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嘉
10.3969/j.issn.1671-489X.2016.19.086
摘 要 很多高校設置物聯網專業課程,然而課程開發過程中還存在諸多問題。對此進行研究,主要分析課程開發實踐路徑。
關鍵詞 物聯網;實驗室;智能教學環境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6)19-0086-02
物聯網指的是一種物體與物體間進行連接的互聯網,是嚴格按照相關協議對專門的設備進行連接,實現互聯網、任意物品間的相互連接,進行信息交換和通信,從而實現智能化識別、跟蹤、定位等目的的全新技術。人們將其譽為第三種類型的信息技術,是信息產業的又一次革新,被視為在互聯網基礎上的業務和應用。因此,物聯網的核心技術依然是互聯網,它是對互聯網技術的延伸,其用戶終端覆蓋世界上全部的物品,能夠實現包括物品與物品之間的通信。
1 物聯網專業課程開發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
高校物聯網課程開發現狀 物聯網是由負責標識物品感知層、負責網絡接入和信息傳播的傳輸層、負責信息分析和應用的處理層等三大部分構成的龐大信息系統。物聯網技術涵蓋材料、通信、信息、電、機等各個領域。作為新型專業,物聯網在很多高校已經存在。本文分析各個高校的情況,為物聯網課程開發提供借鑒。從培養層次角度來看,大部分高校主要是培養中級技術人員,只有少數高校側重培養高層次人員,與此同時重視培養產品研發人才的也是少之又少。從培養方向看,高校的人才培養定位主要集中在三方面:1)系統維護以及調試;2)相關設備安裝;3)項目管理以及施工。從招生規模看,各個高校的招生規模主要是1~2個班,與其他學科相比,招生人數較少。從主干課程看,近幾年高校同時考慮到應用程序、電子技術等方面技術,如安卓系統、C語言編程、安裝智能家居、電子電路等。很多高校招生學生較少,而且培養方向也有所不同,主要集中在管理、生產等方向,很少涉及產品研發。
物聯網課程開發存在的問題
1)課程設置、定位間存在矛盾。在調查過程中發現,多數高校物聯網人才培養主要是設備管理、維護、調試等人員,少數涉及產品開發,這說明該專業主要是提高學生物聯網基本技能。換句話說,大部分高校的課程集中在物聯網終端以及感知這兩個層次。然而課程設置與此情況存在明顯矛盾,多數課程側重物聯網相關程序開發,難以充分顯示出人才培養方向。
2)教材難以滿足發展需要。一是教材知識跟不上發展步伐。目前,很多特殊學校仍然采用十幾年前的教材,存在嚴重滯后性。同時,一些學校過度重視學生的理論知識,而忽視今后踏入社會的情況,忽視培養他們適應社會發展的能力,難以適應物聯網的發展。可見,教學內容缺乏實用性,與今后發展需求存在矛盾,難以滿足今后發展需要。同時,教學過度重視灌輸書本知識,難以達到切實效果,反而會引起學生反感,進而降低學習的積極性。二是教學內容較難。在調查過程中,筆者發現很多教材較難,偏向理論,加上學生基礎差,因此達不到教學效果。
3)實訓場所落后。多數高校使用一些市場上較為常見的設備,確保先進技術以及設備。實訓場所對于提高學生技能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同時也明顯開闊了學生的視野。與此同時,物聯網中的RFID、傳感等技術都發展較快,設備更新較快。但是很多高校開設的實訓課較少,而且相關教學資源落后,難以提高學生的物聯網技能。
2 課程開發實踐路徑探索
明確人才培養目標 明確目標是課程開發的基礎,對于課程設置具有至關重要的影響。實踐表明,培養目標是否與社會需求相適應,直接影響社會經濟發展。培養目標包括:社會對人才需求;行業發展;培養人才類型。其中,現階段社會需要的人才大致分為四類:1)研發類,主要工作是開發硬件以及軟件、設計系統等,要求具有完善的物聯網知識,而且在創新方面具有較大的潛力;2)施工類,工作是設備調試、選型以及制訂具體施工方案等,要求具有較強的協調能力;3)運營維護類,工作是系統管理、測試等,技能較強,而且熟悉物聯網的大部分技能;4)營銷類,工作是服務客服、產品營銷,熟悉一定的技術以及技能,而且全面了解產品的特點以及使用,同時善于與人交流。
強化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對于物聯網教學發展具有現實意義。首先,代表著教育理念的重大變革,也象征著一種教育發展趨勢或教育潮流;其次,作為一種先進的、科學的教育理念,校企合作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知識、業務水平和專業素養,使學生更加勤奮、努力地提高自己的能力;最后,校企合作強化了學校的教育、管理,實現了學校教育與學生職業生涯的有序銜接,不僅幫助企業找到優秀的人才,還使學校的教育工作更具有針對性,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就業率。
為了制訂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教育方案,學校應該與企業進行合作,并以企業為核心,無論是市場調查還是技能培養,都應將教學結構、教學內容與企業相結合,一方面與企業進行合作為學生創造實習機會,一方面在課堂上將教學與實踐進行結合,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在教學過程中,按照工學結合制訂培養計劃,加強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并高度重視培養學生的就業習慣與就業意識,不僅要加強學生的崗位技能訓練,還要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以此來滿足社會的需要。要想充分發揮此種方法的作用,學校關鍵點在于建立一個完整的評價系統。借助這個評價系統,可按期對學生的就業競爭力、技能進行考核與觀察,不僅可以充分評價人才培養的質量,還可以檢驗人才培養過程中的優勢與不足。因此,校方應積極與企業進行合作,并展開評價活動,檢驗學生在企業實踐中是否具備專業水平、專業素養。由于企業與學校各自的目的存在差異,因此在學校中主要以評價學生的專業知識、能力為首要目標,以此來確保評價的客觀性。
開設特色課程 高校的人才平培養有所不同,因此應當結合自身特點,開設特色課程,形成差異化課程,如農業學院設置物聯網農業,將物聯網技術應用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如進入培育階段后,可以采用物聯網技術及時掌握種植環境狀況,如溫度、濕度、CO2等信息。同時可根據收集的信息設置自動檢測,對產品進行及時管理,那樣可以高效應對環境變化,馬上采取措施,確保幼苗生長環境最佳。進行溫度信息采集,能夠遠程調節適宜的溫度,高科技的應用不僅可以減少人員成本,而且能確保生產出來的農產品的質量以及產量。在生長過程中,有關工作人員同樣可采取物聯網監測功能,這樣有利于農民及時、準確掌握植物的生長環境、營養情況及病害蟲情況。利用傳感器能夠及時獲得土壤、水分、光照等情況,通過監測的結果分析,可幫助農民改善植物生長條件,進而減輕病蟲害的損傷,穩定作物的生長條件,運用光感科技獲得信息對產品進行科學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此外,家居設計專業課將其應用于家居建設過程中,通過綜合布線,建成一個具有網絡通信、安全防范、智能控制以及音視頻等效果的實驗室。
強化教學資源建設
1)強化實驗室建設。相關人員可從兩個方面著手。一方面是改造。物聯網技術發展迅猛,具有較快的更新速度,目前不少高校實驗室已經難以跟上時代發展步伐,導致大量設備不能滿足教學需要。為此,高校應當強化對此類實驗室的改造,置辦一些先進設備,同時全面考慮經濟、安全等因素。另一方面是新建。高校可新建具有針對性的實驗室,如智能類型的家居、安防、交通等。如智能家居,在軟件方面,其網口的驅動設置為10 M/100 M的適應模式,其無線網Wi-Fi設備驅動應用802.11b/g;Tvout驅動是NTSC模式,3D驅動是Graphics;視頻驅動支持JPEC CODEC的標準;GPS驅動支持全球定位;網絡協議設計支持大部分應用,比如HTTP等。在硬件方面,主處理器是應用ARM13,網絡盒應用家里現有的無線Wi-Fi設備;GRPS模塊應用SiRFStar IIIGSC3F/LP.7979,在捕獲時是144 dBm;VGA接口應用液晶顯示器,將250 M內存集成,可以播放出高清視頻。
2)在智能教學環境中的應用。物聯網信息技術主要是指依據相關的網絡協議,通過GPS、射頻識別、傳感器、感應器等先進技術工具,實現物體、互聯網間的連接,并在網絡中完成信息的交換,最終達到監控、定位等效果的全新技術。通過物聯網信息技術可以構建出智能化的教學環境,讓學校直接在智能化教學平臺中對校園中的各類電子設備進行管理。例如:教師或學生走進教室后,校園網絡中的溫度感應系統可以依據教師身體溫度,對中央空調的溫度進行調整;光線識別系統可以對教學環境的亮暗程度進行判斷,之后自動啟用相應的照明設備;人像識別系統則可以識別出進入教室的人是教師還是學生,如果進入對象是學生,系統將會啟用自動識別簽到,若是教師進入則自行啟動課堂中的多媒體教學設備,并直接將學生的簽到信息發送到多媒體設備中。此外,智能化教學環境運行時,如果多媒體設備出現故障,物聯網絡中的傳感器系統能夠及時對故障信息進行收集和分析,并傳送到校園網絡管理平臺中,提醒相關的管理人員及時進行維護和檢修。
3 結束語
如今社會是信息發展的時代,科學技術更新較快,同時互聯網、電腦等技術也得到長足發展,而且對于物聯網發展具有積極促進作用,實現新技術的革新與進步。物聯網是一種全新的科學技術,是信息、通信、互聯網技術的結合體,為人們生活、生產的需要提供了龐大的信息量,其智能化的信息技術實現了信息的傳輸、感知與交互。本文基于物聯網概述以及前景分析,剖析該專業課程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最后提出進行課程開發的行之有效策略。■
參考文獻
[1]趙雨境.以“三線并重”為核心的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課程體系研究[J].學園:教育科研,2013(1):12-14.
[2]唐敏,尚勇,林昕.高職院校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課程體系的探索與構建[J].物聯網技術,2014(2):85-87.
[3]王其,等.基于工程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物聯網工程專業課程體系改革與探索[J].科技信息,2013(12):23.
[4]馬勇贊.以“體系架構”為核心的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課程體系的探索[J].科技視界,2015(3):211.
[5]張雅瓊.應用型地方本科院校物聯網工程專業課程體系探索[J].物聯網技術,2015(5):104-105.
[6]王建勇.高職高專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課程體系設計[J].物聯網技術,2013(12):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