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德運
10.3969/j.issn.1671-489X.2016.19.057
摘 要 很多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的小組合作學習存在過多注重形式,忽視學習的實質內容,評價體系不完善,缺乏對教學過程實效的科學考察等不足。結合多年教學實踐,探究基于學生學習與評價系統模式的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和策略。
關鍵詞 信息技術;學生學習與評價系統;合作學習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6)19-0057-03
1 前言
2013年,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教研中心信息技術學科教研員組織信息技術一線教師經過三年研究,自主開發出中小學信息技術課“學生學習與評價系統”網絡教學平臺,并于2013年秋季開始在全區所有學校3~9年級信息技術課中進入教學應用,該系統充分利用夷陵教育城域網,實現了全區信息技術教學資源共建共享,在全區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師的共同努力下,已經建成3~9年級信息技術學科電子教材、教學設計、導學設計、輔助學習、當堂檢測試題等比較完備的信息技術學科電子資源庫,推動了夷陵區中小學信息技術課信息化教學。
2 “學生學習與評價系統”構建師生教與學的合作平臺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自主研發的信息技術課“學生學習與評價系統”網絡教學平臺是基于ASP動態網頁的網站式平臺,經歷了由學生信息技術“小組活動電子記錄卡”→“小組活動評價系統”→“信息技術教學平臺”的研制階段,目前形成了集教師備課、教師授課、學生學習、過程評價、資源提供、課堂檢測、作品回收、討論交流等多功能于一體的備、教、學平臺(圖1),解決了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的備教批輔、效果準確評價、資源管理、學生合作學習等多方面問題。
“學生學習與評價系統”把信息技術教師教學與學生小組合作學習過程有機結合成統一體。這一教學平臺更有利于體現素質教育的要求和新課改革的理念,讓教師通過網絡平臺編寫“教學設計”“導學案”等。改變教學過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以此平臺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突出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自主與合作探究為主導的主動學習模式,使其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同時引導學生以合作學習形式借助平臺學會學習,改變接受式學習、死記硬背、教師主講、機械訓練的教學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自主搜索處理信息、積極參與交流與合作學習等新學習模式,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3 “學生學習與評價系統”網絡平臺有利于開展合作學習形式的教學
注重合作學習小組的建設 合理分組是保證合作學習實效的重要因素。我校信息技術學生學習小組的劃分是以“同組異質”“異組同質”為基本形式,即每個小組的學生成員以優、中、差混搭,每組四到五個成員。同時推選一個有責任心的小組成員擔任小組長,組長的主要職責是管理好本組成員的學習與紀律,按“學生學習與評價系統”導學區導學案的要求分配本小組學習任務,起到幫助和協調小組成員開展個人探究與小組合作學習、組間合作與交流展示評價、聯系教師參與小組活動的指導與引導等作用。小組成員的組成與小組長的選擇可以在學習過程中根據實際表現進行適當調換,解決原有小組存在的一些問題,保證小組成員的友好合作與互補性,達到以小組成員合作學習活動為主體,以小組目標達成為標準,以組間學習競爭、競賽為推力,以小組總體綜合成績為評價和獎勵依據的教學策略體系[1]。
利用“學生學習與評價系統”網絡平臺開展小組合作教學 以八年級下第三課“周游世界 電子地圖”為例,教學中的基本流程為如下。圖2為本課網絡平臺導學區。
1)精心做好“教學設計”“導學案”“輔助學習資料”“學生學習評價”“微教學視頻”“當堂檢測題”等內容。當前學校信息技術教學在打造“高效”課堂過程中,初步形成了“信息技術‘任務驅動,自主探究高效課堂”教學模式。教學設計中教學過程主要包含五大教學環節:情景導入,明確任務→自主探究,學習技能→交流分享,切磋技藝→綜合應用,完成任務→展示評價,共同提升。根據這五大環節,課前預設好“學生學習與評價系統”網絡中導學區的“導學案”,給出小組學習目標、個人探究和小組合作探究要求完成的任務(如圖3所示)[2]。
讓學生從導學區導學案中明確任務個人與小組合作任務的分工,并按導學案要求在小組長的帶領下完成自主學習探究與小組合作學習內容。
2)科學選配適合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內容。在進行教學設計時首先要選擇好適合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內容。信息技術教材中并不是所有的教學內容都適合用小組合作的教學方式的。所以在利用“學生學習與評價系統”進行教學設計時應把自主學習探究與合作學習有機結合,根據教材結合地方特色與本地實際來開發與拓展教材內容。結合教材與本地特色做好“情景導入”,既能激起學生學習興趣,又能讓學生感覺知識與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系,讓課堂氛圍濃厚,使學習過程效果更理想[3]。
利用“學生學習與評價系統”引導學生學習 學生合作學習的主線為:小組長組織學習“學習目標” →借助書本、“輔助學習”或網絡等完成個人探究任務→對個人學習情況進行評價→完成小組合作任務→組間互評→師生互動、作品展示與評價→組間互評→作品重構與完成“當堂檢測”→ 教師給各小組綜合評價→學生小結課堂收獲(教師補充)。學生學習的每個環節采用流水式定時完成,以提高學習效率。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以學習目標和導學案為引導,完成學習任務。這是課堂教學的主要部分,導學區導學案個人探究部分是小組成員必須進行個人探究完成的任務,完成任務有困難的學生可以向小組成員與教師求助;小組合作探究部分為小組成員共同完成的任務,可以分工合作也可集體完成,操作上有困難的先組內討論再組間交流求助。
學生在每完成一個任務后就在評價區對已完成的任務和掌握知識情況進行自我評價,小組內與組間互相評價;要求當堂課中完成的作品通過平臺中的“作品上傳”,把作品傳到平臺,并通過“作品鑒賞”來展示、欣賞、評價各小組學生作品,教師可利用“作品鑒賞”來與學生互動,展示與評價作品。
教師參與指導各小組開展學習,學習過程可以充分“放手”但并非“放羊”,時時掌控全班學習狀況,做好學生學習活動的設計者、管理者、引導者、扶助者、參與者的角色。
“學生學習與評價系統”網絡平臺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學生學習與評價系統”網絡平臺設計的學習過程都是以小組為單位,形成小組間的競賽與PK,可以激發學生學習動力;成員每完成一項任務,平臺上“熊貓”動畫就會改變形態,逐漸由靜到動逐步升級,激勵學生勇于挑戰;另每節課都評選先進合作學習小組,以小組積分前三記獎,教師給予加分,激勵學生珍惜小組榮譽。
4 結語
“學生學習與評價系統”網絡平臺的嘗試運用,有利于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學習,便于學生作品展示與評價,共享探究成果,共同提高操作技能,教師可以更好地把握教學過程,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與合作探究學習,能更有效地改變教師角色,成為參與學生學習活動的一員。同時,“學生學習與評價系統”網絡平臺能物化學生學習過程評價,及時反饋學生學習狀況,便于教師靈活調整教學方式,為教學發展服務,提升教學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譚宗燕.大學英語“自主、合作、探究”課堂教學模式研究[J].湖北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9(5):77-79.
[2]李軍嬌.新形勢下基于網絡的英語教學模式研究[J].教學與管理,2009(33):143-144.
[3]錢秀蕓,劉芳.多媒體語境下的雙軸心教學模式研究[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