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
目前,教育信息化給中小學課堂帶來了一場深刻的革命,它直接關系到未來人才的知識結構與能力素養。這里,首先接受挑戰的當數中小學教師,因為中小學教師只有具備了良好的信息素養,才能更新教育觀念,接受新的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才能讓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得到更好的應用,從而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任務驅動,激活動力
提高教師的信息素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需要長期的“修煉”。這種修煉只有來自教師個人內在的學習欲望和發展動力,才能讓自己成長為更為開放、更為敏銳、更為與時俱進的人。活到老,學到老,具備成長型的思維模式,是應對這個世界變化的唯一不變的方法。
2008年以來,我校以創“河南省教師發展學校”為契機,以提升教師的信息素養為突破口,全方位、多角度推進教師的專業化成長。在這一過程中,我們首先制定了《羅山一中教師信息素養發展目標》,并通過開展課題研究《教師的信息化素養與專業發展研究》來增強教師們對實現自身專業成長的理性思考。在日常工作中,學校不斷地給教師們分配任務,搭建平臺,傳導壓力,激勵教師依靠自身的自覺行為,把學習與提高作為工作和生活的一部分,把加強學習,更新觀念,掌握技能,善用資源,將教育信息化與學科教學及班級管理深度融合成為自己有效工作的思維模式。大家在實踐中深刻體悟到,提高信息素養是實現自身專業成長的重要基礎,是享受教育之美的重要途徑。
學校結合校情制定了《羅山一中教育信息化5年發展規劃》和《羅山一中教師信息素養評估細則》,將教師的信息意識素養、信息知識素養、信息技術素養、信息倫理素養等進行細化,逐條分解到《評估細則》中,每學期末全面考核教師的信息素養,以作為評優評先和職稱評定的重要指標。這種評價導向大大促進了教師們自覺提升信息素養的主動性。
為了給大家搭建平臺,我校將校園網站的建設任務交給12位青年教師義務承擔,每人承包一個模塊,負責日常上傳、更新和維護等工作;將每間教室的多媒體設備和備課組的每臺電腦分別承包給一位教師管理;將每個月的信息技術培訓任務分解給35歲以下的教師輪流承擔;將每一次教學觀摩活動中主講教師的信息素養作為一項重要的指標來評估;將學校的微信公眾平臺承包給4位教師專項負責。另外,每個月都要通過問卷調查全面了解教師利用信息技術輔助課堂教學的情況;每一個學期末,都要檢查教師的電子教案、教學課件和應用信息資源的歷史記錄;每學年末,學校都要開展微課評比活動;每年暑假的教育教學成果展示會上,各個備課組都要選派代表上臺展示個人信息素養發展的成果。2016年6月以來,我校又組織教師承擔了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十三五”教育信息化專項重點課題——《基于網絡平臺數字化教育教學資源共建共享研究》。這樣,在任務的驅動下,大家學有目標,行有方向,干有動力。不僅大大提高了教育教學質量,同時,教師的信息素養也得到了快速提升,先后涌現出一大批省市級骨干教師和學科帶頭人,為學校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改善環境,“用”中提升
教師的信息素養只有在信息化環境中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并通過優良的信息化環境得到持續的提升。近年來,我們把硬件設備的投入、軟件系統的建設、網絡空間的拓展、教育資源的開發和信息技術的應用等列為校園信息化環境建設的重要內容,先后投入200多萬元添置了電腦、打印機;建成了學生微機房、電子備課室;成立了校園網絡中心,完善了校園網,實現了班班通;安裝了OA辦公管理系統、教學管理系統和校園安防系統等。2015年下半年以來,我們又根據學校的實際需要,在全校各個班級安裝了“優課數字化教學應用系統”。這些設施設備及軟件平臺已成為學校各項工作必需的基本工具。在它們面前,每一位教師既有一種在這所數字化校園里工作的優越感,同時,也感受到一種無形的壓力。為了讓大家主動適應這樣的信息化環境,首先,我們選擇了與教師日常工作相關的應用項目作為切入點,創設“不得不用、用之有益”的技術應用環境 。如電子白板的熟練操作、“優課教學軟件系統”的常態化利用,還有每周的工作安排、信息動態、事務通知、檢查考核、學生成績、圖書資料查詢、學科資源庫建設、校訊通等,形成了“人人參與、全員應用”的信息化環境。其次,通過各種培訓,讓教師們更新觀念,掌握技能,變“不會用” “不想用”為“我會用”“我要用”,從而讓教師在“用”的過程中提升信息素養。再次,我們對各種設施設備及軟件系統及時更新和升級,并加強日常管理和維護,為教師們的正常使用掃除障礙,從而調動廣大教師自覺使用網絡設備的積極性。真正達到“一流的設備,一流的素養,一流的應用”。最后,組織教師廣泛開發和利用信息資源,引導大家在收集信息、處理信息、存儲信息和傳播信息的過程中牢固樹立資源意識,不斷生成新的知識,為提高信息素養提供更多實踐的機會。實踐證明,我校近幾年一大批教師的專業成長都是借助信息化這個大平臺發展起來的。
深度融合,助推成長
教育信息化的關鍵在于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工作的深度融合。這種“融合”不是一般的技術應用,而是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相互促進。一方面,信息技術要融入教育教學過程,改變教育教學模式,形成新的教學方法和模式,對教育教學改革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另一方面,要踐行新的教育教學理念和模式,必須有與之相適應的信息技術提供支撐,而實現這種過程的主體是教師,這就給教師提升信息化素養提供了更多的學習機會和實踐平臺。在這里,教師要由課堂教學的主宰者和知識的灌輸者,轉變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指導者,轉變為學生建構知識的幫助者、促進者,轉變為良好情操的培育者;學生要由知識灌輸的對象和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轉變為信息加工的主體、知識的主動建構者和情感體驗的主體;教學內容要由只是依賴一本教材,轉變為以教材為主、并有豐富的信息化教學資源(如學科專題網站、資源庫、微課視頻等)相配合;教學媒體要由只是輔助教學的工具,轉變為既是輔助教的工具,又是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認知工具、協作交流的工具與情感體驗的工具。在上述四種“轉變”中,教師會面臨更多的新理念、新技術、新模式的挑戰。在我校,無論是班主任,還是授課教師,都必須自覺地將信息技術與日常工作過程融合起來,在融合的過程中發現問題,尋找規律,改變觀念,形成能力,提高效益。在這樣的環境中,教師不僅僅學會了應用必備的信息技術,而且善于開發并充分利用豐富的教育資源。2010~2013年,我校教師承擔的省級課題《教師信息化素養與專業發展研究》經過三年的實踐研究,成功結題,并榮獲“河南省教育科研成果一等獎”。
2016年上半年以來,我們圍繞“利用優課教學軟件系統,全面提升課堂效益”這個實踐課題,展開了各種培訓,并通過課堂觀摩、專題研討和開展“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活動,讓廣大教師開闊視野,分享成果,在每一堂課、每一次活動中體驗到信息技術給教育教學帶來的新變化;在每一次培訓、每一次研討中找到提升信息素養的有效途徑,從而大大激發了教師們參與教育信息化建設的積極性。
總之,提高教師的信息素養是一個長期的、循序漸進的過程,它既需要教師個人的積極行動,又需要學校提供專業引領、制度保障和環境支持。我們只有不斷解放思想,主動應對挑戰,才能實現“提升信息素養,助推專業成長”的發展目標,才能更好地推動學校的可持續發展。
(作者單位:河南羅山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