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韶許+袁箐+郭龍燮
摘 要:職業高原是指員工個體進入職業生涯發展的“滯緩”時期,能對個人與組織產生大量的消極影響。在回顧國內相關文獻的基礎上,從時間進展、職業內容進展、理論內容進展(概念、維度、影響因素及應對策略)三個方面對國內職業高原14年來的研究進行了整理、歸納與總結,力求為相關社會實踐工作提供有效的理論參考。
關鍵詞:國內;職業高原;研究進展;述評
中圖分類號:F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j.cnki.1672 3198.2016.22.043
1 引言
受第二次世界大戰影響,1946-1964年間,美國出現了著名的“嬰兒潮”(baby boom)時期,這期間共誕生了共約7800萬人,這些新增人口中的大部分在20世紀70年代紛紛進入工作的穩定期。大量的工作人口,70年代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危機,造成了人力資源管理者對扁平化精簡組織的青睞,工作崗位與工作人口的不對稱數量的亦開始出現。正常的職業生涯發展軌跡收到以上因素的影響,變得緩慢,造成大量職員的生涯發展進入停滯期(career stagnation)。對于處于職業發展黃金時期的人們來說,職業生涯的積極發展是個人價值、自尊自信等屬性的核心來源,但停滯的出現將會挫敗這些來源,并降低個人的工作效率與信心,并最終影響到整個組織。基于以上問題,1977年,Ference提出了著名的“職業高原”理論,受到了人力資源管理研究者與社會管理實踐者的廣泛認同,并引入我國在各類行業與部門中不斷探究,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職業高原”理論研究。在國外研究漸已豐碩的今天,本文欲回顧國內“職業高原”研究的發展與內容,總結其中裨益,為社會管理者的實踐提供理論支持與服務。
2 研究的時間進展
本研究以“職業高原”、“職業生涯高原”、“職業”并“高原”、“職業”并“生涯高原”為篇名條件,在中國知網(CNKI)、萬方數據、維普網、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等資源庫中檢索了2002年1月1日至2016年6月30日間共14.5年間的文獻成果,共檢索出文獻414篇。其中,核心成果(CSSCI及中文核心)100篇(占比24.15%),碩博學位論文61篇(占比14.73%)。“職業高原”研究的時間進展如圖1所示。
由圖1可知,國內“職業高原”研究呈現3個明顯的波峰和變化趨勢。三個波峰分別是2007年(42篇,占比10.14%)、2009年(48篇,占比11.59%)、2012年(54篇,占比13.04%)。自2002年國內第一篇“職業高原”研究出現,直到2012年,研究成果數量均處于穩步上升狀態并達到峰值;2013年內開始,研究數量整體下滑,截止2016年6月30日,2016年半年內僅有15篇研究刊發。碩博論文的研究數量峰值與整體篇數的峰值相同,出現在2012年,而核心論文的刊發峰值出現在2009年,作為該主題頂峰期的2012年卻僅有3篇論文于核心期刊發表。2006-2012年是我國企業兼并、管理體制改革的重要發展期,這段期間對員工“職業高原”現象的關注源于社會管理實踐,也作用其實踐過程。
3 研究的內容進展
根據對國內已有“職業高原”研究的整理,本文認為現有文獻的內容進展主要體現在“職業主體”與“理論”兩方面中。
3.1 “職業主體”視角下的職業高原研究
“職業主體”視角即針對不同職業的“職業高原”研究。目前,414篇研究的篇名中,含有“職業主體”的有289篇(69.81%),分布于16種職業中,如表1所示。
“職業主體”分布中,教師、圖書館員、醫護人員、管理者、輔導員、研究人員及公務員7類職業是職業高原研究較為集中的,篇數均高于10篇,其中關于教師的相關研究最多,達到106篇(占比25.60%),其余10種則篇數較少(共39篇,占比9.42%)。
教師。關于教師群體職業高原的研究占研究總量的四分之一?,F有研究覆蓋了各個階層的教師群體,包括小學、中學、高職高專及大學。教師一般在參加工作的初期5年中,其教學科研能力與工作年限成正相關,但5年之后,其科研與教學水平會出現發展遲緩甚至倒退現象,于是職業高原現象產生。究其原因,教師的個人原因(職業倦怠、家庭、水平能力等)、工作學校原因(激勵機制、職業規劃等)、社會原因(社會期望、輿論壓力、地位要求等)是造成教師職業高原障礙的主要原因。惠善康通過實證研究,發現中小學教師出現職業高原現在的比例超過50%,且職業情感是影響職業高原形成最大的因素,起中介作用?;t霞認為教師職業“高原現象”的突破口需在宏觀上增強政府的主導職能,改善人們對教師職業的理解,為教師建立合理的職業發展與學習規劃,并在經濟與生活上給予教師傾斜政策,解決他們發展的后顧之憂;中觀上,學校需營造良好的環境,減輕教師的精神負擔,并幫助教師度過這一階段;微觀上,需要教師自身發揮主觀能動性,清楚認識自身職業高原發生的原因,合理規劃利用好身邊資源,并在教學與科研實踐中發現突破自身阻礙的關鍵。
圖書館員。圖書館館員的職業高原現象通常表現為與訪問的讀者產生沖突、工作服務的積極性較低、對自身能力與創造價值持否定狀態、缺少理想與追求,誤解圖書館工作為無聊、無用的職業等。相關研究認為,圖書館員發生職業高原的原因主要集中于社會因素:網絡的發展、社會偏見及圖書館員的能力價值體現機遇較為匱乏;制度原因:圖書館員缺乏工作壓力,也沒有工作動力,缺乏優勝劣汰的競爭機制;組織原因:圖書館的扁平化機構設置使得管理崗位偏少,基層崗位偏多造成了晉升機會較少;職業原因:受工作性質的影響,圖書館員常年與圖書為伍,壓抑的環境、較少的人際交往使得身心較為疲憊,同時該職業的自我認同與社會認同容易受到消極影響;個體原因:受人口統計學特征的影響,館員的能力參差不齊等都是造成該職業產生職業高原的重要原因。尤玉新認為,解決圖書館員“職業高原”問題應開發多重職業生涯發展道路,鼓勵建構團隊,施行崗位輪換三個方面;劉武宏等認為還應鼓勵科研、安排深造并組織多樣式活動活化圖書館員的工作環境,加強人際交往,減輕其工作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