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直
11月6日,暴雪嘉年華完美落幕,2016年度的賽事已經走到了尾聲。回顧2016,我們看到了太多選手與俱樂部的崛起,也有無數老將與戰隊的失落。然而,在2016年僅剩下的兩個月里,還有一出年度大戲即將上演,那就是英雄聯盟項目的選手轉會。
早在2010年,王思聰建立的IG戰隊率先拉開了國內俱樂部的選手之爭。六年時間過去了,從幾十萬到幾千萬,電子競技如同傳統體育一樣,催生了一個又一個價值連城的頂級明星。然而,在這光鮮亮麗的背后,我們看到的是極高的市場溢價與仍在虧損的俱樂部,這迫使我們不得不重新審視中國電子競技俱樂部的現狀。
在采訪了國內多家一線俱樂部、贊助商之后,我們發現,隨著資本的涌入,電子競技行業目前存在著明顯的非專業化向專業化過渡的趨勢。在這種趨勢面前,國內的俱樂部們更多是對經營策略的迷茫與試探,對經營方法的不解與借鑒,以及對經營理念的思考與找尋。如果說選手急劇攀升的身價只是冰山一角的話,那么藏在下面的是更令人擔憂的俱樂部運營現狀。
因此,我們嘗試著找出衡量選手價值、維持俱樂部持續發展的方法與邏輯。希望做到拋磚引玉,引起行業內廣泛的深思。牛頓曾經說過:“我算得出天體間的距離,卻算不出狂熱的人心。”作為行業內直面資本洪流的環節,我們希望俱樂部能夠保持清醒,通過不斷地的思考與嘗試,找到屬于自己的經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