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永剛
?
完善我國反洗錢法律制度的若干思考
◎文/趙永剛
摘要:有效打擊和預防洗錢行為,我國目前已經形成了以《反洗錢法》為主體的,包括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等在內的反洗錢法律制度體系,但是目前我國反洗錢法律制度還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本文簡述了我國現行反洗錢法律制度的基本狀況,分析了目前反洗錢法律制度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并提出了針對性的完善建議。
關鍵詞:反洗錢;法律制度;建議
我國的反洗錢法律制度建設始于20世紀90年代,1990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并頒布了《關于禁毒的決定》,規定了掩飾、隱藏毒贓性質、來源罪,開啟了我國反洗錢法律制度建設的先河。經過20多年的發展,我國反洗錢法律制度體系不斷豐富和完善。
(一)法律
目前,我國關于反洗錢的法律主要有《中國人民銀行法》、《刑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反洗錢法》等。
其中,2003年修訂的《中國人民銀行法》明確了中國人民銀行作為反洗錢主管部門的職責。規定其負責指導、部署金融業反洗錢工作,負責反洗錢資金監測,有權對執行反洗錢規定的情況進行檢查和監督,對違反反洗錢的行為進行行政處罰等。
1997年修訂的刑法第一次專門規定了洗錢罪。該法第191條規定了明知是毒品犯罪、黑社會性質的組織犯罪、走私犯罪的違法所得及其產生的收益,而掩飾、隱瞞其來源和性質的,屬于洗錢罪。2001年頒布的《刑法修正案》(三)以及2006年頒布的《刑法修正案》(六)對洗錢罪進行了進一步的完善。擴大了洗錢罪的上游犯罪,經過兩次修訂,刑法規定的洗錢罪上游犯罪由3種擴大到7種。目前我國刑法中洗錢罪的上游犯罪包括毒品犯罪、黑社會性質的組織犯罪、走私犯罪、恐怖活動犯罪、貪污賄賂犯罪、破壞金融管理秩序犯罪、金融詐騙犯罪。
2006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反洗錢法》是我國反洗錢領域第一部綜合性法律規定,主要規定了反洗錢監督管理、金融機構、特定非金融機構的反洗錢義務、反洗錢調查、反洗錢國際合作、法律責任等內容,初步構建了我國反洗錢法律制度框架。
(二)行政法規
我國在行政法規層面關于反洗錢的規定主要包括《現金管理暫行條例》、《個人存款實名制規定》、《人民幣銀行結算賬戶管理辦法》等。1988年國務院發布的《現金管理條例》規定了開戶銀行對開戶單位收支、使用現金進行監督管理。開戶單位必須按照規定收支和使用現金,接收開戶銀行的監督,2000年國務院發布的《個人存款實名制規定》明確規定了金融機構客戶身份識別義務,為金融機構反洗錢工作的開展奠定了基礎。2003年人民銀行發布的《人民幣銀行結算賬戶管理辦法》進一步規范了人民幣銀行結算賬戶的開立和使用,加強銀行結算賬戶管理。
(三)部門規章
關于反洗錢的行政規章主要有《金融機構反洗錢規定》、《金融機構大額交易和可疑交易報告管理辦法》、《金融機構報告涉嫌恐怖融資的可疑交易管理辦法》、《金融機構客戶身份識別和客戶身份資料及交易記錄保存管理辦法》、《金融機構反洗錢監督管理辦法(試行)》等。這些行政規章是對《反洗錢法》有關規定的細化和具體落實,是我國反洗錢法律制度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刑法關于洗錢罪上游犯罪范圍相對狹窄
金融行動特別工作組《四十項建議》(2003)對洗錢罪對上游犯罪作了較為明確的規定,要求各國至少將20類制定的犯罪類型納入上游犯罪范圍。從我國《刑法》洗錢罪的上游犯罪來看,經過幾次擴展,目前包括7種犯罪,但與《四十項建議》(2003)相比,仍有進一步完善的必要。同時,我國刑法規定,洗錢犯罪只適用于上游犯罪行為人以外的第三方,不包括實施犯罪行為的行為人,也限制了洗錢罪的適用范圍,不利于打擊洗錢犯罪。
(二)特定非金融企業和行業反洗錢制度不夠具體
《反洗錢法》并未對應當履行反洗錢義務的特定非金融企業和行業的具體范圍和監管要求作出規定,使得非金融企業和行業難以納入履行反洗錢義務的主體范圍中,不利于全面地開展反洗錢工作。
(三)現金反洗錢規定有待完善
因不具有個人特殊標記、無法追索交易痕跡的現金漂洗非法所得,可以在實現財富占有的同時掩蓋犯罪的事實,因此現金被不法分子視為洗錢的便利渠道。在國外,現金的使用受到嚴格的限制,如美國。在我國,目前現金結算還是個人消費適用最多的結算方式,但目前我國的《現金管理暫行條例》等現金管理法規已落后于社會經濟的發展,需要與時俱進進行修改完善。
(四)反洗錢激勵約束機制有待完善
一方面,我國《反洗錢法》對于金融機構及從業人員違反反洗錢法義務規定的處罰力度偏低。根據我國《反洗錢法》第三十二條規定,金融機構存在違反反洗錢規定的行為,最高處罰限額為50萬元,對直接責任人的最高處罰限額為5萬元。
另一方面,我國《反洗錢法》缺少對金融機構履行反洗錢義務正向激勵措施。國際經驗表明,反洗錢激勵與約束并重,是激發、引導反洗錢義務主體自愿開展反洗錢工作的有效措施。建議我國《反洗錢法》建立起對金融機構的正向激勵機制,從而更好地調動金融機構的反洗錢的積極性。
(一)進一步科學設定洗錢罪上游犯罪范圍
建議將目前我國《刑法》還沒有涵蓋的犯罪類型如非法經營罪、濫用職權罪、侵吞財產罪等,納入洗錢罪上游犯罪的范圍中。建議在修訂《刑法》時對上述犯罪類型采取合并的方式重新構建,進一步完善反洗錢罪。此外,建議將洗錢犯罪主體擴大至實施上游犯罪的行為人。
(二)完善特定非金融企業和行業反洗錢制度
盡快制定特定非金融企業和行業反洗錢制度,確定特定非金融機構的范圍、具體的反洗錢義務以及對特定非金融機構的監督管理模式,擴大預防洗錢犯罪的義務主體,并明確其反洗錢義務。
(三)盡快制定新的現金管理條例
建立大額現金監測制度,實現對大額現金流動的及時監測。加大現金管理的法律責任。嚴格界定違反現金管理行為應承擔的法律責任,強化約束措施,嚴格規范存款人的現金交易行為。
(四)完善反洗錢激勵約束機制
一方面,加大對于金融機構及從業人員違反反洗錢法義務行為的處罰力度,發揮威懾作用,另一方面增加規定反洗錢激勵機制,對金融機構及從業人員在反洗錢工作中作出突出貢獻的,應予以適當獎勵,以便充分調動金融機構及從業人員反洗錢工作積極性,提高反洗錢工作成效。
參考文獻:
[1]曲新久.中國反洗錢的法律框架及其主要內容[J].法學雜志,2007(2).
[2]李海燕.完善反洗錢法律體系的幾點設想[J].浙江金融,2007(12).
責任編輯:張麗恒
作者簡介:趙永剛(1983—),中國人民銀行廣州分行。郵編:510120
中圖分類號:F8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255-(2016)01-004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