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義烏市畜牧獸醫局(322000)曹堯金 朱保衛
豬—沼—牧草高效生態種養技術
浙江省義烏市畜牧獸醫局(322000)曹堯金 朱保衛
養殖業是農業的重要支柱產業之一,豬場排泄物作為農村面源污染的主要污染因子,已經成為影響養豬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
為了從根本上治理養豬業的污染問題,浙江省義烏市畜牧獸醫局對高效生態養豬模式進行了積極探索。先后在多家規模豬場進行“豬—沼—牧草”高效生態養豬模式試驗,走出了一條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種養道路。
義烏市是浙江省主要肉豬生產基地之一,早在20世紀90年代就推廣高效生態養豬模式,其中始建于2003年的順旺養殖場,是一家存欄生豬5700頭(其中存欄母豬500頭),年出欄商品豬10000余頭的規模化商品豬場。
順旺養殖場建場初期,豬場未按生態養殖的要求規劃設計,產生的排泄物不能妥善處理,給周圍的生態環境帶來了明顯影響。2005年,在義烏市農能辦和畜牧獸醫局的指導下,豬場重新進行了規劃設計,經有關部門環境影響評估后,按照干濕分離、雨污分流工藝進行生態化改造,投入50多萬元建起400立方米污水處理設施和沼氣凈化工程,每天可處理污水60噸,但處理后排放仍未達標。為此,養豬場從2006年開始,先后承租周邊閑置田地及荒坡山地50余畝(1畝=667平方米,下同),計劃通過種植牧草消納沼液。
2008年養殖場投資40多萬元,建成5個總容積達2000立方米的沼液池,配套相應的輸送管道系統,排放水用自動噴灌系統澆灌牧草,牧草地流出水再流入牧場內的氧化塘,水池中放養綠萍,使水質進一步凈化,達到了環保部門監測的排放標準,形成了一個完善的豬—沼—牧草污水處理循環利用系統,實現了生豬生態養殖與污水綜合利用的高效種養模式。
義烏市順旺養殖場,豬—沼—牧草高效生態種養模式生產流程,如圖1所示。

圖1豬—沼—牧草高效生態種養模式流程圖
(1)配套牧草種植用地嚴格實施糞尿干濕分離,糞污經堆積發酵后用作有機肥,每天50噸左右的池水經污水處理后由50畝配套牧草地消納。根據不同季節,套種污水消納能力強、高效的優質牧草,如雜交狼尾草、黑麥草、空心菜、甘薯等,春夏季種植美洲狼尾草、雜交狼尾草、空心菜、甘薯等;秋冬季種植黑麥草。收割后的牧草可全部鮮喂,或用飼草粉碎機粉碎后拌入少量精料(玉米粉等)后飼喂。
(2)配套設施裝備一是安裝從沼液池到牧草地的污水輸送管道、水泵、噴灌設施;二是安裝從牧草地到氧化塘的處理水收集管道;三是安裝牧草加工機械設施,對粗纖維含量較高、秸稈硬度較大的牧草進行粉碎加工。
(3)配套相應的污水沉淀池和氧化塘經沼氣工程綜合處理后的沼液需有污水儲存池儲存,一般儲存池容量應達30天的排污量,以利污水沉淀分解。如每天排放污水50噸的養殖場,需配套建設1500噸左右的污水沉淀池;經過牧草消納后的余水需配套建設氧化塘以利進一步吸收消納,收集水可用于養魚、養綠萍,或作為清洗欄舍用水。
(1)提高了豬場的生產水平一是提高了母豬的繁殖性能。種植的牧草全部用于飼喂公母豬,2008年前養殖場飼養的母豬在不喂牧草或少量飼喂的情況下,經產母豬年均產仔胎數為2.22胎,每胎產活仔數10.73頭;2008年后養殖場飼養的母豬可常年保證飼喂新鮮牧草,經產母豬每胎均產活仔數提高到11.25頭,同比增加0.52頭。全場500頭經產母豬每年可多產活仔577頭。二是保證了豬群良好的健康水平。據調查,2007年、2008年該養殖場乳豬的平均存活率為95.50%,仔豬保育期的存活率98.12%,育肥期肉豬的存活率為98.80%,生豬的全程存活率為92.58%。2009年,該養殖場乳豬平均存活率達95.80%,仔豬保育期存活率達98.72%,育肥期肉豬存活率達98.75%,全程出欄率為93.39%,商品豬平均出欄體重達102.5千克,飼養期縮短到165天。
(2)取得了明顯的生態與社會效益通過承租土地,利用沼液種植牧草,不但消納了污染源,達到達標排放標準,生態效益十分明顯。豬場使用優質牧草喂豬,改善飼料結構,提高公母豬的健康水平和生產性能。豬場每年可為社會提供萬頭優質、安全的商品豬,節約飼料糧食105噸,社會效益十分明顯。
(3)經濟效益顯著采用“豬—沼—牧草”高效生態種養模式,按照該場實際產量,黑麥草畝產達9000千克,狼尾草畝產達12000千克,50畝土地年產鮮草達1050噸。平均每天每頭母豬可飼喂鮮草約5千克,可節省精料0.5千克左右,每年可節省飼料成本約18萬元左右。按照每頭經產母豬每年多產乳豬1.04頭,500頭母豬可多產乳豬577頭,新增效益8萬元左右。全場通過喂草養豬,每年可增加產值26萬元左右。且沼氣可供生產、生活用氣、沼液可作牧草基地的有機肥,經濟效益十分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