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穎欣
摘要:學生的作業過程是學生的智慧、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等理想的生成過程和體現過程。因此,作業應當成為學生課外、校外的一種生活過程和生活方式,學生對待作業的態度也應該成為一種生活態度,在作業過程中體驗幸福和快樂、苦惱和辛勞。這樣作業就不再是強加給學生的負擔,而是學生成長的一種自覺的生活需要、學習需要。所以,優化語文作業已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作業;布置
不論是哪門課程,上課的時間遠遠不夠讓學生學到足夠多的東西,因此,作業的布置也就成了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作業不僅可以對課堂的教學進行補充,還可以潛在地提升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同樣語文也不例外。教師能夠通過學生作業的完成情況了解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情況,根據這一反饋,教師能夠了解學生對課堂內容的掌握程度,對以后的教學及時地做出調整,設計出合適的教學方案,將作業的內容結構等進行優化。通過每位學生作業的完成情況,教師可以及時地了解每位學生的學習情況,以便能夠更好地因材施教,最終達到提高語文課堂效率、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一、注重語文作業的綜合實踐性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學生的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我們在設計作業時應讓學生多與生活相聯系,讓他們感受到學習語文的價值和樂趣。尤其應讓學生通過觀察、討論、演講、演課本劇等形式來感受課文的思想內容。陶行知先生認為,教師不重在教,而重在引導學生要自己去學,不是坐而享教。“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想讓學生愿意做作業,喜歡做作業,并相信自己能做好作業,教師就應當將那些傳統意義上的作業加以改造,將其融于游戲、繪畫、表演之中,使其具有一定的情境性,從而激發學生作業的興趣。比如在教學《孔乙己》一課的時候,學生對孔乙己最后的命運比較關心,我便讓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給文章加一個結尾,次日上課的時候,讓學生在講臺演講。這樣設計作業,趣味性強,學生樂學。又如在教《我的叔叔于勒》的時候,課后作業是編排小品,然后在全班表演,經過這樣的編排與演出,學生對語文興趣很高,因為他們知道語文作業不僅僅是機械的抄寫,形式也可以多種多樣。
二、注重語文作業的合作探究式性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桃花源記》為例,教師可以把第二題布置成作業,讓學生分組探討,參與討論的學生每人發言,把看法和感悟集中記錄在一位學生作業本上,呈交給教師批閱。除了在課文“研討與練習”中篩選外,教師還可根據具體情況精心設計,如余秋雨的《信客》一課,布置作業:“信客信客就在一個信字”誠信是這個職業的生命,其實也是維系社會秩序的道德準則。生活中被利欲踐踏的例子實在太多,于是有人把這種文章歸結為一種危機,你是如何看的,在市場經濟大潮中是重利益,還是重信用?學生作這道題,就能體現出他們朦朧的人生觀。教師應及時引導,對偏激、低靡的做法予以糾正,培養學生健康的人生觀。合作式作業操作上必須周密詳實,教師要在學生整體認知水平布置,設計相關程序。首先,確立課題,明確目的;其次,選擇合適討論形式;最后,討論結果反饋,教師點評。
三、注重語文作業的分層遞進性
教師必須深入細致了解并研究每位學生,采取自愿,設計難度迥異的作業。例如,講授白居易《錢塘湖春行》等五首古詩后,作業如下:A組,“研討與練習”原題,從《錢塘湖春行》中哪些詞語可以看出是初春景象?B組,把了解的、關于春的詩句寫3到5個;C組,比較杜甫《麗春》與白居易《錢塘湖春行》兩首詩在描繪春景上各有什么特色。三組題難度系數呈階梯狀,從易到深,以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增強他們的自信心。為了避免某些學生的惰性,能做C組題的卻做B組,能做B組的卻選做A組這種情況發生,教師可根據月考或季考測試成績并結合平時具體表現為分組參照依據。劃分要作到心中有數,未能按自己能力選做題的學生,教師在批閱時即可指出,讓學生自行調整。同樣,部分學生也會選擇高于自我水平的題型,教師應在鼓勵的基礎上提出建議:打好基礎,一步一個腳印攀升。
四、注重語文作業的延續性
課外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伸,“生活即教育”,生活有多寬,語文就有多廣。作業,作為課堂教學的外延,也應該是生活的外延。不要把語文作業僅僅封閉在課本內,僅為了語文課本服務,切斷學生與社會、與家庭的聯系。陶行知先生強調生活實踐對于認識的基礎地位,突出生活實踐對于教育、學習、知識的決定性作用。基于語文具有開放性的特點,我們應在社會生活的大環境中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讓開放性作業成為連接課堂與社會生活的橋梁,使學生在實踐中運用知識,“盤活”知識,并通過實踐再學習、再探索,最終達到自身語文水平的再提高。因此,教師在布置作業對應該把語文學習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讓作業成為溝通語文教學與社會生活的橋梁,讓作業生活化、社會化。
五、注重作業的探索性
探究式作業,是指學生獨立地去探究問題、獲得自主發展的一種作業形式。長期以來,學生習慣于從老師那兒去接受別人“已知”“已會”“已有”的東西,習慣于按老師設定的模式反復操練,逐步掌握由別人設計好的技能和方法。這樣的接受性學習當然還是需要的,但是,它產生的“被動性”、一定程度上的“強制性”和“簡單重復性”等不利因素,也是需要改變的。新課程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我們在課堂上常常看到旨在培養發展學生探究能力的問題情境,把這些問題延伸到學生的課外學習中,也就是探究性作業。
總之,布置作業是一種藝術,也是一種創新。家庭作業是反饋、拓展教學效果的一種實踐活動。語文教師不僅要讓學生通過作業獲得應當獲得的語文能力,而且要讓學生在人生最寶貴的學生時代能過上一段豐富多彩終身難忘的語文生活。總之,貫徹新課程標準,課堂是主陣地,作業是分戰場。只有正確地理解作業的價值,改革作業的形式,落實作業的內容,重視作業的過程,以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為目標,還學生自主、開放、充滿智慧和創造的人文作業,才能使語文教學實現真正的“人本回歸”。
參考文獻
[1] 語文課程標準研制組.語文課程標準解讀[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