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 宇(中共中央黨校 研究生院,北京 100091)
長江經濟帶發展進路及其生態修復問題
成宇
(中共中央黨校研究生院,北京100091)
習總書記在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強調,在當前和今后相當長一個時期,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這一論斷,是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指導原則和重要遵循。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也是中華民族發展的重要支撐。長江經濟帶所依托的長江流域生態環境的脆弱成為急需解決的首要問題。因此,對長江經濟帶進行生態修復便適時提出,將長江經濟帶定位為未來的“生態經濟走廊”,同時這也是踐行“綠色、協調、共享”的發展理念的結果。
長江經濟帶;生態修復;綠色發展;生態經濟
長江,素有"黃金水道"之稱,貨運量全球第一,其流域面積達200多萬平方公里,占全國國土面積的20%以上,人口及經濟總量均達到全國的40%以上,是我國空間結構戰略中的一條重要的發展軸線。
"長江經濟帶"的概念最早是由中國生產力經濟學會在1984-1985年間提出的,當時提出的概念是"長江產業密集帶",指以長江流域若干大城市為中心,通過其輻射和吸引作用,帶動各自周邊大中小型城市和農村發展,從而形成一個較大范圍的經濟區。在進入21世紀以來,長江沿岸各地區紛紛以長江水道的優勢為依托提出各自的經濟發展戰略。2014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依托黃金水道,建設長江經濟帶”,可見其長江經濟帶的戰略定位是發揮長江黃金水道的獨特作用,構建現代化綜合運輸體系,推動沿江產業結構優化,打造世界級產業集群。
但是,今年風向轉變,習總書記在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強調,在當前和今后相當長一個時期,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這一論斷,是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指導原則和重要遵循。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也是中華民族發展的重要支撐。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必須從中華民族長遠利益考慮,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使綠水青山產生巨大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使母親河永葆生機活力。
針對長江經濟帶戰略定位的轉變,也正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使然。“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的任務要求,使得先前打造世界級產業集群的定位已不適合,反而是長江經濟帶所依托的長江流域的生態環境的脆弱成為急需解決的首要問題。因此,修復長江經濟帶的生態便適時提出,將長江經濟帶定位為未來的“生態經濟走廊”,同時這也是踐行“綠色、協調、共享”發展理念的結果。
長江經濟帶從廣義上講,行政區劃上包括長江流域沿岸的7省2市——上海、浙江、江蘇、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慶和四川。將其同沿海經濟帶相比較,無論從人均指標還是產業結構來看,長江經濟帶的經濟發展水平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低于沿海經濟帶發展水平。
根據長江經濟帶各部分的經濟發展水平和所處地理位置,可以將長江經濟帶劃分為東、中、西三個部分:上海、浙江、江蘇為東部地區,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為中部地區,重慶、四川為西部地區。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在長江經濟帶這三部分上也體現得很明顯,東部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在總量和人均量上均遠超于中部和西部地區,中部和西部地區的發展水平相對來說差距不大。
從我國的區域發展整體布局來看,自從改革開放以來,目前我國的區域發展已經形成了“四大塊”的整體布局——東部率先發展、中部崛起、西部大開發和東北振興。這是四塊相對獨立的區域發展布局,是“分”的布局,但是全國是一個整體,“一盤棋”,因此,長江經濟帶就是“合”的戰略角色,將東部、中部、西部三塊縱向上“分”的區域通過一條橫向的“黃金水道”貫通起來,使其三塊區域可以通過依托長江經濟帶互聯互通,增強經濟聯系,有利于從更高的層面來進行統籌發展。
此外,我國提出的“一帶一路”的大背景下,長江經濟帶的戰略地位更顯重要。“一帶一路”所囊括的“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不僅僅是國內的區域布局,也是我國對外開放的全球布局。“新絲綢之路經濟帶”由連云港出發,通過亞歐大陸橋,經過中亞、西亞,直達地中海沿岸;“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以福建為起點,通過海上航線,將東亞、南亞、中亞連通起來。從總體來看,我國這兩條對外開放的路徑一條向東延伸,一條向東南延伸,兩條路徑一北一南就像我國對外開放的兩翼,居于其間的長江經濟帶則將兩條路徑的覆蓋區域融合在了一起,使得“一帶一路”融合成我國對外開放的大布局。
正是長江經濟帶的提出,貫通了東、中、西部地區,融合了南北兩條對外開放路徑,造就了統籌協調發展與對外開放的新格局,為新常態下我國經濟發展鋪墊了很好的環境。當然,對長江的生態恢復是這一切的根本,使其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先行示范帶。
“長江經濟帶”的區域發展情況與不匹配的環境現狀之間存在矛盾。多年來,長江經濟帶沿線一直是全國經濟較為發達的區域,但其內部各地區的發展也是極不平衡的。從經濟總量看,長江上游4個省市經濟總產值占長江流域的22%,中游3個省份經濟總產值占24%,而下游4個省市創造了54%的經濟總產值。從污染排放看,長江流域的廢水23%來自上游,27%來自中游,50%來自下游。需要合理利用區域發展需求,緩解重點區域的環境壓力。總的來看,長江流域主要存在三大生態隱患。
1、工業污染源
近年來國家強化了對企業排污的監管力度,取得了較為明顯的效果。但權威媒體在長江中下游地區調研時發現,沿江兩岸許多企業將生產污水直排長江,煙塵四處飄散,在船上時常能聞到刺鼻的異味。公益環保組織“自然之友”總干事張伯駒介紹說,“長江上游地區的礦產開發也給生態安全帶來隱患。一些地方的尾礦壩就在江邊,來一場暴雨,就會沖進江里,造成嚴重污染。”
2、生活污染源
近年來,長江流域各省市格外重視旅游產業發展,但由于配套設施不完善,旅游帶來的餐廚垃圾和白色污染無法消解,不得不直接倒入江中,已經成為威脅長江生態的重要污染源。三峽庫區的一家農家樂負責人透露,旅游高峰時他一家每天接待四五百人,光餐廚垃圾就產生好幾噸,全村有一二十家農家樂,每天有幾十噸餐廚垃圾倒進江里。此外,長江上航行的很多船只,由于缺乏污水、垃圾的收集、存放、處理設施,餐廚垃圾、甚至糞便等未經處理也直排長江。
3、農業污染源
三峽庫區環保部門一位負責人說,在長江流域降水量較大的時期,雨水淹積導致農田中的化肥大量流失,流入地下水或湖泊,最后匯入長江。這些農業廢水容易導致長江水體富營養化,藻類及其他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加劇長江水體污染。
生態恢復,即是指通過人工方法,按照自然規律,使得生態系統得到天然的恢復的過程。大自然是最高明的“生態修復師”。《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指出,堅持把自然恢復為主作為基本方針,即在生態建設與修復中,以自然恢復為主,與人工修復相結合。因此,無論從生態學理論還是國家政策出發,在對長江經濟帶進行生態恢復時,我們都必須牢牢把握好——以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在具體措施方法的制定上貫徹執行。
1、提供多樣化的發展途徑,轉換生態服務價值
在長江經濟帶的生態環境破壞和生態系統退化區域,讓所提供的多樣化的發展途徑促進經濟發展,加快城市化和工業化發展,使得人們的經濟支柱從農業轉換到工業或服務業上來。另外,生態系統有經濟產出,生態恢復之后的生態服務價值大大提升。只要將這部分價值提升的利益分配協調好,讓人們能夠真正的從生態恢復中獲得實在的收益,那么生態恢復一定會得到人們的大力支持,同時長江經濟帶的生態環境也能很快得到恢復,經濟也能夠良好的發展下去。
2、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建立生態恢復體制化保障
長江經濟帶橫跨東中西近十個省級行政區,打破行政隔閡,建立區域協同發展機制,設立高位協調管理機構,在經濟帶內能夠進行一致的統籌規劃十分重要。另外,還可以通過建立長江流域生態補償專項基金,長江開發銀行,長江經濟帶發展基金等金融服務體系,廣泛吸引經濟帶內各省市、社會資本加入,以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方式,在經濟帶內區域經濟發展差異的基礎上,集中力量進行生態恢復,發展生態經濟。
3、明確主體功能區定位,建立生態文明建設的先行示范區
在“十三五”規劃中提到,“要推進長江經濟帶發展,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放在首要位置”。將長江經濟帶沿岸的城市群進行功能區定位,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因地制宜,發展適合的綠色經濟、循環經濟,生態經濟。增強對經濟結構轉型的決心和勇氣,在經濟發展的決策過程中增加對生態環境因素的考量比重,真正讓生態恢復同經濟發展相結合,遵循綠色發展理念,使得長江經濟帶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先行示范區。
[1] 《“新常態”下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論——“長江經濟帶高峰論壇”主旨演講摘要》,《西部論壇》2015年第1期.
[2] 蔡運龍.《生態修復必須跳出“改造自然”的老路》,光明日報2016年2月19日.
[3] 劉燕捷.《修復長江生態環境關鍵在共抓》,中國水運報2016年3月16日.
[4] 路洪衛.《完善長江經濟帶健康發展的區域協調體制機制》,《決策與信息》2016年第3期.
(責任編輯:高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