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靜
眾所周知,提問是一門科學,是一種藝術,那么,在語文課堂中提問就更是檢驗學生對文本解讀程度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方式之一。小學語文教學歸根到底是老師與文本的對話,學生與文本的對話,老師與學生的對話。古人曰:學起于思,思起于疑。教師有效的提問和解答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提高學生的思維水平。那么,在課堂教學中應如何進行有效的提問呢?
一、把握提問的“點”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發明千千萬,關鍵是一問。一個好的問題會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激發學生創造的萌芽,達到培養學生好問善思的目的。老師要使自己提出的問題有價值、有思考性,就必須對文本進行細細地解讀,弄清文章的要旨。因此,課堂提問時要把握好提問的“點”。
所謂提問的“點”,就是教師應該在什么地方設計問題,在什么時候提出問題。在十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我覺得應當選擇以下的“點”。
1.在課文題目處提問。
別小看一篇文章的題目,題目是文章的眼睛,有表情達意、揭示主題的突出作用。對于每一篇文章的題目,都應設計一些耐人尋味的問題,激發起學生學習的欲望。
2.在關鍵字詞處提問。
一篇文章、一段文章一般都有一兩個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關鍵詞語。在閱讀理解時,教師可以抓住這樣的詞語,設計恰當的問題,采取層層剝繭的辦法,幫助學生弄懂文本的主旨。如果老師問題設計得巧,學生往往會對這樣的段落印象深刻,重難點會迎刃而解。
3.在情節的拓展處提問。
一些課文的故事情節本該結束了,但是我們老覺得學生學完后有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如果對情節進行拓展,會使學生對文本的解讀更加深入,留下的印象更加深刻。老師要抓住情節拓展這一契機,設計一些富有思考性的問題,讓學生進行討論。
4.在課文的重難點處提問。
圍繞課文的重難點,設計課堂提問,這對突破文章中的難點作用巨大。如果問題提得得當,文章的重難點極易突破,學生學習起來就不會感到困難重重。我們老師要緊緊抓住文章的重難點,有的放矢設計問題,為學生理解文本鋪平道路。
5.在重要標點處提問。
重要的標點,是能表達作者思想感情、引起我們思考和注意的標點,如:?!……等,在文本中遇到這樣的標點符號,我們千萬不可視而不見,他往往蘊涵了語文教學的許多要素,要加以重視。
二、把握提問的“度”
課堂提問是老師的一種教學行為,它包括發問(教師提問)、候答(學生思考問題和組織答案)、叫答(教師叫某個學生或學生小組回答問題)、理答(教師針對學生的回答作出反應)這幾個環節。課堂提問不是無病呻吟,也不是要故意問倒學生。老師提問時,要站在孩子的高度,根據學生知識能力心理特點,恰當把握提問的“度”,做到張弛有度,難易適度。
1.注意提問的密度。
過去的語文教學,普遍存在著教師滿堂灌的傾向。我們的一些老師把學生當作知識的容器,在課堂上一味地講,往學生的頭腦中填塞知識,而不去考慮學生能力的培養。為了改變這種傾向,新的課程標準提出了合作探究式教學,課堂上因此也出現了滿堂問的情況,老師一個接一個地問,學生一個接一個地答,看起來課堂氣氛很活躍,其實也背離了語文教學的客觀規律,學生被老師牽著鼻子,疲于應付。
2.注意提問的梯度。
所謂梯度,就是在提問時,做到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由簡到繁,層層遞進,步步深入,把學生的思維一步一個臺階地引向求知的高度。學生認識事物是有規律的,只有遵循這一認知規律,我們的教學工作才能順利開展,有效實施。提問當然也不例外。
3.注意提問的難度。
課堂提問歸根到底是讓學生理解文本的意思,明白作者的寫作意圖,弄懂課文的寫作方法,。老師的課堂提問既不可讓學生不假思索,也不能使學生面面相覷。這就要把握好問題的難度。老師對課堂提問要精心設計,要有思考性,啟發性,真正讓學生“跳一跳摘果子”。
《學記》中說“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這就是告訴我們的課堂教學努力的方向。為此,老師必須認真鉆研教材,精心設計有效的、富于啟發性的提問,在合理的、關鍵的地方恰當地提問,注意問題的難易度,使學生在課堂中迸發出智慧的火花,讓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