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森林
摘要:課堂是學生的舞臺,教師應該交還給他們,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性學習,有個性的感悟文本。在中學語文閱讀鑒賞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文本的特色和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采取靈活的教學措施,不斷地去實踐、總結、反思,從而實現閱讀鑒賞教學的有效性,努力提高學生語文閱讀鑒賞能力。
關鍵詞:閱讀鑒賞;講求實效;感悟文本
當前的語文閱讀鑒賞教學,或許還有為追求教學設計的新穎,重形式,輕內容,閱讀鑒賞教學中問題泛濫,抓不住重點等現象。面對新課程教學,我們在教學時既要形式新穎,模式巧妙,又要保證有利于促進學生發展,這就要求語文課堂教學特別是閱讀鑒賞教學必須要講求實效。
一、準確地解讀文本,是上好閱讀鑒賞課的前提
解讀文本要求教師要從普通讀者欣賞性的閱讀、學生學習、教師教學這三個角度,一步一步地潛心研讀文本,把握其語言特點及人文內涵。首先,教師要作為一般讀者去賞讀,投入其中,忘乎所以,感受文段的意境美、情趣美、形象美、人格美、語言美……然后,要從學生的視角,思考可以學什么、不學什么,學習中的困惑是什么,哪些可能是學生學習的疑點、難點、興奮點。第三步,才是從教師教學的角度,確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以及教學方法和策略。
二、教師進行教學設計,確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有兩個因素必須考慮
一個是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初中語文課程要充分發揮其促進學生發展的獨特功能,使全體高中學生獲得應該具備的語文素養,并為學生的不同發展傾向提供更大的學習空間;要為造就時代所需要的多方面人才,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強民族創造力和凝聚力發揮發揮應有的作用。高中語文教學應根據新時期高中語文教育的任務和學生的需求,從“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出發設計課程目標,努力改革課程的內容、結構和實施機制。這就要求教師善于整合目標,一節課的教學目標宜少而精,或以讀為主,或以寫為主,或以議為主等,可以實施切塊教學,這樣一來,學生頭腦中對所學的知識有清晰的印象,掌握得也比較好。在確定重點目標的基礎上,巧妙的抓住文本中心為課堂設計一兩個重點問題,教學過程圍繞它進行開展,如此,學生、教師、文本、作者的對話才是有效的,才是值得深入拓展的。另一個因素是學生的水平,學生已有的知識、認識和學習能力。如在“探究鑒賞”方面,教師容易低估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理解能力,教師的任務是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
三、實施課堂教學,要緊緊抓住文本內容和文體特點靈活機動地進行教和學
閱讀鑒賞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鑒賞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的多重對話,是思想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過程。閱讀鑒賞中的對話和交流,應指向每一個學生的個體閱讀。教師既是與學生平等的對話者之一,又是課堂閱讀活動的組織者、學生閱讀的促進者。教師要為學生的閱讀實踐創設良好環境,提供有利條件,充分關注學生閱讀態度的主動性、閱讀需求的多樣性、閱讀心理的獨特性.尊重學生個人的見解,應鼓勵學生批判質疑,發表不同意見。教師的點撥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講解代替學生的獨立閱讀。閱讀理論類、實用類、文學類等多種文本,根據不同的閱讀目的,針對不同的閱讀材料,靈活運用精讀、略讀、瀏覽、速讀等閱讀方法,提高閱讀效率。在閱讀鑒賞中,了解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文學體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現手法。學習鑒賞中外文學作品,具有積極的鑒賞態度,注重審美體驗,陶冶性情,涵養心靈。能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作品的豐富內涵,體會其藝術表現力,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思考。要讓學生讀出情,品出味,激活思。
讀出情。閱讀鑒賞教學首先是讀。景美、境遠、情深的文章,要反復誦讀,恰當地表達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閱讀感受。要加強讀的指導,要讀出畫面,讀出情感,讀出見解,讀出方法。 “讀”是語文課一個最基本的要求,更是詩歌鑒賞課的靈魂所在。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與其把一首詩解讀得支離破碎,不如放手讓學生去讀,讓學生在“讀”中體悟、收獲!引導學生設身處地去感受體驗,重視對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體感知與把握,注意作品內涵的多義性和模糊性,鼓勵學生積極地、富有創意地建構文本意義。
品出味。即品味富有表現力的語言,怎么豐富,怎么優美,怎么生動,怎么形象,怎么有特點,怎么有魅力,要有感覺,有心得。譬如,同是幽默,老舍有老舍的幽默,魯迅有魯迅的幽默,豐子愷有豐子愷的幽默。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品味語言中,激發語言文字的熱情。
激活思。即激活思維,發展思維。要使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讓課堂充滿思維的張力,既要有個人的靜思默想,又要有同學之間的思維的碰撞;既要發展形象思維(讀文章,想畫面),培養想象力,又要發展創新思維。要圍繞有價值的問題,抓住交流中的閃光點、稍縱即逝的思維火花,進行思維碰撞,展開真實的對話、交流,使課堂真正成為學生學語習文的舞臺,成為老師培育的綻放創新思維之花的沃土。
四、教師和語文課程同步發展
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師要努力適應課程改革的需要,繼續學習,更新觀念,豐富知識,提高自身文化素養;要認真讀書,精心鉆研教科書,在與學生平等對話的合作互動中,加強對學生的點撥和指導,實現教學相長。
教師還應遵循教學基本規律,并根據自身的特點和條件,發揮優勢和特長,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學特色,要講出自己對文本內容的理解。教師要有自己腦子里倒出來的東西,要有“用一輩子備一堂課”的理念。給學生“一杯水”,首先自己要有“一桶水”,教學中的不斷積累可能成為課堂教學中的可貴資源。
總之,“教學有法,但無定法”, 在中學語文閱讀鑒賞教學中, 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不僅貫穿在我們所教的每堂語文課上,更應貫穿在我們教學的思想中。它不但關注知識,而且更崇尚智慧,作為一線語文教師,就需要我們用一顆靈動的心去觸動每一位學生的心弦,讓她們在大語文的氛圍中感受語文,教師身心舒暢,學生樂學愛學,從而實現閱讀鑒賞教學的有效性,努力提高學生語文閱讀鑒賞能力,這是我們永遠的追求。
參考文獻
[1] 《新課改視野下提高語文課堂實效性初探》出自:范文先生網.
[2] 徐輝.怎樣提高語文閱讀教學的實效性[J];新課程(教研);20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