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爾斯·崔
早在19世紀中葉,進化論奠基人達爾文就認為非洲大猿和人類最為接近,從而推測人類起源于非洲。而通過此后一百多年的努力發掘和研究,專家將人類的演化分為了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南方古猿階段,南方古猿是現已發現的最早的人科動物,生活于距今400萬年前到100萬年前;第二階段是能人階段,根據研究,發現最早的能人生活在190萬年前;第三階段是直立人階段,直立人也就是我們現在俗稱的猿人,生活年代約為170萬年前到20萬年前;第四階段為智人階段,智人分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早期智人生活在距今20萬年前,經過10萬年才進化成晚期智人,晚期智人的解剖結構已經與現代人基本一致。
現今,科學家只在非洲發現了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的人科動物化石,科學界便普遍認同人類起源于非洲,而且除此之外,分子遺傳學也在人類起源上有所發現。科學家首先測定了不同地域人群的線粒體DNA,隨后又測定了不同地域人群的Y染色體DNA,兩個結果都指向了同一個結論:現代人的確擁有共同的祖先,而這個祖先來自非洲。說這個先祖來自非洲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方面是非洲人的DNA變化最多;另一方面是其他地域人群的DNA好像都是從某個非洲的基因類型遺傳而來的。所以“非洲起源說”成為科學界最熱門的理論,但“非洲起源說”卻有個最大的謎題:遠古人類為什么要走出非洲?
最近的考古和基因研究表明,現代人第一次出現在非洲大約在20萬~15萬年前,而初次遷移大約在10萬年前,但大多數現代人開始有組織地從非洲遷徙到各地,卻是在大約7萬~4萬年前。
一開始,科學界最流行的看法是:第一批走出非洲的人類不但擁有較大的大腦,而且還能夠制造比較先進的石制工具。大腦體積增大是因為現代人的智商有了大幅度提升,先進的工具有助于現代人探索新的區域。但是此后經考古發現,當時現代人的工具只是非常簡單的砍砸器和刮削器,而且從現代人化石進行分析,發現他們的腦體積還不及普通人的一半。既然主觀的理由沒辦法解釋現代人出走的原因,那么從客觀的角度來思考呢?于是有人猜測,氣候變化才是驅使現代人走出非洲的重要原因。
科學家之所以這么認為,主要是因為當時正值“米蘭科維奇循環”。每隔2.1萬年,地球的運行軌道和傾斜角度就會發生輕微的改變,導致地球表面日照量和各個地區的降水量也隨之而改變,這種周期性變化就被稱為“米蘭科維奇循環”。換言之,每過一個循環,地球就會發生大規模的氣候異常,使部分地區不再適宜人類生存、部分地區又成為新的宜居地,讓遠古人類不得不出走非洲,去尋找新的家園。
為了驗證這個猜測,現代科學家用計算機開發出了一套電子模型,可以精確地模擬出12.5萬年前,地球軌道變化和太陽輻射量是如何影響降雨、溫度、冰川、海平面、植被覆蓋率、二氧化碳含量以及現代人的遷移路徑。
模型顯示,那時候的現代人先是穿越阿拉伯半島,然后分散到包括以色列和敘利亞的地中海東部,這個結果與此前通過化石數據估算的路線相符。研究員還發現,當時非洲北部降雨加劇,阿拉伯半島和黎凡特的植被覆蓋率大增,今日的撒哈拉沙漠在當時是稀樹草原,成為了一條適合遷移的綠色走廊,就是這樣的氣候條件使得第一個現代人走出非洲,隨后走向歐亞大陸。這條通道開放在四個不同時期——10.6萬年前到9.4萬年前、8.9萬年前到7.3萬年前、5.9萬年前到4.7萬年前、4.5萬年前到2.9萬年前,在第二個時期,現代人就開始大規模地走出非洲,而且他們并不是單向地走出非洲,出走的非洲人與歐亞大陸原始人的混血后代,也經過綠色走廊回流到非洲。
除此之外,研究員根據對沉積物和化石標本的研究,發現現代人走出非洲之前,非洲遭受過一系列漫長的旱災。這些旱災比熱帶非洲經歷過的任何一次干旱都要嚴酷,而且范圍更廣泛,甚至可以讓動植物生命毀滅。發生于大約13.5萬年至9萬年前的漫長干旱期,給現代人造成了巨大的生存壓力,當綠色走廊第一次形成時,現代人族群就順勢離開非洲,去尋找更安全、更宜居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