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莉莉
摘 要:本文客觀地分析了“一帶一路”戰略所蘊含的哲學智慧,即“一帶一路”戰略彰顯出理論與實踐的統一、聯系的普遍性與發展的平衡性的統一、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一。明確地提出了“一帶一路”戰略是對接經濟全球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規劃,是突破地緣政治局限、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戰略考量,是弘揚古絲綢之路精神、推動中華文明交流與發展的戰略自覺。對于“一帶一路”戰略,在實踐中要自覺領會新思想、立足新常態、踐行新戰略。
關鍵詞:“一帶一路”戰略;哲學;踐行
中圖分類號:B0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6)11-0013-03
2013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出訪中亞和東南亞國家期間,先后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以下簡稱“一帶一路”)的重大倡議。“一帶一路”倡議作為中國發展的戰略提出后,在國際國內所引發的關注與回應,超出了同期一些國家推出的戰略,比如2011年美國的新絲綢之路計劃、2014年俄羅斯的歐亞經濟聯盟等。究其原因,“一帶一路”戰略蘊含著并深刻體現著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真理性因素,反映著并超越著自己時代的價值。“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彰顯出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的高超的哲學智慧,是對我們黨學哲學用哲學這一優良傳統的繼承和弘揚。
一、“一帶一路”戰略的哲學透視
(一)“一帶一路”戰略彰顯出理論與實踐的統一
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指出,“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1]這就深刻地揭示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質屬性即實踐性,使哲學這一思想理論從哲學家的神圣殿堂走進現實,成為改變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理論指導實踐,實踐改變現實。堅持理論與實踐的統一,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最基本的原則。
1974年,毛澤東同志在會見贊比亞總統卡翁達時提出了以經濟發展水平為主要依據的“三個世界劃分”理論。為改變中國經濟落后的面貌,1987年鄧小平同志提出了中國經濟建設“三步走”的總體戰略部署。在完成前兩步走發展目標的基礎上,1997年江澤民同志提出了一個新的“三步走”發展戰略。“新三步走”戰略,是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對鄧小平同志提出的“三步走”戰略的進一步展開。胡錦濤同志當選為中國共產黨的總書記后,將“新三步走”的發展戰略一以貫之。
黨的十八大后,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了“兩個百年”的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宏偉目標。實際上,這是對毛澤東的“三個世界劃分”理論和鄧小平同志的“三步走”戰略部署的繼承發展與一以貫之。經過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時至今日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仍屬于第三世界國家。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一直在思考醞釀:置身于經濟全球化的歷史潮流,中國怎樣迎頭趕上?作為黨和國家的領導核心,在接力賽中,如何取得我們這一棒的優異成績?當前從中國國情看,國內產能與外匯資產過剩,油氣礦產等資源對外依存度高,工業和基礎設施集中于沿海、戰略布局不優化;中國邊境地區整體狀況處于歷史最好時期,鄰國與中國加強合作的意愿普遍上升。從世界范圍看,國際金融危機深層次影響繼續顯現,世界經濟發展分化,復蘇緩慢。如何破解經濟危機困局、適應經濟新常態、對接經濟全球化潮流,這是一個戰略難題。“一帶一路”戰略,旨在促進經濟要素的自由有序流動與資源的高效配置、自覺對接經濟全球化、恪守共商共建共享原則,為世界發展融入正能量。“一帶一路”戰略,有利于實現中國與世界的友好互動,既體現了中國的黨和國家領導人政策戰略的連續性,又堅持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與實踐相統一的原則。
(二)“一帶一路”戰略彰顯出聯系的普遍性與發展的平衡性的統一
事物是普遍聯系、永恒發展的觀點,是唯物辯證法的總觀點。其中,聯系具有普遍性、客觀性、多樣性,發展具有永恒性、平衡性等。“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與毛澤東同志帶領全黨開辟農村革命根據地這一實踐,具有異曲同工之妙。同時,“一帶一路”戰略,又是對鄧小平同志提出的“兩個大局”戰略部署的進一步升華。
當前,中國經濟和世界經濟高度關聯。但從國際秩序競爭看,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主導制定了全新的更高標準的國際貿易規則體系,即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TPP)、跨大西洋貿易投資伙伴關系協定(TTIP)、經濟伙伴關系協定(EPA)。同時,表示出對原有的世界貿易組織(WTO)“心灰意冷”,甚至公開呼吁放棄多哈回合談判。在這種情況下,包括中國在內的廣大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難以高效融入經濟全球化潮流,難以參與更高水平的經濟發展與合作,難以有效利用國際市場和國際資源,難以拓展本國的發展空間。這種國際競爭秩序,忽視聯系的普遍性、追求發展的不平衡性。毛澤東同志在《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中指出,“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這個問題是革命的首要問題。”[2]時至今日,誰是我們的利益共同體、誰是我們的命運共同體?這也是中國發展的首要問題。
“一帶一路”戰略,如同絲帶一般將“活躍的東亞經濟圈”與“發達的歐洲經濟圈”連接起來,貫穿亞歐非大陸。正如2015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訪問英國時指出,“‘一帶一路是開放的,源于古絲綢之路但不限于古絲綢之路,地域范圍上東牽亞太經濟圈,西接歐洲經濟圈,是穿越非洲、環連亞歐的廣闊‘朋友圈,所有感興趣的國家都可以添加進入‘朋友圈”[3]。“一帶一路”戰略,將中國十幾個省份與亞非拉國家對接,并延伸到南太平洋地區,將世界與中國互聯互通起來,這有利于將“一帶”即中亞廣大腹地國家的經濟發展潛力競相激發出來。“一帶一路”戰略,是合作共贏之路、和平友誼之路。中國愿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合力打造利益共同體與命運共同體。
(三)“一帶一路”戰略彰顯出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一
簡而言之,合規律性是指實踐主體能發現并利用規律,自覺遵循客觀規律進行實踐。合目的性是指實踐主體在把握客觀規律的基礎上,將自身的意圖、目的變成客觀現實。“一帶一路”戰略,體現了對馬克思主義哲學關于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的根本遵循,將為人類和平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彰顯出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一。
“一帶一路”戰略,遵循市場規律和國際通行規則,旨在促進經濟要素有序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和市場深度融合,推動沿線各國實現經濟政策協調,開展更大范圍、更高水平、更深層次的區域合作,惠及更多國家和人民。人類社會的發展,從根本上講是由生產力發展的水平決定的,具有客觀規律性。現今,國家與國家之間在政治、經濟貿易、資源等方面相互依存度越來越高,已置身于經濟全球化潮流之中。就像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的那樣,人類社會進入了“世界歷史”階段。“一帶一路”戰略的沿線大多是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總人口約44億,經濟總量約21萬億美元,分別占全球的63%和29%”[4]。“一帶一路”戰略,不僅將為中國的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優化提供新動力,而且將給沿線其他國家及人民帶來新利好。由此會使中國與沿線國家建立更緊密的政治、經濟聯系,實現這些國家交通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創造更加有利的貿易環境及資金融通。這些正是當前世界各國協調互動發展、對接經濟全球化的迫切要求。
二、領會新思想、立足新常態、踐行新戰略
(一)“一帶一路”戰略是對接經濟全球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選擇
中國的改革開放已經走過了三十多個春秋,國家的面貌煥然一新。但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深層次影響還在持續,世界經濟發展分化,復蘇緩慢,中國國內發展呈現新常態。“一帶一路”戰略,拓展了中國的發展空間,將更好地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將會使“引進來”與“走出去”更完美地融合起來。這一戰略,是為破解經濟危機困局、適應經濟新常態、對接經濟全球化潮流做出的戰略選擇。這一戰略,更是為實現“兩個百年”的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做出的戰略選擇。意大利著名思想家馬志尼曾說:“你的國家在人群中就是你的名字、榮耀和號。把你的思想、建議及血液都獻給她,把她復興起來,使她就像先烈先賢所預言的一般偉大。”中國,有著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兩千多年絲綢之路文明史,曾在世界歷史上“獨領風騷”。“一帶一路”戰略,促成了中國由經濟全球化的參與者轉變為經濟全球化的推動者,有利于中國充分對接經濟全球化、引領經濟新常態。現在,中國比以往任何時期都更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這個目標。
(二)“一帶一路”戰略是突破地緣政治局限、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戰略考量
當今的國際秩序是由美國主導的,但由于其內在的趨利性,很難保證國際秩序的公正性與公共性。囿于地緣政治的局限,美國所主導的國際秩序未能深入到亞歐大陸的腹地深處。中亞地區的國家因其國內的發展狀況,難以真正融入國際秩序,很難有效參與經濟全球化。中國從1978年實行改革開放到加入WTO后,不斷提高對外開放的水平,主動對接經濟全球化,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2015年4月習近平主席在亞非領導人會議上的講話,強調“實現世界均衡發展,不可能建立在一批國家越來越富裕、另一批國家長期貧窮落后的基礎之上。從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戰略高度看,南北關系不僅是一個經濟發展問題,而且是一個事關世界和平穩定的全局性問題。”同時,又指出“推動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推動國際秩序和國際體系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推動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更好造福亞非人民及其他地區人民。”亞非兩洲人口總量占世界的四分之三,國家數量超過聯合國會員國的一半,亞非合作具有越來越重要的全球意義。
“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體現了中國已經從經濟全球化的參與者轉變為經濟全球化的推動者。“一帶一路”戰略,不僅僅是突破地緣政治局限,將亞非拉地區的廣大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融入經濟全球化過程的戰略考量,更重要的是,這一戰略彰顯出人類社會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更是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戰略考量。因為它順應了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的大趨勢,符合國際社會的根本利益,是國際合作以及全球治理新模式的積極探索,將為世界和平發展增添新的正能量。
(三)“一帶一路”戰略是弘揚古絲綢之路精神、推動中華文明交流與發展的戰略自覺
2014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阿合作論壇第六屆部長級會議上強調,“絲綢之路把中國的造紙術、火藥、印刷術、指南針經阿拉伯地區傳播到歐洲,又把阿拉伯的天文、歷法、醫藥介紹到中國,在文明交流互鑒史上寫下了重要篇章。”2200多年來,“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古絲綢之路精神,深刻地影響著東方與西方兩個世界,極大地促進了中華文明與歐亞文明的傳播與交流,共同推進了人類文明進步。今天,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旨在共同發展經濟、相互交流文化。“一帶一路”戰略,是連接陸地文明與海洋文明的紐帶,是推動中華文明交流與發展的戰略自覺,與中國古絲綢之路精神是一脈相承、一以貫之的。中國有能力讓自己過得好,也愿意讓別人過得好。而并非像有的新加坡學者描述的那樣,“一帶一路”戰略是中國傳統“貢納體系”的繼續。古絲綢之路的繁榮和成功,一個關鍵原因就是西方人對承載著中國文明基因的絲綢等物品的喜愛與青睞、對傳播和平與友善的中華文明的認可和向往。古絲綢之路2200多年的交往歷史證明,“一帶一路”戰略只要堅持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不同種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國家完全可以共享和平,共同發展。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2.
[2]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
[3]習近平的“一帶一路”足跡[EB/OL].(2016-01-06)[2016-06-12].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1/06/c_1117679375_2.htm.
[4]“一帶一路”經濟總量約21萬億美元約占全球29%[EB/OL].(2014-10-21)[2016-06-12].http://www.chinanews.com/cj-/2014/10-21/6699000.shtml.
[5]國家發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聯合發布《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EB/OL].(2015-04-09)[2016-06-04].http://www.mofcom.gov.cn/article/resume/n/201504/2015040929655.shtml.
[6]習近平.在中阿合作論壇第六屆部長級會議開幕式上的講話[EB/OL].(2014-06-05)[2016-06-04].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4.-06/05/c_1111006784.htm.
[7]習近平.在亞非領導人會議上的講話[EB/OL].(2015-04-
22)[2016-06-04].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4/22/c_11150573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