設的現狀來看,要想有效提升園林植物配置的科學性,優化其造景技術,就必須嘗試進行鄉土樹種以及植物的培育和廣泛應用。常見的鄉土樹種有馬蹄荷、滇皂莢、流蘇樹、藍果樹、大花野茉莉等。如圖1所示:

圖1 馬蹄荷
馬蹄荷作為典型的鄉土植物,其在我國云南地區比較常見。并且這類植物有著較好的環境適應能力,自然存活率也相對較高,比較適宜種植在園林當中,作為植物配置的一個種類,更能凸顯其特色與價值。這類植物作為典型的鄉土類植物,其在種植的過程當中具有更強的環境適應性和存活性。既能夠體現出本地區的自然環境特色,也具有相對良好的觀賞性,對于促進園林植物景觀的配比豐富性帶來一定幫助。
2.1.2 實現落葉類樹種和常綠樹種的相互結合
當前我國許多園林都已經陸續意識到,將落葉樹種和常綠樹種進行結合,可以有效豐富園林植物類型,使得園林植物實現科學配置。常見的樹種搭配主要為三層或者是四層結構,所以其配比主要有常綠樹種+常綠樹種+常綠樹種;常綠樹種+落葉樹種+常綠樹種;落葉樹種+常綠樹種+常綠樹種的原則。只需要確保在搭配的過程中,尤其在三層結構的配置中出現兩層落葉樹種即可。選擇不同的樹種也需要考慮植物的季節變化特點,尤其需要兼顧冬季樹種的枯萎現象,避免出現偏枯景觀。
2.1.3 嚴格按照生物學特征進行配比
2.2 科學安排植物群落
在選擇完畢園林植物配置樹種之后,則需要對植物群落進行科學安排。從生態角度來看,植物群落結構越復雜,就表明植物的生態穩定性相對較好。當然,從造景角度來看,不同的配置方式確實可以營造出不同的景觀特點與效果。因此,最終選擇怎樣的植物群落形式,取決于想要打造怎樣的景觀空間效果。如圖2所示:

圖2 常見的二層結構植物群落安排形式
2.3 滿足植物景觀的空間組合要求
植物的配置,需要符合植物景觀的空間組合要求。也就是說,有專門的植物景觀空間理論對景觀空間進行約束和規范。空間的整體效果、清晰性、復雜性等,都會直接影響觀賞者對于空間整體以及空間環境的感受。因此,在進行園林植物配置以及造景的時候,必須符合植物景觀的空間組合要求。
比如,常見的組合模式包括組團式組合模式、集中式組合模式、線性組合模式、包容式組合模式以及網格狀組合模式等。集中式組合模式最為常見,其主要表現為在園林內部一個占據主導地位的中心空間區域,并且在其周圍形成一種景觀,從而打造成一種向心型的景觀構圖形式。所以,園林內部的植物景觀配置絕非隨意性很強,而是有嚴格的空間組合要求作為條款和約束,才能真正形成具有審美性的空間景觀。
園林作為現代城市建設和發展過程中必不可少的景觀表現形式,其未來應該不斷注重內部植物的優化與配置,同時創新造景技術,真正促進園林景觀的優化,提升園林建設水平,為城市美化與環境優化帶來幫助。
[1]夏重立.園林植物造景的設計藝術與構建[J].金陵科技學院學報,2009,01:82-85.
[2]任偉鵬.園林植物色彩在造景中的應用[J].科技風,2010,0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