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陽陽+崔政
摘 要:歷史虛無主義作為一種錯誤的社會思潮,不但影響了網絡輿論的正常秩序,更危害了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以往學術界對歷史虛無主義的研究往往就理論而談理論,忽視了其社會現實性。傳統的歷史虛無主義主要通過小說、電影、電視等各種文學藝術形式進行傳播;而當下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以及自媒體的廣泛應用,歷史虛無主義的傳播陣地發生了改變。其利用互聯網的匿名性、自發性等特點,在博客、微博、微信等自媒體平臺大肆傳播該類信息,頻頻編造詆毀歷史英雄人物、否定毛澤東歷史功績,反對共產黨領導的網絡段子。也就是說當下的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具備了網絡傳播的特征,欲認清歷史虛無主義本質,需從網絡現象入手,重點對其傳播特征展開深入分析,以期揭示本質,從而肅清危害。
關鍵詞:歷史虛無主義;網絡傳播;傳播特征;自媒體
中圖分類號:C912.6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6)11-0245-02
習近平總書記在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曾指出:“要本著對社會負責、對人民負責的態度,依法加強網絡空間治理,加強網絡內容建設,做強網上正面宣傳,培育積極健康、向上向善的網絡文化,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人類優秀文明成果滋養人心、滋養社會。”[1]雖然,學術界對歷史虛無主義進行了長時間的批判,并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但是,目前學術界對歷史虛無主義的研究重點放在史實探討和理論研究上,往往就學理而談學理,社會現實性略顯不足,無法透視這一思潮的全貌。歷史虛無主義作為一種思潮,反映了社會現實的諸多方面,不應做單一的理論探討。隨著網絡的發展,歷史虛無主義內容傳播的陣地主要集中在網絡,然而深入探討網絡環境下歷史虛無主義新發展、新特征的研究卻相對較少。本文以網絡發展為背景,運用傳播學研究方法,拓寬了研究視野,對揭示歷史虛無主義的負載結構,從而認清其本質具有一定意義。
一、何為歷史虛無主義
尼采曾言:“虛無主義意味著什么?——最高價值的自行貶黜。”[2]“虛無主義”中的“虛無”是價值完全毀滅和無的過程。社會意識形態隨著資產階級社會的出現和發展發生了變化,以物為目的的資本主義世界取代了價值世界,并成為一種普遍現象,之前以“超驗領域”作為價值觀核心的時代一去不復返,“虛無主義”的歷史進程由此開始。虛無主義作為哲學概念,認為世界是虛無的,人們的存在和生活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在虛無主義發展的過程中,不同的領域有著不同形式的虛無化表現,若將虛無主義進行分類,可具體分為:民族虛無主義、文化虛無主義、歷史虛無主義等。民族領域中,德國哲學家F.H.雅各比在《給費希特的信》中首先使用,民族虛無主義無視民族特點、抹煞民族差別、否定民族文化傳統和歷史遺產,根本否認民族的存在。在文化中,虛無主義常常以文學著作、影視作品為載體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抹殺和否定。在歷史中,戈爾巴喬夫上臺后對斯大林進行了全面的否定,蘇聯的工業化、農業化也遭到全面否定。
有學者認為歷史虛無主義“借歪曲歷史本來面目證明‘學習西方的主流文化是無法抗拒的歷史必由之路,從而改變中國社會主義的道路。”[3]由此可見,歷史虛無主義的最終目的是丑化中國共產黨否定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歷史,使中國最終走上資本主義發展道路,其本質是一種唯心主義的歷史觀,運用的是主觀主義方法,是與歷史唯物主義相對立的。談到歷史虛無主義在中國的泛起要追溯到近代中國,20世紀30年代歷史學家陳序經首先提出,“全盤西化”,他認為,“西洋文化無論在思想上、藝術上、政治上、教育上、宗教上、哲學上、文學上,都比中國得好。就是在衣食住行的生活上,我們也不及西洋人的講究。”[4]這些文人和知識分子通過報紙、刊物、著書等途徑宣揚中國文化的出路唯有徹底西化,胡適、陳序經等大學者紛紛表示支持、贊同。隨著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普及,特別是人民革命的勝利,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得到極大發揚,歷史虛無主義得到了一定的抑制。改革開放之后,歷史虛無主義以一種新的表現形式又開始在中國重新泛起。中西方政治經濟發展的巨大差異再次引起人們對中國歷史和道路選擇的爭論,歷史虛無主義者在小說、電影、電視等文學藝術作品上借反思“文化大革命”之名,實為“糾正”社會主義;借反思歷史之名,歪曲“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真諦。梁柱將進入新的歷史時期的歷史虛無主義總結為三個表現特征:第一,歷史虛無主義集中表現為對革命的否定。第二,披著學術研究的“外衣”重新評價歷史。第三,有著鮮明的政治訴求,力圖把中國納入西方資本主義體系中去[5]。
由此可見,自近代中國以來,歷史虛無主義的傳播特征總是依賴不同的媒介,而其傳播特征和傳播媒介隨著歷史環境的變遷也在發生著改變。傳統的歷史虛無主義主要借助文學和影視作品為傳播媒介,當前,隨著網絡的普及,歷史虛無主義的傳播途徑以微博、微信、論壇等新興的網絡平臺為主要載體。歷史虛無主義在互聯網上公開直白表達自己的觀點,引來一些缺乏是非辨別能力的網民跟帖“點贊”。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批判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聲音不斷,但其主張從未沉寂,當前,要對網絡空間下的歷史虛無主義新的傳播癥候進行深入分析。
二、網絡環境下歷史虛無主義的表現形態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迅速發展,大量的信息充斥著社會的每一個角落,歷史虛無主義的言論亦彌漫其中。當下中國,大眾利益有時會受到部分帶有官僚主義作風人員的侵害或不利影響,法制化表達渠道不暢,而網民具有跟風性和盲目性的特點,很容易被網絡輿論所誘導,低門檻的網絡環境就容易成為民粹主義的發泄途徑。歷史虛無主義傳播者恰恰利用部分網民對政府、社會的不滿心理,將是非辨別能力較弱的網民拉入歷史虛無主義的泥沼中。早在2013年,網絡大V“作業本”在微博上戲謔“由于邱少云趴在火堆里一動不動,最終食客們拒絕為半面熟買單,他們紛紛表示還是賴寧的烤肉較好。”之后,涼茶企業“加多寶”官微與“作業本”在網上互動,“加多寶”表示如果“作業本”開燒烤店就立即送10萬罐涼茶作為支持。相關微博被迅速轉發上萬次[6]。除此之外,黃繼光、劉胡蘭、狼牙山五壯士等革命歷史英雄人物屢遭調侃,雷鋒等新中國成立后的道德模范也頻遭非議。更有甚者認為歷史記載和人民群眾口中的蔣介石不是真的蔣介石,只有蔣介石日記中的他才是歷史的本來面目。然后,將領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的毛澤東矮化,并且詆毀、污蔑毛澤東的歷史功績和思想理論,否定社會主義和中國共產黨。
由于歷史虛無主義在網絡空間中頻頻出現,近兩年關于網絡環境下歷史虛無主義新癥候的研究也逐漸進入學術界的視角,相關文獻的數量也逐漸增多,學術界對歷史虛無主義在網絡媒體傳播中的新特征進行了豐富的分析。有些學者對網絡空間下的歷史虛無主義提出幾點特征:第一,它總是片面取材,用冷靜、客觀的科學方法解釋其論斷的合理性,對歷史做出結論和評價。在科學之名的掩蓋下傳播其丑陋之貌。第二,說理多數采用通俗的文字,以“質樸”的語言更容易讓人理解。它經常將歷史說得生動形象,便于大多數人接受,看起來平易近人。第三,利用大眾心理學,用貌似平易幽默、“接地氣”的說法,引發人們某種心理共鳴。第四,迎合一些人所謂反思“中國宣傳史上傳播手法失誤”的心理 [7]。有學者進一步指出歷史虛無主義網絡傳播的形態和特征 :“以所謂‘科學否定英雄和英雄行為;以所謂‘擺拍否定正面宣傳;以所謂‘假設否定歷史規律和人民選擇;以所謂‘真相抹黑領袖人物和歷史進步人士;以所謂‘人性否定革命斗爭;以所謂‘陰謀否定黨內思想斗爭。”[8]
歷史虛無主義借助新興網絡媒體,如,微信、微博、論壇等衍生出各種各樣適合網絡傳播的形式,呈現出分散化、隱蔽化、虛偽化等新特征[8]。然而,眾多學者的研究尚存不足,最大的問題是缺乏學理依據的同時并沒有將研究納入新的學科體系中。一方面,歷史虛無主義雖然是一種社會思潮,反映的是當下社會現實問題,但在學術研究中不能只是簡單地就特征而談特征,忽略重要的理論依托,導致研究失去可靠的研究方法。另一方面,當下的歷史虛無主義與傳統的歷史虛無主義的主要區別在于傳播路徑的改變,網絡作為傳播學領域中的一部分,其背后有著復雜的作用機制,因此,網絡環境下歷史虛無主義的研究有必要納入到傳播學的體系中。
三、網絡環境下歷史虛無主義的傳播特征
傳播學認為,任何信息在傳播的過程中都受到其傳播媒體的形塑。同理,歷史虛無主義信息與網絡傳播媒介同樣存在著相互形塑。在當下歷史虛無主義的傳播中,媒介、傳播者、受眾都經歷了一個從傳統媒體到互聯網再到自媒體的發展過程,從這三個方面入手進一步剖析歷史虛無主義在不同階段的傳播特征。
首先,從傳播媒介來看,歷史虛無主義的傳播媒介經歷了由傳統到現代化的變遷過程。在媒體商業化之前,媒體信息被“把關人”所監管,歷史虛無主義的傳播路徑受到限制,少量集中于小說、電視、電影等文學藝術形式。進入21世紀,隨著WEB2.0的興起,“把關人”效應缺失,博客作為主要的自媒體平臺具有發表言論門檻低、審查力度小、傳播能力強的特點,歷史虛無主義利用這些自媒體特點對其主張進行肆意宣傳[9]。2010年前后,微博和微信的誕生進一步擴展了歷史虛無主義的生存空間,這些自媒體常常以短小、碎片化的網絡段子推動一個話題從小到大、從淺入深,并伴有強烈的情感沖擊力,最終形成不可小覷的累積效應。
其次,從傳播者來看,歷史虛無主義的傳播者經歷了從實名的“公共知識分子”到匿名的網絡“公知”的轉變歷程。網絡“公知”缺乏最基本的學術訓練和研究能力,他們常常以匿名身份語出驚人——不僅沒有摘下“價值中立”“還原事實”的舊面具,又增加了曲解近代史、詆毀歷史英雄的新招數。網絡大V和一些網絡“公知”作為歷史虛無主義傳播的新推手,總是不失時機地借助新媒體有意無意地為其主張搭建平臺;而少數所謂知名專家學者打著討論學術的幌子,堅持學術無禁區,實則為歷史虛無主義理論的闡釋者和辯護者。
最后,從受眾來看,高唱詆毀英雄、否定歷史曲調的歷史虛無主義者正好迎合了受眾的膚淺性心理。他們利用社會轉型期出現的眾多矛盾,將這些社會矛盾片面化解釋、無限化放大,最后引向“體制問題” “文化問題”和“歷史虛無問題”。這些社會問題使一部分民眾利益受損,他們對社會的很多現象產生不理解、不滿,對黨產生不信任。在網絡世界中,受眾利用微博、微信等自媒體大量轉發歷史虛無主義的內容,進一步激發他們潛在的心理,由此可見,他們在承擔受害者角色的同時在某種程度上也扮演著制造者的角色。
四、小結
學術界對歷史虛無主義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其理論和危害,而缺少其社會現實性的關注。以其現實的傳播方式變遷為線索,可以看到歷史虛無主義的傳播媒介形塑了它的傳播特征。傳統的歷史虛無主義借助報刊、小說、影視等媒介貶低中國文化,宣揚西化才是唯一出路。進入新時期,歷史虛無主義總是打著“學術”的幌子歪曲中國近代史。當前,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具有匿名性、自發性特征的博客、微博、微信等自媒體為歷史虛無主義的傳播提供了更加便捷有效的“舞臺”。他們總是將一些小文章、小段子化整為零,以煽情聳動的標題奪人眼球,在分散的表述中逃過監管得以廣泛流傳。因此,嚴厲整頓網絡監管系統,加強網絡空間下意識形態的宣傳是抵制歷史虛無主義在網絡中傳播的必要捷徑。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4-01.
[2]尼采.權力意志[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280.
[3]龔書鐸. 歷史虛無主義二題[J].高校理論戰線,2005(5):49-51.
[4]羅榮渠.中國文化之出路[C]//從“西化”到現代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0:363-364.
[5]梁柱.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泛起、特點及其主要表現[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3(10):120-128.
[6]陳鵬,欒紅 . 邱少云真的在烈火中一動不動?[EB\OL] . [2016-05-15] .http : //www.china.com.cn/news/2015-07/29/content_36173718.htm.
[7]孟威.抵制“英雄詆毀說”“歷史虛無主義”的網絡逆襲及其克服[J].人民論壇,2015(15):56-59.
[8]楊建義. 歷史虛無主義的網絡傳播與應對[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6(1):110-114.
[9]徐蕊,崔政. 基于媒體傳播特征變遷的“公知”群體話語建構研究[J].學理論,2016(3):162-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