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斌
數字資源易共享,方便獲取和使用,在構建新的教學模式、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及推動教育教學改革等方面具有顯著的成效。教學資源的數字化是學校信息化建設發展的必然趨勢。為了更好地利用數字化教學資源,共建、共享數字化教學資源已成為必然趨勢。目前,學校的資源建設應用存在各種各樣的形式,但還遠沒有達到共建共享的層次。網絡教研作為學校信息化教學應用的一個熱點,與資源建設應用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學校資源庫建設方式優劣勢分析
目前學校資源庫建設主要采用以下三種方式,各有其優劣勢。
1. 以購買商品資源庫為主,教師自建資源補充
優勢:建設周期短,資源庫容量大,平臺技術完善,資源采用目錄樹型分類,應用方便。
劣勢:資源大多以碎片素材、成品案例、課堂實錄為主,更新速度慢,甚至比較陳舊,利用率低下。
2. 以縣或市為單位,建設本地化資源庫
優勢:資源來自于同一地域的同學科教師,以當地現行的教材為主,更多以課件、片斷化教學設計、習題設計等為主,與當地的教育教學理念同步,具有很強的地域性、適用性,同時使用率較高。
劣勢:資源建設周期過長,很難完成全學科覆蓋,類型相對單一,教師需要花費較多精力來進行資源制作、篩選、編目,且版權得不到有效保護。
3. 以國家數字資源覆蓋工程、農遠工程等完成資源庫建設
優勢:資源庫建設高效,學校沒有額外的建設費用,資源與現行教材基本匹配,多數資源以全國優秀課堂實錄為主,能更好地緩解偏遠農村、教學點師資短缺的問題。
劣勢:資源多以光盤、衛星接收為主,需要專人進行分類整理、保管,對于提高教師的信息素養存在明顯不足。
學校資源庫應用現狀
從學校資源建設來看,現在的學校資源庫已成為“雞肋”,學校的資源庫建設已遠遠落后于社會生活中的信息技術手段。微信、QQ等一系手機APP的應用,讓教師收集、利用資源的渠道更加便捷。我們不禁要問:為什么教師寧可“百度一下”,也不愿意從現有的資源庫中檢索?這個問題恰恰說明了我們資源庫建設與應用的癥結所在。資源應用必須回歸本位,就是與教學活動深度融合,為用資源而用資源,“做秀”的信息化教學只能增加教師負擔,徒勞無功。
對于學校來說,資源庫如何建、怎么用?這是一個涵蓋軟件平臺選擇、部署,資源應用模式研究等一系列技術及應用的話題。網絡教研作為現在學校教學活動的一個熱點,是學校從教師層面推進教育教學信息化的一個重要抓手。網絡教研的開展與資源庫建設應用密不可分,以教學應用促進資源生成積淀的模式,給了我們很好的啟示。
網絡教研對數字資源建設的啟示
1. 確立生態化—積淀型資源建設的新模式
網絡教研的業務主要集中在課前集體備課、課后研討反思,其中核心功能為集體備課。作為一項群體性的研修活動,主備人必須提前確定好備課主題,在活動中必須賦予相應的載體(教案、課件、相關資源),供大家研討、修正。教研的過程即資源篩選、提煉的過程,教研的軌跡即資源動態生成的軌跡。不同學科、不同學段的多次活動可以動態地積淀出滿足教師需求的大量資源,從而確立新型的資源建設模式。
2. 一線直接應用,不斷修正,增強適用性
教研活動作為學校教學活動的核心,教研過程中形成的共識需要在課堂教學中來實施與驗證,不同的學情和不同的教學風格賦予教案、課件等新的內涵。集備活動生成的資源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為教師的課后研討反思提供了新的主題。反復的教研活動讓前期生成的資源得到提煉、升華,使教學資源具有更強的生命力和更強的適應性。
3. 記錄資源建設過程,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資源生成、提煉的過程凝聚了同學科教師群體的集體智慧。網絡的便捷性讓一個區域不曾相識的教師因為共同的話題聚集在一起。不同的認知、不同的見解是一個教師不斷學習的源泉,特別是小學校,農村學校等規模偏小、無法進行常規教研的學校,借助網絡教研讓本校教師“走出去”,接受教研員的指導,聆聽、學習同行的經驗,能夠促進教師在業務能力方面的飛速提高。
4. 一定區域內真正實現資源的共建共享
網絡教研的過程是一次資源共建的過程,一次活動生成的資源承載了所有活動成員的思維認知。課堂教學中資源的使用過程就是一次“同題異構”的過程,就是一次資源共享的過程,同時也是后期共同反思研討的載體。從這種意義上看,網絡教研可以真正實現資源在活動區域內的共建共享。
資源建設應用的關鍵在于資源的適應性、適用性,在于能否與教學活動深度融合,這里面包涵了不同的地域文化和不同的師生群體等方方面面的情況。網絡教研活動在不斷地改變著教師的教育教學觀念,不斷地豐富著教師教研教學的手段,其中的應用特色還有待于我們進一步挖掘。
(作者單位:山西晉中市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