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訊】2016年11月15日,由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課程中心主辦以“技術支持下的個性化學習”為主題的北京市中小學生學習方式變革現場會在北方交通大學附屬中學成功召開。來自北京市16個區縣的中小學教師、北京教育學院教育同仁等共300余人共聚一堂,探討技術支持下中小學生學習方式變革途徑及策略。
本次現場會分為兩大環節:一是現場展示課環節,通過包含物理、語文、思想品德、地理、信息技術、數學六個學科在內的八節課,教師通過平板電腦、手機等移動終端和教室多媒體設備,為每位學生構建基于學習探究、過程體驗、成果表達、反饋評價的個性化學習環境,學生可以根據個性需要、興趣和個人能力,選擇相應的學習資源、學習路徑,有效開展自主、合作、探究等個性化學習活動,為與會的教師提供了可借鑒的理念與實踐模式。二是大會報告交流環節,北京市海淀區教委副主任、海淀教師進修學校校長羅濱,北方交通大學附屬中學書記馬志太,首都師范大學第二附屬中學段輝老師分別從區域和學校的角度與大家分享了技術支持下的個性化學習策略、信息化環境下學習方式變革實現的渠道以及學習形式的變化等研究成果。
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課程中心副主任王凱在大會總結中指出,技術與課堂融合具備三個特征:一是技術進入課堂,需要構建節省大腦的深度學習框架,支持學生進行深度學習以及高階思維的培養;二是構建學習策略,支撐學生的個性化學習;三是學習過程中的數據是學校間競爭的戰略性資源,應重點關注過程性數據的采集、分析和應用。
本次會議以解決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為導向,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為引領,構建個性化學習環境為途徑,深入探索技術支持下的學習方式變革,提煉生成多元的實踐案例以及完善的理論框架,為促進學生核心能力發展,提升思維品質提供了新的研究范式。(邱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