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愛萍
摘 要:互聯網等新興媒體不斷涌現,對大學生的價值觀念、行為方式產生了深刻影響。互聯網時代下,分析大學生價值觀形成的影響因素,發揮互聯網等新媒體在價值觀教育中的積極作用,防范其負面效應,探索大學生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有效途徑,已成為當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課題。
關鍵詞:互聯網時代;大學生;核心價值體系建設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6)11-0250-03
價值觀念是指人們對于某一事物價值的基本認識和評價。一個國家、民族在長期發展中,必然會形成體現當下時代特色的價值觀念體系,而在這個體系中居于核心地位、起主導作用的價值觀念的統一體就是核心價值體系。它決定著社會意識的性質,影響著人們的思想觀念和行為規范。
2006 年,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深刻揭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涵,明確提出要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方向。要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學習教育,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凝聚社會共識。”[1]2012 年,中共十八大報告中明確提出“三個倡導”,即“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1],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了提煉概括。互聯網時代,迅速發展的新媒體對學生的價值觀念、行為方式產生了全面的影響,如何引領大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防范網絡的負面效應,對于構建新時期大學生核心價值體系具有重要意義。
一、互聯網時代及其特點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互聯網、手機、數字電視等以新技術的應用、海量信息處理及充分互動為特征的新媒體在我國得到迅速發展。此后,依托數字技術、互聯網技術、移動通信技術等,又發展出很多新興媒體形式或載體,如微博、微信、公眾號等等,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社會生活。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3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達6.88億,互聯網普及率達到50.3%,半數中國人已接入互聯網[2]。互聯網等新媒體已不僅僅是一個技術概念,它對傳統的傳播媒介、傳播環境產生了顛覆性的變革,并對人們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思維模式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1.資訊的共享性與同步性。人類文明交流史上,地域阻隔、科技落后等因素阻礙了人們的信息溝通和交流。互聯網等新媒體的信息傳播突破了時空界限,打破不同國度、文化、族群、階層的限制,實現資訊的全球共享;打破技術傳播的限制,能夠在事件發生的第一時間,實現全球即時播報,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全天候媒體”,實現了資訊的全球同步共享。
2.虛擬現實性。網絡以數字技術為基礎,構建了網絡虛擬空間。網絡依托計算機通信設備和網絡編碼實現信息的傳播,脫離了書籍和報紙雜志等實體;通過通信軟件為用戶的交流和互動提供了虛擬的環境與技術,而無須人員在場;通過信息技術對人們社會生活進行實時再現,創造“虛擬現實”。網絡構建了一個虛擬的文化、信息交流空間,通過數字化的信息傳輸而實現。
3.交互性與平等性。互聯網等媒體的傳播方式是雙向的,傳播者和受眾在信息交流過程中有著相應的控制權,可以自主決定信息的傳播和接受;傳播者和受眾的身份可以互換,每個人都可以是傳播者,每個人都可以是受眾。此外,在網絡上,每個人的存在都是虛擬的、數字化的,網絡上的交流也是符號與符號的互動,在現實社會中的身份地位被隱形,人們可以自由表達、平等交流對問題的觀點、見解。
4.低制約性與開放性。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傳播者,網絡消解了絕對的權威,沒有人可以完全掌控網絡;網絡環境下缺少“他人在場”的壓力,個人的言行完全依靠道德自律,現實社會的法律規則往往鞭長莫及。互聯網是一個開放的平臺,任何人都可以在網絡平臺上發布和接收任何信息,這導致網絡很容易受到低俗文化、網絡病毒等的污染,從而滋生各種網絡犯罪行為。
互聯網不僅僅引起了一次大眾傳播媒體的變革,更重要的是它帶來了人類通信方式、生活方式、生產方式、管理方式等各方面的變革,進而引起思維方式和觀念的變革,深刻影響著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作為“數字化生存”的最先體驗者,大學生首當其沖地受到互聯網的負面影響。
二、互聯網時代對大學生價值觀的影響
互聯網以其信息資源的豐富性和交流的便捷性,成為大學生獲取和交流資訊的主要渠道,其對大學生價值觀的影響也是良莠并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包含了理想價值屬性、現實價值目標、道德價值要求等多層次價值理念,反映了國家、社會、個人三個層面的價值訴求[3]。我們將從以上層面展開,分析互聯網時代對于大學生價值觀的影響。
1.全球化視野與民族認同感弱化。信息的聯通和共享加速了不同國度、不同文化的交流,人們的價值觀念、生產生活發生了前所未有的改變,地球已然成了地球村,全球化浪潮撲面而來。大學生借助互聯網等資源,能夠共享到全球資訊,關注全球問題,形成全球視野。但由于西方在經濟上的主導地位、在互聯網等方面的技術優勢,其無疑已 成為事實上互聯網世界的中心,更多享有著世界話語權,更為便利地通過互聯網向全世界推銷其意識形態、價值標準和生活方式。對自由民主充滿向往的大學生,很容易受到西方意識形態的蠱惑;追求時尚和國際化的大學生,很容易受到西方文化價值觀的影響,從而弱化了民族認同感。
2.多元價值觀與價值取向迷惘。網絡使得不同地域、民族、背景的文化觀念,打破了地域、階層等諸多限制,在網絡平臺上交流碰撞,形成了多元價值觀。這有利于大學生以開放的心態批判吸收各種思想文化和價值觀,從而樹立更趨于科學合理的人生價值觀。但由于網絡上任何人都可能成為傳播者,網上信息難免魚龍混雜、泥沙俱下。對于大學生而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還未成熟,是非判斷能力不強,辨別信息能力有限,很容易受新奇事物的吸引和過激言論的影響,很多學生感到價值選擇迷惘,甚至出現價值選擇偏差。
3.開放的網絡環境與道德自律的弱化。在現實社會,群體生活中的個體言行受到社會規范、群體輿論的制約。而在網絡世界里,人們不需要以真實面目出現,可以盡情進行個性化和主體化的表達。除違法違紀行為,不需要為自己的網絡言行承擔責任。網絡虛擬空間給人以極大的“自由”,但也使一些人放松了道德自律,隨意發布不當言論。大學生具有很強的逆反心理,渴望自主選擇,追求自由平等,在網絡虛擬世界里,他們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做想做的事,行為隨意性增強,法律意識、價值觀念和行為規范淡化,容易放縱自己的行為,甚至忘掉自己的社會責任。
4.便捷的交往方式與人際關系的淡漠。互聯網等新媒體的交互性和開放性為大學生們提供了廣闊的交流平臺,足不出戶即可交天下友,道天下事。豐富的網絡世界為人們提供了更廣闊的生活空間,但也為在現實中適應不良的學生提供了“避難所”。一些在現實交往中遇到困難的學生會退回到網絡世界中,在虛擬的網絡溝通中獲得滿足感,回避真實的人際互動、情感交流;一些學業受挫的學生會縮回到虛擬世界中,逃避現實,獲得虛幻的成就感,甚至荒廢學業,心理上出現不同程度的偏差。
三、互聯網時代大學生價值觀形成影響因素分析
互聯網對大學生價值觀的形成產生了重要影響,新時代賦予高校核心價值觀教育新的課題。但是,大學生價值觀的成因是復雜的,僅僅分析互聯網,就事論事,這種“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思維方式不足以解決問題。高校大學生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必須著眼全局,對大學生價值觀形成的重要影響因素進行全面分析,才能有效開展互聯網時代大學生核心價值體系教育。
1.社會環境影響。年輕人易于接受新鮮事物,是互聯網等新媒體的主要受眾,網絡對他們的價值觀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同時,我們看到,互聯網迅猛發展的時期,恰逢我國社會處于工業化社會中期階段,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經濟因素在社會生活中占主導,消費文化盛行,理想信念淡化,價值功利化取向凸顯,在某些領域存在道德失范的狀況。社會現實是一本更有說服力的教科書,網絡環境往往也是社會發展不夠準確的晴雨表,深刻影響著年輕人的價值取向。社會轉型期的復雜性、網絡的開放性和多元化給大學生帶來了更多的價值困惑,或者價值盲從。
2.學校教育薄弱。傳統的德育課程更多以灌輸為主,教學內容不能夠很好地結合現實、結合學生的困惑,不能滿足學生對未知的探索和思考,在實際的教育實踐活動中,重品牌輕內涵、重形式輕實效,不能吸引學生的關注和參與。互聯網時代來臨,學校沒有很好地抓住互聯網等新媒體發展的契機開展價值觀教育。目前高校的網絡教育形式呆板單一,內容陳舊僵化,脫離社會實際,不能夠對學生形成引導。而互聯網世界恰好滿足了學生對于未知的探索,滿足他們自由表達和交流的需要。與此同時,網絡的負面影響也乘虛而入。
3.家庭教育不足。長期的應試教育使家庭教育重學習輕成長,忽略對孩子綜合素質和能力的培養。大學階段,在學生成長不足的情況下,簡單地把孩子交給學校和社會,忽視了對孩子成長的關注。不少家庭在孩子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相對都是缺位的,沒有能夠很好地發揮引領作用。互聯網時代,由于知識結構的差異,有些家長不了解網絡,無法與孩子溝通,更多的時候視網絡為洪水猛獸,打擊唯恐不及。而有的家庭本身未能提供適合孩子的成長環境,孩子的個性發育不良,在互聯網信息爆炸的時代,在價值多元化的時代,更易形成偏頗的價值觀念。
4.學生能力欠缺。埃里克森指出,在人格發展階段中,青年處于自我同一性形成時期,在對自我認同感的尋求中,可能會參加各種組織,為的是努力“尋找”他自己[4]。大學之前,在學業的壓力下,學生自我思考和探索受到很大局限,價值觀更多地受到學校、家庭和伙伴的影響。大學階段,學生有了獨立的成長空間,也有了更多的價值困惑,在價值觀的迷茫探索期,面對紛至沓來良莠不齊的互聯網信息,他們往往顯得措手不及。互聯網時代的碎片化、平面化閱讀,弱化了學生的思維判斷能力,不利于良好價值觀的形成。而在現實交往或生活遇到壓力時,網絡為他們提供了逃避現實的空間。
四、互聯網時代大學生核心價值體系建設
互聯網等新媒體給高校大學生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帶來深遠影響。面對時代的挑戰,我們應該調整思路,把握契機,充分利用互聯網等新媒體在核心價值觀教育工作中的優勢,規避不利方面,創造性地做好新形勢下的大學生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工作。
1.創新教育理念。理念創新是互聯網時代高校核心價值觀教育改革的先導。首先,樹立開放的教育理念,尊重學生的多元選擇。高校核心價值觀教育必須實現信息的開放,勇于面對復雜多元的價值理念,以科學的價值理念做引導,相信學生可以在多元選擇中明辨是非,自覺樹立科學的價值觀念。其次,樹立民主平等的教育觀念,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互聯網等新興媒體激活了學生的主體意識,他們獲取信息和表達見解的主動性都大大增強。價值觀教育需要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改變傳統的單向灌輸模式為雙向交流和溝通,注重培養學生的思考力和鑒別力,使其真正成為價值觀教育的主體。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尊重學生的發展需求。價值觀歸根到底是人的價值觀,它一方面服務于國家和社會的發展,同時也應積極促進個體的發展。在個性充分發展的互聯網時代,價值觀教育更需要結合學生學業職業發展,充分尊重他們的內在生命訴求,引領學生成長。
2.加強網絡等平臺建設。互聯網時代,各類媒體平臺成為信息傳播的重要載體,是對大學生進行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新陣地。目前很多高校的媒體建設形式單一,主要局限于網頁建設、手機短信的編發,內容滯后,滯后于經濟發展,滯后于國內外形勢的發展和變化;形式呆板,教師和學生很少訪問。因此,急需加強網絡等平臺建設,充分發揮除網絡之外的博客、QQ群和空間、微課、微信公眾號等網絡新媒體的影響力;豐富價值觀教育內容,關注時事熱點,關注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豐富校園文化生活;加強師生互動交流,敏銳把握學生的思想動態,關心學生的成長發展需求。同時,主動占領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新陣地,嚴防各種有害信息在網上傳播,共建清新文明、積極健康的網絡環境,增強核心價值觀教育的輻射力、吸引力、感染力。
3.發揮“載體合力”的整合優勢。進行新舊教育渠道的融合,增強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實效。互聯網等新興媒體以其生動形象、方便快捷的傳播特點受到大學生的追捧,傳統文化教育、學科教育中都有著豐富的價值觀教育資源,傳統的教育實踐環節恰恰能彌補互聯網等新媒體的不足,將傳統教育的內容、途徑、方式和新媒體實現有機結合,形成線上和線下的合力,這樣,核心價值觀教育將如虎添翼。多渠道推進價值觀教育的信息化、數字化和網絡化建設,實現“虛擬”和“現實”的有效互動。此外,傳統教育渠道在價值觀教育中也有著無法替代的優勢,畢竟“人只有通過人,通過同樣受過教育的人,才能被教育。”離開了人與人之間面對面的溝通交流,教育關系只會成為“傷害和受傷的機會”[5]。
4.提高學生思考力和媒介素養。媒介素養是指公眾接觸、解讀、使用媒介的素質和修養,包括三個環節:接觸媒介、獲取信息;解讀媒介、批判地接受媒介信息;利用媒介工作和生活,通過媒介發出聲音并維護自己的利益。媒介素養不僅是資質,也是方法和技能,它決定了現代人最基本和最核心的媒介生存能力[6]。在互聯網時代的核心價值觀建設中,提高大學生的媒介素養是關鍵因素,而其中的思考力、判斷力的培養是核心。媒介素養可以通過一定的教育途徑和生活經歷逐漸建立。學校可以開設媒體教育相關課程,系統學習有關知識,培養媒介評判能力,幫助學生正確理解并享用大眾傳媒資源。同時,可以發揮高校多學科的優勢,哲學、新聞學、管理學等學科能夠有效加強大學生思考和判斷力的培養,為大學生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5.構建學校、家庭、社會緊密協作的教育網絡。互聯網時代的價值觀教育需要形成學校、家庭、社會緊密協作的教育網絡,樹立大育人觀念。社會環境樹立了社會價值標桿。建設社會良性發展機制,避免“劣幣驅逐良幣”,才能營造良好的教育大環境。我們不僅要以先進的理論引領人,更要以完善的制度、合理的規則引導人。如果說社會環境是影響大學生價值觀形成的重要因素,那么大學校園文化環境則是影響大學生價值觀的直接因素。因此,大學生在高校校園環境中所接觸到的道德標準、價值目標、學習的積淀、榜樣示范、親身體驗和自我評價都是影響價值觀形成的基本因素。在這個階段,對處于成長中的大學生而言,家庭環境依然是影響大學生價值觀形成的重要因素,是學生成長成才的后盾。互聯網時代,發揮互聯網等信息平臺的優勢,整合各類教育資源,加強學校、家庭和社會的緊密協作,才能有效加強大學生核心價值體系建設。
參考文獻:
[1]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3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2016-01-22)[2016-0720].http: //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601/t20160122_53271.htm.
[3]以“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為基礎構建核心價值觀[EB/OL].人民網,(2013-01-14)[2016-07-20].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3/0114/c49157-20188475.html.
[4][美] Jerry M.Burger.人格心理學[M]. 陳會昌,等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8.
[5]黃巖,陳偉宏.新媒體:大學生核心價值觀培育的契機與挑戰[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1(6).
[6]段京肅,杜駿飛.媒介素養導論[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