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密丹
(黑龍江民族職業學院,哈爾濱150060)
以促進民族經濟發展引領民族工作的新策略
——以哈爾濱市為例
張密丹
(黑龍江民族職業學院,哈爾濱150060)
民族工作始終是關系黨和國家全局的一項重大工作,民族和諧始終是社會和諧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哈爾濱市民族工作緊緊圍繞“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民族工作主題,認真貫徹落實黨的民族政策和國家法律法規,完善民族工作體制機制,鞏固和諧新型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形成了經濟發展,社會和諧,各民族共同團結進步、共同繁榮發展的良好局面。
民族工作;新策略;經濟發展
哈爾濱是一座多民族散雜居的特大型城市,少數民族人口多、比重大、流動性強。有60余萬少數民族人口,占全市總人口的6%,有45個少數民族成分。其中,人口過萬的少數民族有4個,分別為滿族35萬人、朝鮮族10萬人、回族4萬人、蒙古族1萬人。全市有16個民族鄉鎮,218個民族村,111所民族學校,22所民族鄉鎮衛生院,23家民族文化藝術館(站),有少數民族用品生產企業千余家。從2015年6月初開始,我們對哈爾濱全市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民生改善和權益保障等情況進行了調研。通過調研,對哈爾濱市民族工作開展情況有了較深入的了解,并分析其存在的不足之處,提出促進哈爾濱少數民族經濟社會發展的對策建議,為進一步加強哈爾濱市民族工作,促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不斷創新發展建言獻策。
要高度重視民族工作,增強做好民族工作的緊迫感和責任感。一是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有關部門協同配合、全社會通力合作的民族工作格局。做好民族工作關鍵在黨、關鍵在人。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把民族工作擺上重要議事日程,堅持從政治上把握民族關系、看待民族問題。二是了解民族工作的新形勢、新情況,突出工作重點、統籌推進,千方百計把加強民族團結、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的政策舉措落到實處;堅持法治方向,順應趨勢,進一步完善民族工作的體制機制,形成凝聚各方智慧、做好民族工作的磅礴力量。三是努力實現“三個轉變”。發展的眼光從微觀轉向宏觀,積極把民族經濟的發展納入全市經濟發展的大視野之中定位;幫扶的方法從以政策幫扶為主轉向以協調服務為主,積極幫助少數民族聚居村和民族企業、民族貿易定點生產企業轉變觀念、定思路、跑協調、創造環境;增長的方式從追求數量轉向注重效益,積極幫助少數民族聚居村和民族企業、民族貿易定點生產企業在經濟發展上找準位子、選好路子、樹好牌子。四是不斷激發社會各界關注民族工作、關心少數民族事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形成做好民族工作的強大合力,進一步聚集各民族群眾的智慧和力量,共同推動我市經濟社會事業又好又快發展。
發展民族經濟,關鍵在于抓住問題。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要更加強化問題導向,注重解決實際問題。發展是硬道理,是制定一切民族政策的根本出發點,加快發展是解決現階段民族問題的中心工作。要把民族工作與經濟建設結合起來。一是堅持城鄉統籌、突出特色、生態優先原則。以產業結構調整、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為著力點,認真落實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防風險各項政策措施,走出一條符合哈爾濱實際、民族特色鮮明的民族經濟發展之路。二是編制哈爾濱市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十三五”規劃。做好頂層設計,明確發展目標、細化政策和措施,使少數民族地區的建設更具有科學性、規范性、針對性、可操作性。三是加大政府幫扶力度。優化轉移支付和對口支援體制機制,把政策動力和內生潛力有機結合起來。建立少數民族專項資金項目庫,對科技、農技、專業技術的培訓和脫貧創匯項目實行資金傾斜,重點扶持。搭建服務平臺,暢通信息渠道,積極爭取有關項目,進一步加快交通、通訊、金融等基礎設施建設。四是激發少數民族地區自身發展潛能。立足民族村特色優勢打造綠色食品、特色旅游、餐飲娛樂、生態農業、民族手工藝品、特色種養殖業和少數民族特需商品等具有民族風情行業,并引導其向規模化、產業化、品牌化方向發展。挖掘內生潛力,激活自我造血功能,進而,提高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后勁。五是加大對民族小微企業的扶持力度。目前,尤其哈爾濱市的少數民族小微企業大都與少數民族生活息息相關。由于規模小、產值低,沒能列入民貿企業,享受不到貼息貸款或減免稅收政策,進行企業改造和擴大再生產都面臨著許多困難。地方應出臺針對少數民族小微企業的相關政策,在企業貸款和資金扶持上給予重點傾斜。
保障少數民族群眾合法權益,著力解決少數民族群眾的合理訴求,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實解決好少數民族群眾的“第一期盼”,不斷提高公共服務能力和水平。一是推進民族教育事業發展。市財政要繼續安排并視財力可能適當增加民族教育專項資金;各級財政、教育等部門在安排教育經費時,對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以及開辦“民族班”的各類學校給予傾斜;少數民族重點縣(市、區)應設立民族教育專項資金,制訂和落實有關優惠政策,扶持民族教育發展。提高職業教育基礎能力,完善職業教育體系,培養一批適應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實用人才。加強民族鄉村教師隊伍建設,市、縣(市、區)優質中小學校要輪流選派優秀教師到民族鄉村任課,幫助民族鄉村培養師資。二是落實積極的就業政策。民族地區要結合實際,落實各項政策,促進少數民族高校畢業生就業。針對民族地區發展實際,積極鼓勵其通過承接產業轉移擴大就業渠道,通過開展職業培訓提升勞動者技能,通過加強勞務輸出促進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增加收入。要不斷加大對民族地區就業專項資金投入,并給予重點傾斜。三是提高醫療衛生服務水平。立足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實際,堅持對民族醫藥衛生事業給予傾斜,進一步完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完善民族鄉村基層衛生服務網絡。提高基層衛生服務資源配置比例和服務供給能力,在重點民族村培育標準化中心村衛生服務站,推進鄉村衛生服務一體化管理。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有效緩解民族鄉村農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現象。完善民族鄉村衛生人才培養機制,做好民族鄉村醫生的教育培訓,定向培養民族鄉村醫生。
少數民族群眾進入城市,是歷史發展的趨勢,不僅帶動了民族地區發展,而且有利于各民族間的團結。面對新形勢新情況新問題,我們要深入調查研究,以新理念新辦法新舉措做好民族工作,努力提高城市民族事務治理能力。一是加深對城市民族工作重要性的認識。要讓城市更好接納少數民族群眾、讓少數民族群眾更好融入城市。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進入新世紀后,少數民族人口大規模向東部和內地城市流動、內地人口向民族地區及不同民族之間大規模流動已是司空見慣。這表明城市民族工作在民族工作全局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二是加強對城市民族工作新情況、新問題的調查研究。密切掌握城市民族工作動態,深化對城市民族工作特點和發展規律的認識,努力探索城市民族工作的方式和方法,把握發展動態和趨勢。
支持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的保護與發展,是民族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保護中華文化多樣性的重要舉措。要力求在保持原有環境、自然和少數民族人文景觀及村落格局的基礎上,對村落局部進行調整、更新和改造,以及相應的景觀環境設計和道路設施完善,盡量減少因建設帶來的對少數民族特色的人為破壞。一是堅持正確的發展理念和原則。特色村寨建設,要遵循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堅持立足發展、保護利用,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科學規劃、統籌兼顧,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村民主體、自力更生的原則。積極做好十三五發展規劃,以整體規劃為基礎,遵循科學規劃、有序推進的原則,與生態旅游、文化保護、扶貧開發、城鎮化建設相結合。二是改善村寨生產生活條件。統籌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和旅游配套設施。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村寨道路建設質量,加強村寨飲水安全工程建設。建立健全村寨設施管護、環境保潔、村莊綠化和村容美化等方面的管理制度。三是要著力發展村寨特色優勢產業。打造集旅游、休閑、觀光、養生為一體的都市鄉村。加快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經濟發展,培育“一村一品”的特色產業,增加群眾收入,促進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可持續發展。大力發展民族特色旅游業,加強旅游設施建設,完善旅游服務功能,提升旅游接待能力,形成特色村寨旅游品牌,提升特色村寨影響力。保護具有民族特色的傳統生產技藝,充分挖掘少數民族生產生活習俗等特色資源,扶持和發展家戶小作坊,積極生產具有民族特色、地域特色的傳統手工藝品、食品、旅游紀念品。
完善少數民族工作長效機制,是推進民族工作制度化、規范化的重要舉措,也是做好民族工作的重要制度保障。一是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宗部門牽頭抓總、相關職能部門齊抓共管、全社會共同參與”工作體系。二是繼續深入探索“以政府為主導、以基層黨政組織為龍頭、以社區為依托、以少數民族聯誼組織為紐帶”的城市民族工作機制。三是建議設立必要的城市民族工作專項經費管理機制。從財政上加大對少數民族社團活動和干部教育培養的力度。支持少數民族社團組織開展有利于促進民族團結的活動,加大對少數民族干部的教育培養力度,以適應城市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需求。四是完善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服務管理機制。及時動態地掌握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變動信息,為工作開展提供第一手資料和依據。根據哈爾濱市城市民族工作的特點,進一步明確各職能部門在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服務管理方面的職責,建立必要的預防和處理影響民族關系等問題的有效機制。完善各部門聯動機制,進一步明確各部門的職責,真正實現分工合作,密切配合。五是建立民族工作跨區域聯動調處機制。針對外來少數民族群眾的實際,加強輸出輸入地對接工作,開展勞務合作,進行經貿協作,加強跨地區聯動協作。與外省市民族工作部門建立異地合作和區域民族團結共建機制,派工作組到有關省市協助工作。牽頭召開跨區域聯動協作機制座談會,共同簽署有關跨區域聯動協作協議,形成責任明晰、工作高效的“信息共享、秩序共管、教育共抓、服務共擔”的跨區域聯動協作。
[責任編輯:金永紅]
K234.1
A
1005-913X(2016)11-0031-02
2016-09-09
張密丹(1969-),女,哈爾濱人,教授,碩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