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摘要:溝域經濟是北京山區生態經濟發展的新模式,是國際化大都市北京郊區生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以山區中獨特的地理單元和生態經濟載體——溝域為研究單元。通過對溝域的實地調研數據,篩選了108條典型溝域,從而建立了108 ×108的關系矩陣數據庫?;谝陨蠑祿⒕C合運用社會網絡分析方法,構建了北京山區溝域經濟發展的空間聯系網絡,實現了對空間組織的可視化表達和定量分析。通過本研究以期能對理解大都市郊區生態經濟空間布局優化路徑特征提供有益啟發和思考,在區域或微觀層面反饋并促進大都市空間結構優化。
關鍵詞:北京山區 溝域經濟 空間優化 機理與模式
中圖分類號:F327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北京山區一直是首都建設的綠色生態屏障和提供生態產品的重要區域,但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低的現狀已成為北京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薄弱環節,動態實現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平衡關系是必須要解決和面對的重要問題(田永霞等,2015)。北京作為國際化大都市之一,在經濟新常態背景下,以疏解首都非核心功能和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為目標導向,導致傳統的核心區-郊區之間的社會經濟聯系及基本功能發生了顯著變化。北京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旅游休閑、康體養生等生態產品的需求不斷增強,郊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山區表現出明顯的服務于大都市的多功能性。在大都市生態宜居等外部需求和山區謀發展內在動力雙重作用下,北京山區探索出一種新的生態經濟發展模式——溝域經濟(Valley Economic,VE),即在滿足城市對“三生”(生產、生態、生活)需求的目標導向下,解決山區“三農”問題,并實現區域“三化”(農業產業化、工業綠色化、服務生態化),對于山區生態建設、經濟發展、滿足市民生態需求、農民增收、城鄉統籌都具有極大的推動作用(陳俊紅等,2010;Zhang Y F et al.,2011;穆松林等,2012)。
空間分異是經濟集聚和擴散現象的外在表現形式之一(Gardiner B et al.,2013),溝域經濟發展格局是在積極利用空間過程中所形成的區位格局和相互作用影響,亦是各種地域類型構成的空間聯系和作用關系的總和,具有“三維性”,即空間位置、聯系節點和關聯關系。目前,溝域經濟的發展也呈現出非均衡狀態,如何通過進一步優化溝域經濟的空間布局,增強擴散效應的影響度和輻射面,以優勢溝域帶動弱勢溝域協同發展,“由點(溝)及面(區域)”實現山區生態經濟的發展,最終實現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均衡化格局和最佳模式,進而能對理解大都市郊區生態經濟空間布局優化與轉型過程及特征提供有益啟發和思考,是本研究的目的所在。本文借助對溝域的實地調研數據,運用社會網絡分析方法,構建北京山區溝域經濟發展的實際空間聯系網絡,對空間組織進行可視化表達和定量分析,甄別空間結構節點溝域,分析空間布局優化機理,進而提出空間布局優化模式,以期為大都市郊區生態經濟發展和市區-山區協同發展提供思路和途徑。
研究區域概況與研究方法
(一)研究區域概況
北京山區面積1.04萬km2,約占總面積的62%。北部和東部屬燕山山脈,西部屬太行山脈,是北京重要的生態屏障,山區行政范圍主要包括門頭溝、延慶、房山、平谷、密云、懷柔和昌平 7個區。從北京山區溝域中篩選出具備發展條件、適宜優先發展的溝域,基本應該具備以下條件:溝域長度大于5公里(空間條件);溝域內至少有一個行政村(人口聚集條件);溝域內通有公路(通達性條件);溝域內資源豐裕(產業條件)。最終結果顯示具備較優發展條件的溝域劃分為108條,溝域總長度為1565.42km,總面積為5821.66km2(見圖1)。
(二)研究方法與數據來源
社會網絡分析是新經濟社會學中一種重要的研究方法,力圖用圖論工具、代數模型技術描述關系模式。其核心是側重于“關系”來分析結構,包括行為結構、政治結構、社會結構和經濟結構(馬海濤等,2011),通過對“關系”的定量化分析來揭示相互聯系和整體網絡結構特征,適合于對交通網絡、城鎮體系、區域經濟聯系等方面的研究。本文運用社會網絡分析方法及其軟件,刻畫和分析溝域經濟空間聯系網絡和格局特征。
“結構密度”是測量整體空間結構形態,表示空間連接度的指標,用結構中實際存在的關系數量與最大可能關系數量的比值來表示,結構密度(Δ)的計算公式為:
Δ=2x/n(n+1) (1)
度數中心度是每一個研究對象與區域內其他研究對象的聯系度。計算公式為:
中間中心度是起著“橋梁”或“通道”作用的節點,是經過點i并且連接這兩點(j和k)的捷徑數與這兩個點之間的捷徑總數的比值。
其標準化公式為:
相關部分數據來自《北京統計年鑒》(2001-2014年)、《北京區域統計年鑒》(2001-2014年),各區提供的統計年鑒和部分鄉鎮統計資料匯編以及問卷調查、實地訪談、座談研討和電話采訪等一手數據資料。因溝域的邊界和現行村鎮的行政邊界并不完全重合,因此,溝域的現狀數據,比如溝長、面積、涉及村莊需要實地調查并核驗,溝域經濟現狀數據,需要將相關統計資料和實地調查數據相結合。同時,因調查涉及面廣,數量多,和現行統計單元不接軌,本研究的溝域數據均為2013年的調研數據。
空間結構分析
綜合考慮產業結構、經濟總收入、經濟密度、人均經濟總量、人均純收入等因素,形成溝域經濟發展相互關系的綜合指數,將屬性數據轉換為關系數據,形成108條典型溝域形成 108×108的關系矩陣數據庫。
其中,si為綜合指數,xij為因素分值,wj為因素權重。
結構密度。溝域相互之間的結構密度的平均值為0.0247,樣本標準偏差為0.0297,溝域相對于北京市區中心點的結構密度平均值為0.0170,樣本標準偏差為0.006。前者的結構密度大于后者,反映了從地域臨近性上溝域之間的相互聯系強于溝域與中心點的相互聯系。樣本標準偏差反映了溝域間的擴散效應,也反映了多條溝域集聚優勢和規模效應的優勢,從數據分析看,多條溝域間的組合發展顯著優于僅以單條溝域依托中心點的擴散發展。
空間結構中心度。溝域相互之間的中心度中,最高的溝域是房山區的秋林鋪溝域,數值為3.866,最低的是懷柔區的不夜谷溝域,數值為1.534,表明秋林鋪溝域在整個空間結構中與其他溝域連接度最高,而不夜谷溝域反之,即連接度最低。
結構空間圖。將溝域關系數據庫導入Ucinet 6中,生成溝域空間結構網絡,每個點代表一條溝域。圖2中可以直觀反映溝域之間通達性和空間結構特征(空間結構形態和空間結構點)。
按照空間地理位置,把空間結構細分為7部分,分別與北京山區的7個區相對應。空間構架整體符合“核心-邊緣”結構的特征,包括多中心和單中心??臻g結構面的形態主要有緊密團狀結構,如房山區溝域、門頭溝區溝域、懷柔區溝域和密云區溝域;和指狀蔓延結構,如延慶區溝域、昌平區溝域和平谷區溝域。
空間布局優化模式
(一)扇面模式
受山區地形的自然“阻隔”,溝域經濟空間結構與傳統平原地區同心圓發展模式不同,一般呈現出扇形發展。以一級增長極為“核心”,其他不同功能和規模的二級增長極為“次核心”,通過公路、溝域形成連接通道,以消費市場為輻射圓心,擴散至區域影響范圍內的溝域。比如平谷區十八彎溝域經濟空間布局,應以十八彎溝域為一級增長極,丫髻山溝域和將軍關溝域為二級增長極,輻射桃花谷溝域、九里山溝域、黑水灣溝域、聶家峪溝域和北寨溝域(見圖3)。
(二)“雙核心”模式
陸玉麒指出雙核結構的產生具有流域背景。溝域經濟發展中,在不同流域的交匯處或支流與干流的交匯處,多條溝域無論在經濟發展水平、服務功能和吸引能力方面,始終處于“均衡”狀態,應以雙核模式為空間結構。如延慶區的四季花海溝域位于白河支流菜食河與干流白河的交匯處,百里畫廊溝域位于黑河與白河的交匯處,兩條溝域在空間距離上處于臨近狀態,且區域內自然條件基本相同,經濟、社會、文化發展水平也比較接近,空間結構如果以“雙核心”模式布局,可以通過競合性發展,取長補短,形成“雙核牽引,相互補充”的空間格局。輻射溝域包括劉斌堡特色農業溝域、縉陽山-天池溝域、青龍潭溝域、珍珠山水溝域和森林氧吧溝域(見圖4)。
(三)“廊道”模式
臨近公路或流域的點(單條溝域)在發展初期不斷吸引資金、技術、人口等要素的聚集,隨著發展中土地成本、原料供應、人才資源、投資費用等因素的影響,沿著公路或流域的其他適宜發展溝域成為新的增長點,在空間上表現為以優先發展溝域為核心,沿軸線向其他溝域梯度擴散,最終形成了點-軸結構走廊式發展模式,不僅能增加廊道景觀的多樣性和異質性,而且可以實現多條溝域的產業互補。如門頭溝區永定河和G109公路穿區而過,多條溝域通過兩個廊道連接在一起,形成平原與山區交界以妙峰山溝域為核心、淺山以珍珠湖溝域為核心、深山以爨柏溝域為核心的“廊道”發展模式(見圖5)。
(四)“多核心”模式
多核心模式中凸顯功能分區,通過資源重新配置、產業相互整合的過程,達到特定生產活動的空間聚集,意在獲取規模經濟。北京山區分屬兩大山脈,7個區各具特色,功能定位也存在差異。溝域經濟發展中,每個區應結合資源稟賦、功能定位、發展目標,篩選出重點溝域優先發展,形成顯著的分工圈層,“圈”是指向心性,即服務于北京市區;“層”是指多核心的外溢梯度發展,呈現由核心向外圍規則性的向心空間,多核心最終形成優勢互補并能發揮集聚優勢的溝域經濟發展網絡,形成多核心的組團式發展模式。如圖6所示多核心的組團:即懷柔區天河川溝域(功能定位:養生康體)、延慶區四季花海溝域(功能定位:高端低碳產業)、昌平區百里環形溝域(功能定位:生態休閑)、門頭溝區妙峰山溝域(功能定位:民俗宗教文化旅游)、房山區南窖溝域(功能定位:生態修復與再開發)、密云區霧靈仙谷溝域(功能定位:休閑度假)和平谷區十八彎溝域(功能定位:生態旅游)。
結論
首先,溝域經濟是北京山區探索出的一種生態經濟發展模式,對于山區生態建設、經濟發展、社會穩定、農民增收、城鄉統籌都具有極大的推動作用,但目前發展呈現出非均衡狀態,應進一步優化溝域經濟的空間布局,增強擴散效應的影響度和輻射面,以優勢溝域帶動弱勢溝域協同發展,“由點(溝)及面(區域)”實現山區生態經濟的發展,最終實現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均衡化格局和最佳模式。
其次,本文以大都市郊區北京山區為典型研究區域,借助對溝域的實地調研數據,運用社會網絡分析方法,以108條典型溝域形成 108 ×108的關系矩陣數據庫,構建北京山區溝域經濟發展的空間聯系網絡,對空間組織進行可視化表達和定量分析,刻畫和分析溝域空間布局的特征和規律。溝域經濟空間構架空間結構細分為7部分,整體符合“核心-邊緣”結構的特征,包括多中心和單中心,形態主要有緊密團狀結構和指狀蔓延結構;根據中心度,溝域的類型劃分為地域間連接的通道溝域、地域內部通道溝域和地域內部孤立溝域;針對不同的溝域類型,溝域經濟發展空間布局優化要在分析溝域空間布局優化的機理基礎上重組空間結構,構建點、線、面、體的空間格局,即點的培育要篩選增長極,軸線的聯通要增加空間相互作用關系,面的布局通過多種模式進行優化拓展;提出了符合溝域經濟發展實際的空間布局優化模式,即扇面模式、雙核心模式、廊道模式和多核心模式。通過本研究以期能對理解大都市郊區生態經濟空間布局優化路徑特征提供有益啟發和思考,在區域或微觀層面反饋并促進大都市空間結構優化。
最后,綠色和生態是山區發展的最大潛力所在,更是聯系城市與山區的紐帶與橋梁。北京山區生態經濟發展在資源環境承載力不超載的前提下,既需要“市場”無形的手去推動和加速,又需要“政府”有形的手去引導和扶持。山區要立足于服務首都市場,發揮生態資源優勢,通過發展生態經濟,有效、持續地將生態資源轉化為生態資產,最大限度滿足市民的生態需求。
參考文獻:
1.田永霞,劉曉娜,李紅等. 基于主客觀生活質量評價的農村發展差異分析——以北京山區經濟薄弱村為例[J].地理科學進展,2015,34(2)
2.陳俊紅,李紅,周連第.北京市山區溝域經濟發展的探索與實踐[J].生態經濟,2010,26(14)
3.Zhang Y F, Jia D M, Zhang H Y, Song S Y, Sun R F. Spatial structure of valley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mountainous areas in Beijing[J].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11, 21(2)
4.穆松林,張義豐,李濤等.北京房山山區溝域經濟產業空間布局研究[J].自然資源學報,2012,27(4)
5.Gardiner B, Martin R, Sunley P, Tyler P. Spatially unbalanced growth in the British economy[J].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2013(6)
6.馬海濤,方創琳. 基于企業微觀視角的城市區域生產網絡空間組織研究——粵東城鎮群服裝生產為例[J].地理科學,2011,3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