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昭群
摘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要重視寫作教學與閱讀教學、口語交際教學之間的聯系,善于將讀與寫、說與寫有機結合,相互促進。”在教學中,我充分挖掘教語文教材中的可習作資源,盡力讓學生在閱讀教學中學會寫作。先仿寫句段,文章結構,進而根據文本擴寫、續寫,寫讀后感。充分拓展文章的內涵,激發孩子的習作欲望,訓練孩子“學語言,用語言”的本領,使讀與寫密不可分,相得益彰。
關鍵詞:課程標準;仿寫精彩句段;模仿結構拓展文本;寫讀后感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要重視寫作教學與閱讀教學、口語交際教學之間的聯系,善于將讀與寫、說與寫有機結合,相互促進。”葉圣陶先生說得好:“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語文課是“學語言,用語言”的過程。只有在閱讀教學中融入寫作教學,借此培養學生的遷移與發散意識,學生才能真正做到“學以致用,舉一反三,融會貫通,以讀促寫”。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挖掘讀與寫的結合點,組織訓練,從而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
一、模仿課文中的精彩句段
宋朝朱熹說:“古人作文作詩,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善學之既久,自然純熟。”因為從模仿起步能在理解與表達、積累與運用之間架起一條通途,可以說,仿寫是小學生學習作文的重要途徑和訓練形式。北師大版語文在中年級的“語文天地”幾乎都有設立了這樣一道題:“抄一抄,仿照句子寫一寫 ”,這些句子都是本組課文里精彩的句段。句是構成段的最基本單位。文中有許多精美片斷用了特殊句式,教師在閱讀訓練中要善于挖掘資源,精心選擇讀寫結合點,進行仿寫練筆。如教學《春潮》一課,教學時可在引領學生充分品讀、感悟語言特點的基礎上,讓學生仿寫:“風從窗縫里擠了進來,激動地向我耳語著:快去看啊……”體會作者把風描寫成人,用詞的巧妙。有學生這樣寫道:小雨點從云朵里跳了下來,興奮地向大地宣告:“春天來啦!春天來啦!”他們興高采烈地投入大地懷抱。
二、模仿整篇文章結構布局謀篇
著眼于整篇文章的模仿練筆,要抓住課文某方面特點,如分析文章的思路、結構的安排、材料的取舍,順序的安排等訓練學生構思成文,把教落實到“寫”上,進行練筆訓練。如:北師大版五年級上冊《我喜歡》一課,全文每段開頭都采用“我喜歡……”的句式,但中心一致。我讓學生也模仿這樣的句式進行篇章訓練。學生思路大開,有寫植物、動物的,也有寫人物的……同時明白了散文的特點。
三、拓展文本激發創作潛能
課文中有好多地方都留有想象的空間,我們應好好地利用進行拓展性練筆,以開啟學生的想象力,激發創作的潛力。如教學《矛與盾》一課,我先讓學生將文言文讀通讀懂,然后讓學生去擴寫本文。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不僅完整的描述了情節,而且也添加了對集市熱鬧場面的描寫,以及賣矛者的吆喝的語言及神態,激發了學生寫作的興趣,使文章故事敘述更為具體。又如《鷸蚌相爭》一課,讓學生續寫,學生這樣描寫鷸的語言:“我們如果互相讓一步,也不會被漁夫逮住呀!”這樣的續寫有效的理解了這則寓言的寓意,不講自明。
四、根據文本內容寫讀后感
語文課本中有許多內涵豐富深刻,情感真摯濃烈的文章,學生讀后很容易受到感染,引發思考。因此,在教學這類文章之后,應指導學生寫讀后感。如學習《養花》這篇課文后,我讓學生結合自身談一談“不勞動,連棵花也養不活,這難道不是真理嗎?”有些孩子就寫道:在家什么事都依賴爸爸、媽媽,就連吃飯穿衣這些簡單的事情也是坐享其成,真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學了《養花》一文后,老舍先生的言行使我深受啟發:只有勞動,才有收獲,生活才能過得有意義、有價值。于是,我每天放學后就幫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兒,拖地、洗碗、晾衣服……有時累得滿頭大汗,心里卻有說不出的快樂。語言的積累和運用,觸發了孩子的內心,深化了課文表達的思想,達到了真正的讀寫結合。
總之,讀與寫密不可分,讀可促寫,讀是寫的前提。讀可為寫提供參考范本,讀可為寫帶來更多啟發。只有讀寫結合,才能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