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茜
摘 要:劉亞洲的《大國策》從大戰略的角度切入,提出了一系列中國外交的大戰略,給今天中國的外交戰略帶來很多的啟迪和思考。習式外交的中國周邊戰略藍圖:東穩、西進、北合、南融以初見端倪。習式外交的戰略核心是中美關系的戰略博弈,中國外交的戰略的真正力量是信仰,當務之急是統一國家精神,建立道德和社會主義信仰。
關鍵詞:中國外交;戰略構想;《大國策》
中圖分類號:D8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6)11-0059-02
“翻開習近平夙興夜寐的日程,清晰勾勒了中國外交的軌跡。自擔任總書記以來,出訪19次,累計133天,行程38萬多公里,相當于繞地球飛行了近10圈。”[1]習近平倡導不沖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大國外交已經初見端倪。劉亞洲將軍就是一位仰望星空的人,他眼界開闊、思維超前,他的《大國策》從大戰略的視角入手,提出了具體的對美、對日等一系列中國外交的戰略構想,儼然是一部當世的《戰國策》,對中國的外交戰略有著極大啟示意義。
一、中國周邊戰略藍圖:東穩、西進、北合、南融
劉亞洲將軍的《大國策》開篇就提出我們需要戰略產業,即大戰略[2]4。戰爭中戰術的應用是為了眼前或者暫時戰爭的勝利,而大戰略是爭千秋之略,而并非一時的得失,是為了整個全局最后的勝利。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中是個封閉的民族,我們所講的“天下”僅僅指的是自己居住的地方,其他地區都是附屬地。大戰略要在充分了解自我和世界的基礎上制定,以前我們既不了解自我,更不了解世界。以封建時代的清朝為例,大清在世界進入工業革命,全球資本主義時代到來的時候,還一直認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他們不了解自己的體制是落后于歷史發展的,在不久的將來國家已經無法與外敵抗衡,世界正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地理短視政治狹隘,二害相生,競相戕殺著民族的生機,故以漢族為正統代表的中國幾千年來不僅從來沒有在地理上成長為世界帝國——還兩次滅亡于游牧部落的少數民族,更沒有在政治上取得任何進步。”[3]404近現代歷史中,蒙古獨立直接切斷中國西北與東北的直線聯系,北京的安全變得惡化。至今作為中華民族標志的中華世紀壇還未標出中國300萬平方千米的海洋國土,我們依然是重陸輕海。可見,從歷史看來中華民族的戰略思想比較落后。
自古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國際形勢發生著巨大變化,國際安全還不樂觀,機遇與挑戰并存,我們處于改革的關鍵時期,要從大戰略的視角,冷靜看待中國的發展,認清未來前進的方向。當前,從地緣政治角度看,我們比以往更險惡。中國面臨著復雜的南部,緊張的東部,不確定的西部,唯有北部相對穩定,但危機隨時存在。在這種狀況下,我們更需要自己的大戰略。以習近平為代表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提出了親誠惠容的周邊外交戰略。馬小軍認為中國大周邊戰略藍圖清晰呈現:東穩,西進,北固,南下[4]。北合要好于北固,因為“固”似乎只是將現狀固化,“合”則表現出進一步發展的意味。目前,東穩、西進、北合、南下,應該是我們的戰略選擇。對于東面的日本,朝鮮半島和臺海關系,我們應該求穩。日本發展最大的障礙是美國,美國利用日本來牽制中國,日本迫于壓力敵視中國,我們應該利用好日本這種矛盾的心理,運用好日本這張牌。朝鮮半島的穩定和統一對中國是有利的,我們要維護朝鮮半島的穩定,旗幟鮮明地表明自己對朝態度,對穩定有利的支持,不利的堅決反對。對于西面的中亞和南亞應該走出去。一個國家的外交戰略要面面俱到,但不能沒有重點,不能沒有主攻方向。主攻方向在手段上是友好的方式,而非使用武力,目的上是尋求突破,帶來與相關國家的雙贏關系。在效果上帶動其他方向的發展,實現有所保持,有所突破。對于中國外交的主攻方向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看法,張文木認為中國外交主攻方向是東,他指出“以臺海統一為總牽引的東海安全已成為中國發展必須突破的瓶頸所在,這使東海再次成為中國安全問題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5]。劉亞洲認為中國外交的主攻方向是向西[2]35。中國的西進有利于維護國家領土和主權完整,聯合中亞打擊恐怖、分裂、宗教極端勢力,連接阿拉伯和伊斯蘭世界抗衡美國和西方,更好地利用中亞和中東石油資源這步棋子,帶動中國西部的發展,擴大中國的戰略縱深。我們國家提出的一帶一路正是向西和向南的結合,是“雙龍”破解美國“長蛇”包圍之策。對于北面,我們要穩固與俄羅斯的關系。當前,我們與俄羅斯的關系較好,俄羅斯也是我們抗衡美國的最強大戰略伙伴。但由于俄羅斯的民族性格,我們也有必要防備俄羅斯強大到威脅我們。對于南面應該通過經濟一體化的合作,實現融合。圍繞南海石油等資源與東南亞國家的爭奪日益加劇,我們一方面要加強與東南亞國家的經濟一體化建設,增強合作,給雙方帶來共贏的局面,另一方面不能再妥協和退讓,要結束越南等國占了便宜而反咬你一口的局面,要敢于采取一些對抗行動,只要別人敢打第一槍,我們就敢堅決反擊,要用自己的實力來維穩和維權。
二、中美之間的戰略博弈
中國大周邊外交東南西北其實最后的核心都是中美關系。提到美國國人一般是個矛盾體,一方面感嘆美國的強大,美國的自由,體驗著美國的高科技產品,欣賞著美國的大片,另一方面又在國際事務中對美國干預中國內政外交而敵視美國。中美當前的狀況是非敵非友,經濟上既相互依賴,又達到了相互確保摧毀的恐怖平衡,可以說無論誰動手都是兩敗俱傷,這是雙方都不想看到的。那么怎么樣處理中美關系,是中國崛起的關鍵所在,也是中國急需面對的問題。
莫德爾斯基提出了著名的世界政治大循環理論,他認為從1500年至今,每一百年左右世界會出現大約四種角色。一個是領導者,與之相伴會出現一個最主要的挑戰者,同時還會有合作者和觀望者。莫德爾斯基通過歷史研究發現在這500年之中取代原來領導者的都不是挑戰者,而是領導者的合作者。莫德爾斯基的理論雖然受到很多批判,但卻對我們當下處理中美關系提出了啟示。啟示著我們要做一個合作者和積極的觀望者相結合的角色。
為何我們可以和美國合作和觀望呢?一方面是由于作為挑戰者代價巨大,而且雙方實力相差懸殊,作為挑戰者不利于中國的發展,合作和觀望可以避免直接面對美國的打擊,在與其他國發生矛盾時有可能獲得最強大國家的支持,還有可能成為領導者,另一方面確如劉亞洲指出的我們首先應該清晰地定位,中美不是敵人。劉亞洲認為歷史證明與美和則諸事皆好;與美惡則內外俱損[2]24。其次,我們應該清晰定位雙方的戰略意圖。十多年前劉將軍認為美國的戰略重心在歐洲并沒有向亞洲轉移。當前,世界形勢的變化美國的戰略重心還不在亞洲,但已經有向亞洲轉移的趨勢。最后,中美間的結構性矛盾,由于歷史和意識形態的原因,中美對主權和人權問題的看法不同。中美之間問題歸問題,合作歸合作。
我們應該怎么樣合作和觀望呢?首先,中國需要繼續韜光養晦的發展,不能冒進。其次,加強合作,使雙方共贏。我們有與美國合作的諸多領域,但合作不意味著毫無底線,在經濟、反恐、政治等方面我們有合作的共同利益,我們選擇合作,不過對于威脅中國領土主權和國家安全的事項我們堅決反對。隨著雙方合作的深入,我們便有了更多牽制美國的武器。再次,中國應該以靈活的外交策略來對抗美國。我們有合作的誠意,這是顯而易見的,但正如劉亞洲指出的大象終歸是大象,特別是中國突飛猛進的發展,美國不得不防備,美國利用韓國、日本、菲律賓、澳大利亞等國來包圍中國的態勢日漸清晰。但是,同樣我們可以利用靈活的外交戰略,為我們國家的發展贏得時間、空間和利益。對于美國手中東南亞的菲律賓、越南等棋子我們應該積極利用這些國家混亂的內部環境插手其中,培養自己的友好國家,對這些國家要分而治之,要剛柔兼備,不能一味退縮,適當強力打擊也是必不可少的。對于日本,這個美國對抗中國的大棋子,我們需要充分的利用。
總之在戰略上,美國打美國牌,我們也要充分打好自己的牌,要積極主動地發展壯大自己,該合作的時候合作,該觀望的時候觀望,靈活運用自己的外交戰略。
三、真正的力量是信仰
2015年習近平在會見第二屆“讀懂中國”代表時,回答現場關于中國如何處理同外部世界關系談到中國有堅定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質是建立在五千多年文明傳承基礎上的文化自信。劉亞洲《大國策》中指出“整合文化,統一國家精神是當務之急”[2]16。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經濟、軍事、外交的復興,同時也是文化的復興,最后歸根結底是文化的復興。
劉亞洲指出“一個沒有統一的國家精神的民族是沒有靈魂的民族”[2]17。縱觀世界歷史,每一個大國的衰弱都是從自身內部開始的。為此,為了中國自身的健康發展,人民生活的幸福安全,有必要樹立自己的國家精神。劉亞洲指出中國的希望在黨內,黨內的希望在中央,中央的希望在上層。歷史表明,做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習近平強調要抓住領導干部這個關鍵少數。這里我們可以看到我們的改變,從反腐到群眾路線,從八項規定到三嚴三實,新一屆領導集體正在做這樣的事情。
統一國家精神就要樹立社會主義的信仰,真正的社會主義是為全人類自由全面發展的社會,即讓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的社會。那么這樣的社會必然是人人向往的社會,我們當前社會主義信仰薄弱的原因在于宣傳與現實的這一對矛盾。宣傳講社會主義很好,中國很好,但貪污腐敗,看病難,上學難,住房難,貧富差距等等現實存在,讓我們把社會主義當成了一種“忽悠”。所以,樹立社會主義信仰,需要分開來看。對于執政者自己要勵精圖治,改變社會中存在的問題,提高百姓的生活水平。對于共產黨員則要自身樹立社會主義的信仰,不走改旗易幟的道路。
參考文獻:
[1]杜尚澤.38萬公里清晰勾勒中國外交軌跡——記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推進全方位外交的成功實踐[N].文匯報,2016-01-05.
[2]劉亞洲.大國策[M].北京:《國家戰略》編輯部,2001.
[3]戴旭.盛世狼煙:一個空軍上校的國防沉思錄[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9:404.
[4]馬小軍.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戰略輪廓顯現[J].當代世界,2015(2).
[5]張文木.絲綢之路與中國西域安全—兼論中亞地區力量崛起的歷史條件、規律及其因應戰略[J].世界經濟與政治,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