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濤
摘要:指出了實施退耕還林工程的重要性,基于大姚縣歷年來實施退耕還林工程的基本情況,探討了該縣在退耕還林工程中存在的問題,包括地塊、工作經費、人員體制等方面,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以期提供參考。
關鍵詞:退耕還林;問題;對策;大姚縣
中圖分類號:S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6)21-0070-02
1 引言
大姚縣生態環境面臨的主要問題是水土流失和環境惡化的問題,這些問題同土地的過度開墾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要解決水土流失及環境惡化的問題,增加土地森林植被覆蓋率是最根本也是最有效的途徑之一。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工程是一項減少水土流失和改善生態環境的有效措施,是保證該縣農業生產,增加農民收入的良策。2015年,大姚縣抓住機遇,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工程1萬畝,促進了全縣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通過一年來的實施,筆者經過深入細致的調研,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
2 大姚縣歷年來實施的退耕還林工程基本情況
大姚縣的退耕還林工程自2002年啟動實施到2014年底,全縣共完成退耕地還林3.5萬畝,退耕還林配套荒山荒地造林3.8萬畝,陡坡地生態治理項目1.5萬畝,鞏固退耕還林成果人工造林種植業11.11萬畝,補植補造0.24萬畝,農村能源沼氣池81口,太陽能建設6117套,節柴改灶725眼,技術技能培訓4405人,累計爭取國家政策補助資金2億元。實施退耕地還林還生態林的每畝每年補助260元,連續補助8年,8年滿后每畝每年再補125元,連續再補8年,也就是說農戶每實施1畝退耕還林(還生態林)的總計可享受國家政策補助資金3080元,實施退耕地還林還經濟林的每畝每年補助260元,連續補助5年,5年滿后每畝每年再補125元,連續再補5年,也就是說農戶每實施1畝退耕還林(經濟林)的總計可享受國家政策補助資金1925元。退耕還林工程成為國家歷史上投資最大、涉及面最廣、群眾參與程度最高、群眾受益最大的工程,工程的實施深群眾好評。2005年之后,國家停止實施退耕地還林工程,改為實施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工程,而實施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工程人工造林的每實施1畝造林的只有120元的補助(一次性),由于經濟收益相差較大,群眾積極性有所下降。
3 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工程的重要性
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工程,是黨中央、國務院著眼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全局做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戰略舉措,是農民脫貧致富、加快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的有效途徑。同時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要加快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并將穩定和擴大退耕還林還草范圍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336項重點任務之一大力推進。
目前,大姚縣由于20世紀80年代的過度開墾導致植被覆蓋程度嚴重不足,土地自身的鎖水能力大大降低,而土壤流失的速度大大增加。并且,過度開墾的耕地大部分為不適宜耕種的陡坡或者生態脆弱土質,據國土部門統計,大姚縣僅25°以上坡耕地還有12.17萬畝,所以繼續實施退耕還林工程的工作仍然是非常重要且非常必要的。
4 存在的問題
國家從2014年開始啟動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國家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政策規定,退耕還林每畝補助1500元,其中,現金補助1200元、種苗造林補助300元;退耕還草每畝補助800元,其中,現金補助680元、種苗種草補助120元。退耕還林補助資金分3次下達,每畝第一年800元(其中,種苗造林費300元)、第三年300元、第五年400元:退耕還草補助資金分兩次下達,每畝第一年500元(其中,種苗種草費120元)、第三年300元。同時,國家對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的地塊做了嚴格的規定,要求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的地塊必須是國土部門劃定的25°以上非基本農田坡耕地中實施。根據上級安排,大姚縣2015年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1萬畝,在實施過程中存在如下問題。
4.1 地塊問題
大姚縣根據國家、省、州有關退耕還林文件及工作會議精神,積極啟動新一輪退耕還林摸底調查工作,經過摸底調查,大姚縣符合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條件的地塊有5800畝,而在這符合條件的5800畝中,一是不足10畝的坡耕地所占比重較大(達72%),且分布較為零散,空間布局不合理,插花退耕地現象突出。部分坡度25°以上基本農田與非基本農田交錯相連,15~25°坡耕地與25°以上坡耕地犬牙交錯,集中連片可實施的地塊較少,同一區域地塊符合政策規定列入退耕還林的農戶與不符合退耕還林政策規定的地塊的農戶矛盾突出,群眾工作難以開展,退耕還林地塊落實難度超出預期。二是多數非基本農田坡耕地土層瘠薄,立地條件差,造林難度大。三是一些地塊坡度在25°以上,立地條件較好,然而國土部門卻沒有納入25°以上非基本農田坡耕地。四是部分地方對新一輪退耕還林政策不了解、不掌握,重視程度不夠,認識不到位,存在畏難情緒。
4.2 工作經費問題
就目前的政策,每實施1畝新一輪退耕還林,中央給予工作經費3.6元,省級給予工作經費5元,合計8.6元。新一輪退耕還林退耕還林工作涉及面廣、政策性強、工作量大、時間跨度長、檢查驗收多、各方面成本費用較高,每畝8.6元的工作經費遠遠滿足不了工作的需要。2015年8月筆者帶領一個8人工作組在鐵鎖鄉七棵樹村丈量土地,由于地塊錯綜復雜,每天只能丈量30畝左右,而每人每天按最低生活費30元計算,一天的生活費成本240元,而一天丈量的所有工作經費只有256元,有時還因天氣、土地糾紛、人員不到位等原因開展不了工作,平均算下來,上級給予的每畝8.6元的工作經費只有丈量土地的費用,而大量的其他環節的工作經費卻沒有來源,州、縣、鄉財政壓力大,拿不出錢來彌補,因而工作經費嚴重不足,開展工作難度較大。
4.3 體制及人員問題
新一輪退耕還林工程是一項龐大的社會系統工程,它涉及到廣大的縣、鄉、村、組領導干部及廣大的農戶。有的領導干部認識不到位,對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這一利國利民的惠農政策持反對態度,認為麻煩,工作量大,沒有工作經費而不愿實施。加之近年來,各級工作任務繁重,對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更是漠不關心。筆者認為,究其原因還是經費不足,工作量大!另外,實施林業工作的中堅力量——基層林業站,因人、財、物劃歸所在地鄉鎮人民政府管理,大部分鄉鎮林業站工作人員被鄉鎮人民政府安排去包村掛點,造成林業工作人員沒時間干林業工作。筆者所在縣的鐵鎖鄉林業站就是這樣,林業工作推進不了,林業站所有人員被安排去包村掛點,沒時間顧及林業工作,即使要干林業工作,也只有在當地中心工作稍微松動時才能抽空處理一下,更多的時候要縣級部門跟鄉鎮領導協調好后才能回林業站辦理林業工作。另外,部分鄉鎮人員編制嚴重不足、人員老化、技術力量跟不上,維持正常的日常工作都費力,要完成新一輪退耕還林這項技術要求高、政策性強、工作量大的工作,沒有其他部門或人員的支持是非常困難的,筆者所在縣的灣碧鄉林業站,離縣城160 km,是距離縣城最遠的鄉鎮,來回一趟一個單程至少要4 h,雨季天隨時斷路,林業站正式編制8人,目前只有59歲快要退休的一位老站長及一名女干部,人手極為短缺。
5 結語
國家實施退耕還林的根本目的是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為農民生產生活和經濟社會發展創造良好的生態條件,新一輪退耕還林的實施,其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讓農民獲得實實在在的經濟利益,進而充分調動農民退耕還林的積極性,實現改善生態與改善民生互利共贏,這也是推動工程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參考文獻:
[1]施萬河.“數字林業”發展淺析[J].現代園藝,2014(2).
[2]周 蘭.實施退耕還林工程的問題與對策[J].現代園藝,2014(10).
[3]陶建國.退耕還林工程可持續發展研究[J].江西農業,2016(17).
[4]趙進文.欒川縣退耕還林工程建設現狀問題及對策研究[J].綠色科技,2013(9).
[5]周支貴.木里縣退耕還林工程建設[J].綠色科技,2013(8).
[6]梁明友.后退耕還林時期生態補償的難點與問題探析[J].綠色科技,2013(8).
[7]唐學君,逯登斌,張利斌.生態文明建設視野下的現代林業發展——基于山西省退耕還林的反思[J].綠色科技,2013(7).
[8]吳美容.印江縣退耕還林的現狀及對策探討[J].綠色科技,2012(5):0~22.
[9]王立安,鐘方雷,蘇 芳.西部生態補償與緩解貧困關系的研究框架[J].經濟地理,2009(9).
[10]王 兵,侯軍岐,韓鎖昌.退耕還林地區農戶退耕意愿研究——對陜西省農戶的實證研究[J].林業經濟問題,2007(2).
[11]危 麗,楊先斌,劉 燕.農戶參與意愿與退耕還林政策的可持續性[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