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想改造家》:不僅僅是改造
2015年8月,東方衛視大型家裝改造節目《夢想改造家》第二季收視爆紅,引來了網友們的熱評。
不少網友認為,節目亮眼之處在于不僅呈現了房屋裝修改造的細節,更講述了不少感人的故事。比如8月25日播出的《餛飩鋪里的家》,祖孫三代因為舍不得住了多年的老屋,拒絕了將其徹底改造成商鋪賺更多錢的方案,堅持“居住為主,商鋪為輔”。房主之一的大姐說:“我自出生起就住在這里了,這就是我的家。”孫子龍龍表示,自己由外公外婆帶大,即使改造后也要和他們住在一起,直到他們去世。幾經修改,設計師史南橋終于拿出了滿足這家人需求的改造方案,還將他們舍不得丟棄的舊物件做成了置物架和花盆。充滿溫情的小細節讓這家人感動不已,推開新家的大門,一家人喜極而泣。
《夢想改造家》第一季模仿日本節目《全能住宅改造王》的模式,設置了演播大廳,請嘉賓評價房屋改造方案。但第二季放棄了這個環節,將更多的時間留給了房屋改造的細節和委托人的故事,甚至是鄰里溫馨日常。這一改變,被不少網友評價為“大進步,使節目更加溫暖純粹”。

融合之中有創新
《夢想改造家》第二季之所以收視爆紅,不外乎融合之中有創新。雖然借鑒了日本節目的模式,但是保留了本土特色,略去了原有的“嘉賓點評”環節,更多地呈現房屋改造的細節和委托人的故事,讓觀眾走進節目、走進故事。
這一節目的成功給人啟示:要融合,也要創新。2015年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屠呦呦的故事正體現了“融合之中的創新”:她受中醫典籍中提到的“絞汁服藥”的方法啟發,采用低沸點、不影響藥效的乙醚作為溶劑提煉青蒿素,獲得了成功。
“家”永遠是心之船溫暖的港灣
《夢想改造家》之所以成功,與其說是因為節目的形式好,不如說是因為節目的定位精準——將“家”作為主題,將更多的時間留給了房屋改造的細節和委托人的故事,甚至是鄰里溫馨日常,體現了“家”的歸屬感。無論古今,無論貧富,“家”是人們情感的一種維系,“家”是一個永恒不變的中心,“家”永遠是心之船溫暖的港灣。離開了“家”,節目不可能讓觀眾有“溫暖純粹”的感覺。一個人可以沒有名聲、財富、地位,但不可以沒有“家”。無論你走多遠,活多久,不可能沒有“家”的情結。
【課本鏈接】
早年輾轉各地、飽受顛沛流離之苦的作家柯靈,將他對故鄉的濃濃深情寫進了《鄉土情結》一文中。“遼闊的空間,悠邈的時間,都不會使這種感情褪色:這就是鄉土情結”;“生我育我的鄉土,幾乎是世界的全部”;“童年的烙印,會一輩子附在身上”……柯靈用充滿繾綣情思的文字告訴我們:家(故鄉),就是永恒不變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