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思行
(華南師范大學體育科學學院,廣東 廣州 510000)
推定位球和反手搓球比賽教學法在中學乒乓球教學中的應用
郭思行
(華南師范大學體育科學學院,廣東 廣州 510000)
比賽教學法遵循了中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是乒乓球教學方法中的一種綜合的練習方式,對于中學生學習、掌握和提高乒乓球技能具有獨特的效能。因此,本文對比賽教學法和傳統教學法在中學乒乓球教學過程中進行了對比研究,分析各自的優缺點,旨在為進一步提高中學乒乓球教學質量提供理論參考。
1.1 研究對象
以推定位球和反手搓球比賽教學法在中學乒乓球教學中的應用為研究對象。以廣州市天河區業余體校2014年暑假乒乓球培訓班中乒乓球學員24人為實驗對象。其中男16名,女8名,年齡13~15歲,運動年限為初學者。把實驗對象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前對兩個班進行了乒乓球基本技術測試和基本情況調查,實驗結果經t檢驗分析,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表明兩個班分班合理,基本情況相同。(表1)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獻資料法以“中學乒乓球教學”“比賽教學法”等為關鍵詞,收集2000—2014年相關文獻46篇,專著3本,認真閱讀,并分類、歸納與總結,提煉相關重要觀點,為本研究提供理論參考和依據。
1.2.2 實驗法(1)實驗準備:根據統計學原理,實驗前對實驗對象進行技能和技評測試,根據檢測結果,把24名實驗對象分成水平相當的實驗組和對照組,即兩組的測試指標不存在顯著性差異,具體測試指標和成績見表1。為了確保實驗的科學性和準確性,兩個班的教學都由筆者擔任。實驗時間為期2個月,具體時間為2014年7月1日—9月1日。每周一、三、五下午的2:30~5:00進行訓練。
(2)實驗手段: 對照組由筆者進行常規的教學。授課前教師先導入每次課的教學內容,即學習推定位球和反手搓球。具體的教學方法為教師進行動作示范,講解動作要領,學生模擬學習,教師糾錯,學生再練習,教師再進行糾錯,直到學生動作正確規范,最后進行分組練習,教師總結學習的情況,分析易錯動作和原因,提供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案,最后由學生自己進行總結。實驗組采用的教學方法是比賽教學法。準備部分采用各種形式的球性比賽練習和以比賽形式為主的基本技術練習,約占全課時的30%。基本部分主要是推定位球、反手搓球比賽以及改變方法的正式教學比賽,約占全課時的60%~70%。
1.2.3 觀察法實驗后對兩組同學一推一攻和反手搓球兩個技術進行觀察。
1.2.4 邏輯分析法用比較、歸納、演繹等邏輯分析方法,對獲取的數據、結論進行對比分析。
2.1 實驗前后成績的對比
經過2個月的教學后,對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學習效果進行了評定。為了確保考核成績的真實性,成立了由8位乒乓球教師組成的考核小組,對學員一推一攻和反手搓球的成績進行評定,結果顯示如表2。通過實驗前表1和實驗后表2的對比分析得出:實驗前實驗組和對照組的達標成績和技評成績沒有顯著性差異,即實驗前兩組學員的成績水平相當。但從實驗后的數據分析得知,實驗后實驗組的成績明顯好于對照組,即實驗后兩個班學生在基本技術達標成績上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尤其在技評成績上,比賽教學法的效果優勢更為突出(P=0.005<0.01)。

表1 實驗前成績對照表
2.2 分 析
2.2.1 對對照組教學方法的分析分析對照組的教學過程可以發現,對照組的教學過程基本遵循的是先進行單個動作的技術教學,然后再進行糾錯、組合練習或者兩兩分組的練習,最后才進行一定的對抗練習或者教學比賽,整個教學過程是按部就班地進行示范、講解、練習,學生始終處于被動地接受過程,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及對學生協同能力、發現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會不到學習的樂趣,激發不了學習的積極性,這不利于終身體育意識的培養。所以,對照組采用的傳統教學法在一定層面上限制、制約甚至阻礙了學生能動性的發揮,從而使得教學效果不佳,不利于培養中學生的綜合能力。
2.2.2 對實驗組采用比賽教學法的分析實驗組采用的比賽教學法模式克服了傳統教學法中的諸多不足,特別是減少了教師講解、示范的課堂時間,從而提高了學習強度,激發了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和獨立性,滿足了中學生的個體需求和愿望,提高了學生學習的樂趣,讓學生逐步向教師期盼的方向轉變。大部分學生認為,比賽教學法更適合他們自身需求,可激發求知欲、滿足好奇心,在這種主動性學習的過程中,他們更容易掌握比賽技巧,這些是教師言語表達所不能立馬奏效的。其次,實驗組采用的比賽教學法對于中學生來說,能夠讓其在現有掌握的技能、戰術的基礎上,在激烈地對抗、競爭和比賽的氛圍中更進一步提升自己的技能和戰術思維,從而提高自身實戰水平,這對于發展中學生的乒乓球運動能力無疑是一劑良藥。也就是說,在中學生乒乓球教學過程中,采用合理的比賽教學方式是十分必要的,值得大力推廣。
2.2.3 比賽教學法有利于提高中學生推定位球和反手搓球的技術水平眾所周知,比賽教學法的最大特征在于游戲成分。游戲具備趣味性、刺激性、變化性和多樣性的特點。將游戲成分運用到中學生的乒乓球技術教學中,無疑可以極大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讓中學生在乒乓球學習過程中,大腦皮質始終處于一個適度的興奮狀態,這有利于中學生對乒乓球技術的學習,縮短泛化階段,加速分化,從而促進中學生推定位球和反手搓球技能形成動力定型,快速進入自動化階段,提高技術水平。但必須注意的一點是,盡管比賽教學法有諸多好處,但教師必須對中學生要掌握的基本技術進行講解,特別是對易犯錯誤的和正規動作的形成要求、標準和規律的講解,再通過比賽進行強化和提高,這些主要安排在70%的非游戲教學環節中。

表2 實驗后成績對照表
3.1 突出真實性,結合鼓勵性
比賽評判是乒乓球教學的重要部分之一。學生對比賽結果,特別是勝負的評判非常關注,教師在評判時必須嚴格遵守比賽規則,應結合乒乓球運動的技戰術特點,指出學生的優點和不足,科學地做出評判,否則就會影響學生學習和訓練的積極性,甚至直接影響對教師的信任。教師在進行評判時,尤其要關注那些比賽中失敗的學生,要對他們多進行積極方面的鼓勵并幫助其總結經驗,讓他們學會運用正負信息,向勝利者學習。要表揚在學習過程中表現突出、關心他人、關愛集體的學生,以樹立榜樣效能。但是,在學生獲得勝利時,要讓學生懂得驕不燥敗不餒,勉勵學生虛心學習,從而爭取更大的進步。
3.2 突出創新性,結合規范性
比賽教學法在中學乒乓球教學中不可或缺,但此方法運用的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對課堂的掌控、對技巧的運用和對經驗的積累與分享。在乒乓球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發現亮點,發現中學生興趣濃、奏效快的教學手段,要時刻關注學生的動態,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滿足學生的內心需求,善于傾聽學生的內在體驗,引導學生進行科學地學習、訓練和比賽。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學生乒乓球教學過程中采用的比賽教學法,要不斷創新、與時俱進。因為中學生思想活躍,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強,如果教師千遍一律地采用常用的教學方法,中學生必定會產生見多不鮮、玩多必膩的不良心理反應。因此,在乒乓球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結合中學生的身心特點,在方法上求變,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充滿好奇,讓教學組織的過程本身就充滿吸引力,從而保持教學競賽旺盛的生命力。
實驗后兩班學生在基本技術達標成績上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尤其在技評成績上,比賽教學法的效果優勢更為突出(P=0.005<0.01)。實驗前學生的各項指標測定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但是由于實驗班的學生在教學中采用了比賽教學法,促使學生通過與同學間的相互競爭,使之練習的積極性更高,在課后主動請教、思考和繼續練習乒乓球技術的學生明顯增多,從而達到了迅速提高基本技術的目的。
[ 1 ]葉生愛.比賽教學法在普通高校籃球球選項課教學中的實驗研究[ J ].遼寧體育科技,2006(2).
[ 2 ]李志杰.比賽教學法在籃球球教學中的運用[ J ].廣西右江民族師專學報,2006(3).
[ 3 ]孫美,王永強.比賽教學法在籃球專選課中的應用研究[ J ].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3).
[ 4 ]陳玉敏,梁亞強.“比賽教學法”與“傳統教學法”的對比分析[ J ].九江師專學報,2003(6).
G846
A
1674-151X(2017)12-057-03
2016-11-08
郭思行(1994~),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乒乓球教學與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