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澤琴
杜布羅夫尼克的古城墻全長1940米,是一個完整的防御體系,其中包括5座圓形塔樓、12座四角堡壘、5座棱堡和2座角樓。
在大歐諾佛噴水池下層,有16個精美的浮雕噴水口仍然可以使用,游客都會在此洗手,借以接受古城的祝福,祛除厄運。
前南斯拉夫領導人鐵托在古城邀請希臘國王欣賞《哈姆雷特》時,正巧趕上電閃雷鳴,舞臺上的燈一一被雷電擊滅,觀眾的心緒也隨著劇情跌宕起伏……
隨著美劇《權力的游戲》風靡全球,劇中“君臨城”的取景地——克羅地亞的杜布羅夫尼克漸漸走進中國人的視野,這座極具特色的中世紀海濱古城風景如畫,將劇情中“七大王國之都”的宏偉氣勢展現得淋漓盡致。
杜布羅夫尼克位于亞德里亞海濱、杜布羅夫尼克地峽的頂端,是克羅地亞的旅游之都。對于大多數中國游客來說,這座古城近幾年才聲名鵲起,但其實早在中世紀,它就是歐洲各國國王鐘愛的度假勝地,這就讓人不禁好奇,在那個橫渡英吉利海峽都需要漫長時間的年代,究竟是怎樣的風景才能讓國王們丟開政事,不遠千里地來到這里?這個拜倫筆下的“亞德里亞海明珠”,蕭伯納眼中的“人間天堂”,究竟有著怎樣的魅力?
圣人庇護的千年古城中世紀完備的防御體系
想要進入古城,游客首先要經過派勒城門,它位于城西,是古城保存得最完好的城門。城門分為內外兩個部分,分別建于兩個不同的時期,而內城門的哥特式造型和外城門的文藝復興風格巧妙地融合到一起,展現出這座城門獨特的魅力。派勒城門最顯眼的地方,莫過于正上方那尊精致的雕像,那是城市守護神圣·布雷斯。傳說中,布雷斯擁有神奇的能力,能治愈人們肉體和靈魂的創傷,他總是無私地救助他人,就連野獸也會祈求他的幫助,因此,布雷斯的美德與治愈的能力被四處傳頌,最終人們賦予其“圣人”之名。
俯瞰古城,在大片的紅色屋頂中,一處藍綠色的屋頂尤為奪目,那就是圣·布雷斯教堂——存放布雷斯遺骸的地方。當年,信徒們用黃金、珠寶緊緊包裹著他的骸骨,將其放到圣物龕里,虔誠地供奉起來。教堂正中頂部也有圣·布雷斯雕像,它與派勒城門頂上的雕像遙相呼應,共同守護這座古老的城池。
陽光下,古城回蕩著教堂悠揚的鐘聲,遠處,漁夫們熟練地駕駛著平底小船,靈活地穿過港灣的大門,駛向亞德里亞海,開始一天的勞作。海風卷起的波浪輕拍著古老、堅實的城墻,游客穿過城門和甕城,便可登上城墻,這里是欣賞杜布羅夫尼克最好的地方,也是當地人心中的驕傲。這道古老的城墻依山傍海,全部由花崗巖砌成,千百年來一直守護著古城,歷經戰亂、地震,至今依然完整無缺。
這道城墻全長1940米,建成于公元7世紀初,14世紀前后進行過一次大規模的擴建,最終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防御體系,其中包括5座圓形塔樓、12座四角堡壘、5座棱堡和2座角樓——派勒城門由高大的波卡爾塔堡守衛,北邊是圓形的明西塔要塞,港口由獨立于城堡外的拉夫林堡塞保護。整個古城防御體系配置了大量的火炮,大多都是當地工廠鑄造的,在最為動蕩的那些歲月里,在不到2000米的古城墻上,竟配置了120多門大炮,可謂壁壘森嚴。如果你細心觀察,還能發現城墻壁上有許多細縫,敵軍大舉攻城的時候,守城將士便會將滾燙的熱油從細縫中噴出,給侵略者迎頭痛擊。
海風拂過,風中已經完全嗅不到當年的硝煙戰火。但漫步城墻,輕撫墻面上斑駁的痕跡,仿佛還能看到戰船彌津、金戈鐵馬的場景。
“斯拉夫的雅典”地震中幸存下來的古建筑
杜布羅夫尼克始建于公元7世紀——那時的中國即將邁入盛唐,而歐洲的羅馬帝國卻已經分崩離析,社會動蕩不安。為了躲避戰亂,一批希臘水手來到這里定居,并將這里命名為“杜布羅夫尼克”。
歷史上,杜布羅夫尼克曾經是“拉古薩共和國”的首都;15、16世紀時,隨著地理大發現的開啟,杜布羅夫尼克的商船和艦隊的規模十分龐大,超過了500艘,海權力量僅次于威尼斯,成為了地中海新興的貿易中心,隨著貿易的興盛,這座城市變得富甲一方,被譽為“亞德里亞海明珠”。緊接著,歐洲文藝復興運動逐漸興盛,當地的藝術、建筑、文學、科學隨之也到達了鼎盛。時至今日,這些印記還鮮明地保存在古城里,“斯拉夫的雅典”的美名也由此而來。1979年,杜布羅夫尼克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史特拉敦大道是這座古城的歷史見證者,自13世紀起就成為當地最主要的大街,這條步行大街用石灰巖鋪成,全長300米,橫貫古城,連接著古城的東西兩座城門,也將古城分為南北兩個部分,大街兩旁商鋪林立,那些歷史悠久、風格迥異的歷史建筑也隱身其間。
但在1677年,一場大地震突如其來,使古城遭受了嚴重的破壞,不過幸運的是,一些重要的古老建筑都保留了下來。其中最值得一看的是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筑——斯龐扎宮,這座古建筑融哥特 -文藝復興風格為一體,既呈現出古城最美的建筑藝術,也象征了古城的最高權力。地震中,斯龐扎宮毫發未損,墻上的精美壁畫和宮內的各種文獻也因此躲過一劫。據官方統計,斯龐扎宮內如今還存有數千件書寫在仿羊皮紙上的文獻,其內容豐富龐雜,是中南歐不可多得的歷史寶庫。
大歐諾佛噴水池同樣是地震的“幸存者”,它是意大利那不勒斯建筑師為古城打造的最先進的供水設施。建造之初,建筑師便舍棄了最常見的蓄水池設計,而是從別的地方引入水源,用導水管連接到此,建造了上下兩層噴水池和長達20公里的供水系統,不僅保證了城里的居民隨時能用上清潔的水,還為古城街頭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不過在地震中,大歐諾佛噴水池上層的雕塑裝飾遭到徹底損毀,只有下層16個精美的浮雕噴水口得以幸存,這些噴水口仍然可以使用,游客都會在此洗手,借以接受古城的祝福,祛除厄運。
就在大歐諾佛噴水池附近,還坐落著古城最大的建筑群——圣方濟會修道院。這個建筑群始建于1317年,此后不斷擴建,所以盡管有部分建筑在地震中倒塌、毀壞,其原貌卻基本得以保存下來。修道院中心是綠意盎然的庭院,花園和噴水池還保持著16世紀初建時的原貌;修道院四周圍繞著連拱式柱廊,柱廊里有30根石柱,混合了羅馬時代和拜占庭建筑風格,每根石柱頂部都刻有宗教人物、植物或動物,形態各異、栩栩如生;在修道院內,還有一座歐洲第三古老的藥房,其歷史可以追溯到14世紀初,如今游客都喜歡來這里逛逛,購買一些用歐洲古法制作的藥妝產品。
“杜布羅夫尼克之夏”熱鬧非凡的藝術節
上世紀50年代,藝術表演不斷在歐洲興起,為了促進藝術的蓬勃發展,鞏固杜布羅夫尼克的藝術地位,當地政府開辦了“杜布羅夫尼克之夏”藝術節。每年的藝術節都會整整持續45天,數不清的現場表演會在這里上演,讓古城整個夏天熱鬧非凡。
七、八月的藝術節期間,喧鬧的集市、精美的宮殿、肅穆的教堂、人來人往的廣場,甚至中世紀建造的防御城墻,都成了表演的天然背景,被辟為演出的場地,表演形形色色,風格各異,話劇、音樂劇、歌劇或者民間舞蹈紛紛登場,不拘泥于形式。
在露天舞臺欣賞藝術表演,感官體驗與室內演出完全不同。這些表演均以古城的各種場景為舞臺背景,在不同的天氣進行:在月白風清之夜,適合上演歡樂的喜劇;在電閃雷鳴之夜,則適合上演愛恨情仇的悲劇……據說,前南斯拉夫領導人鐵托曾經在古城邀請希臘國王欣賞莎士比亞悲劇《哈姆雷特》,當時正巧趕上電閃雷鳴,舞臺上的燈一個接一個被雷電擊滅,觀眾的心緒也隨著劇情跌宕起伏。那種身臨其境的真實感受,是人工布景無法實現的。


除了戲劇表演,音樂會也是藝術節的重頭戲。在藝術節舉辦之初,音樂會只是給聽眾熟知的音樂家提供的表演平臺,但經過60多年的沉淀,藝術節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其地位越來越高,想來舉辦音樂會的音樂家也越來越多,面對這樣的情況,主辦方不得不嚴格遴選,只邀請具備實力的音樂家到場表演。如此一來,人們幾乎每天都能欣賞到高質量的音樂演奏,享受一場場聽覺盛宴。
漫步古城,視野所及,都是源于中世紀的教堂和城堡,在這里,讓人總有一種穿越千年、恍如隔世的感覺。可對于古城的居民來說,生活似乎與幾百年前并無二致。他們一如既往地住在祖傳的房子里,在同樣的集市上購物,在古老的教堂里禱告……在古城中,歷史的厚重、歲月的滄桑隨處可見,時間流逝得悄無聲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