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星
兩年沒當班主任了,再次走上這個崗位時,我已經是一個一年級孩子的媽媽了。正是因為家有小孩讀小學,使我在班主任崗位上有不少不同于以前的領悟。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自我管理,自主學習”管理理念的產生和真正的應用。
一、產生“自我管理,自主學習”管理模式的背景
回想以前做班主任,我真的覺得累,為什么?因為我事事都不放心,事事都不放手,什么都親力親為,就好像一個喋喋不休的老人總是在學生面前嘮叨現在要做什么,現在要怎么做,結果常常把自己弄得很疲憊,而總是覺得學生達不到自己的要求,反而也打擊了學生做事情的積極性,導致下次再碰到類似事情時,反而更做不好。雖然也知道這個問題存在,但人總是放不開。做了媽媽后,經常會考慮兒子的教育問題,他以后會走路了,走著走著摔跤了,是馬上上去把他抱起還是鼓勵他自己起身呢?遇到不會做的題目我是引導他還是直接告訴他呢?道理我很明白,如果總是把他抱起,他就總不會自己起來,如果告訴他題目答案,他永遠不會自己思考。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可以抱他教他幾次呢?
突然一下豁然開朗,為什么以前做班主任就想不通呢,事事都不放手,什么都親力親為說的好聽是負責任,其實是在剝奪學生長大成熟的權利。于是,在今年得知我做班主任時,我就想好了要讓學生“自我管理,自主學習”。
二、“自我管理,自主學習”的必要性
(1)一方面,高一的新生大部分都16歲左右,是很多事情都可以做主的時候,很多學生是可以做到“自我管理,自主學習”的。
(2)另一方面,他們只有16歲,雖然有很多事情可以做主,但有很多時候他們控制不了自己,比如自修課時總有時候控制不了想講話,培養他們“自我管理,自主學習”的能力對他們以后的大學生活甚至以后的人生是有很大益處的。
(3)“記住你的管教目的應該是養成一個能夠自治的人,而不是一個要別人來管理的人。”這是一句名言。培養提高學生自主管理能力,是管理好班級的前提。作為班主任,應讓學生在班級管理中“當家作主”,發揮學生主體性,培養學生自主意識、自我評價等能力。讓每一位學生都參與到班級自主管理中,讓每一位學生的主體性都得到充分發揮,是班級自主管理的最終目標。
三、實施自我管理,培養管理能力
班級常規管理是一項整體的育人工程。把學生的積極因素調動起來,才能形成合力,共同構筑學生自我管理機制。因此,我想方設法構建學生自我管理體制,為學生設置多種崗位,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上崗“施政”,有服務同學、鍛煉自己、表現自己、提高自己的機會。當然,班規的具體內容每學期都根據班級的實際和學校的要求,及時地作出適當的調整,使班規跟上學生、班級的變化,不斷提高要求,引導學生的行為和品德向更高的層次發展,促使學生通過自我教育、自我調整而不斷成長。
1.培養學生主人翁意識。
班級是一個大集體,每個學生都是班級的成員。班級的每一項工作都離不開學生。教師要讓學生明白:每一個學生都是主角,每一個學生都是管理者,每一個學生都是班級工作的參與者。讓每一個學生都能融入班級這個大家庭,加強自己與群體之間的交往,增強自己是主人翁意識和自信心。在班級中,民主、自由、平等的學習氛圍,是調動學生積極性的驅動力。它能激發學生的創造熱情,使學生樂于接受教師的影響。它能消除學生的畏懼、焦慮、煩躁等心理負擔,成為班級的主人。
2.充分發揮“規則”的指導作用。
自主管理不是放任不管,而是由原來的直接管理變成間接調控。這主要通過“規則”來實現。校紀班規是一種行為規范,為學生提供了某種行為模式,指引學生可以這樣行為,必須這樣行為或不得這樣行為。是學生自我管理的參照依據。學生依據校規所指引的行為模式去行為,就把校紀校規的指引作用視為它的一種自律功能,以此為依據,可以培養學生自律能力。
我班的“規則”由《114班班級日常行為規范》和《114班寢室日常行為規范》兩部分組成。它們的制定是以《中學生守則》、《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為依據,根據班級的實際和學校的要求以及民主集中制的原則,在學生自由、充分討論的基礎上,從學習、紀律、品德、體育衛生、日常行為等方面對學生提出了明確、具體、有針對性的規范要求。由于這些班規是學生們自己制定的,在執行中,學生都較為自覺,有利于外在教育規范的內化。
3.建立值日班長制。
按學號輪流來當值日班長,班中的事由值日班長全權負責,班委協助工作。值日班長負責檢查當天的衛生、紀律,督促每一位同學做好自己的份內事,記載班務日志,檢查班干部的工作情況。這樣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主動性,培養了他們的才能,班組的自我管理得到了加強,班集體內部也日趨團結。
4.民主改選班干部。
為了使更多的學生有當干部的機會,讓每一個學生都相信“我能行”。同時也能時時督促班干部把事情做好。我采取干部定期輪換制的方法。班干部從同學中間選舉產生。由學生自我推薦作競選演講,再由學生無記名投票,民主選舉,組建班委會。這樣既可以給更多的學生提供鍛煉的機會,又有利于學生干部擺正個人和集體的位置,正確處理個人與集體的關系。班干部的職責是協助值日班長管理班級,負責文娛、體育、勞動、學習等各方面的工作,并記錄工作情況。
5.事事落實到個人。
明確每位學生在班級中的位置和責任,使學生體會到自身的價值和尊嚴。為調動每一個學生的積極性,就要使每一位學生都可以在班級中找到一個合適的位置,擔負一項具體的工作,人人都為集體作貢獻,人人都意識到自己是班集體中不可缺少的一員。我在班級管理中建立起了一套“事事有人干,人人有事干”的制度。它包括班干部管理制度、值日生管理制度和任務承包責任制度。在這種廣泛的參與過程中,使學生在集體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覺察到自己的利益所在,從而形成責任意識。走進我們班,也許你會感覺不那么美觀大方,墻上的張貼物甚至還有些東倒西歪。但我覺得很自豪,因為這些,都是學生在班干部的帶領下,自己做的,沒有一樣經過我的手。我想:這些在別人眼中并不美觀的東西,在他們眼里卻是那么美好,因為那是他們的杰作。
四、“自我管理”模式下的“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班級管理是為學習服務的,在“自我管理”模式下的114班有了一些自主的能力,那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呢?
1.引導學生制訂學習計劃。
以英語為例,制定學習計劃的程序是:第一,引導學生對任務和材料進行分析,包括數量多少,難度大小,材料性質等;第二,讓學生確定什么是適合我的學習程序和方式,選擇什么樣的學習手段,可以向誰尋求幫助等。
2.引導學生進行學習總結。
學習總結是學生對于學習活動進行的反思和評價,它包括對學習過程的表現進行評價、對學習結果的檢查與評價、對學習的成功與失敗的原因進行分析。每一周學生會進行自我解剖。
對于以上兩點,我制定了一張大的綜合表格,讓學生每一周都對當周的學習情況作作結,對下一周的學習制定學習計劃,并由家長簽字認可坐實。
五、困惑
由于這種管理模式是我第一次嘗試,在實行過程中也有不少困惑:
(1)在“自我管理、自主學習”的班級管理模式中,教師的主導作用不再是直接去管理、教育班級中的每一位學生,而是通過間接的調控班級。為此,就必須建立起較為完善的自我管理機制。不然的話,很有可能變成無人負責、無人管理的“放羊”式。問題就是這個度該如何拿捏好?
(2)在實施過程中,值日班長的管理能力參差不齊,有些同學甚至不想去管,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我后來改用了用班干部來做值日班長,但也不是每個班干部都有控制駕馭班級的能力,會不會讓有些班干部反而顯得沒有威信。
以上是我在班主任工作管理“自我管理,自主學習”的管理模式的一些初步的探索,現將拙見呈上以供大家討論參考。如有不當,請指出,予將虛心面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