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軍
(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商學院,湖南 婁底 417000)
基于供給側改革的地方本科院校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策略研究
王曉軍
(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商學院,湖南 婁底 417000)
立足當地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探索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地方本科院校構筑區域核心競爭力實現轉型發展的現實選擇。地方本科院校作為區域高素質人才、科技創新、文化傳承和社會服務的重要供給主體,其供給側改革就是要適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改革人才培養體系,提高人才供給的精準性;對接當地產業產品開展科技創新,提高科研供給的有效性;立足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開展社會服務,提高服務供給的引領性。
地方本科院校;區域經濟發展;供給側改革
高等教育是經濟發展的動力源,國內外眾多研究成果表明:高等教育對經濟增長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丹尼森指出受教育程度是影響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1],高等教育可以為區域經濟建設提供豐富的人力資源,從而促進區域經濟發展;高校的知識溢出會對區域內高層次的創新活動產生積極影響,并促使企業增加創新活動,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2][3];高校的研發活動可以促進高新技術企業的創建和產業的技術創新,對區域經濟發展和地區就業產生積極作用[4][5];高校師生通過消費可以帶動周邊商業、文化娛樂、房地產、旅游、飲食業等的發展,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并相應增加就業[6]。地方本科院校是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一大結果,其區域性特點決定了地方本科院校應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結合當地經濟社會和文化發展的實際需要開展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通過服務地方來帶動區域經濟發展。
然而,在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急速推進的過程中,辦學模式趨同、專業設置不合理、人才培養質量不高、服務經濟社會意識不強、科技成果少、與地方產業融合性差等[7],越來越成為制約地方本科院校服務區域經濟和自身發展的重要障礙。究其原因,既有來自政府的管理體制機制不暢等因素,也有來自企業和社會的支持不足等因素,更有地方本科院校自身的辦學理念、服務意識和能力等方面的問題[8]。2015年11月,教育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聯合出臺《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從指導思想、基本思路、主要任務、配套政策和推進機制等四個層面,為地方本科院校的轉型發展改革指明了方向和實現路徑。因此,地方本科院校立足當地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充分考慮結合當地地緣(區位)優勢、資源稟賦(優勢)和產業優勢(特點)[9],切實轉變辦學理念和人才培養模式,探索人才供給、科技研發和社會服務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既是響應國家政策的需要,更是地方本科院校構筑區域核心競爭力的現實選擇。
自習近平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11次會議和亞太經合組織APEC 工商領導人峰會上兩次強調要“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后,供給側改革成為我國各界普遍關注的熱詞。從教育的供給側來看,政府、教育管理者、從事教育研究的學者、教師和學校共同組成教育的供給方,他們為需求方——學生,提供教育資源。其中,學校包括其教師和學者,是供給側的重要主體和實施方,而政府和教育管理者在教育資源的配置上擁有話語權。地方本科院校作為當地高等教育的主要供給方,在高素質人才培養、科技研發與創新、社會服務等方面發揮著供給主體作用,同時,其供給結構和供給行為受到政府的管理和約束。
(一)地方本科院校是區域高素質人才的主要供給主體
高校作為供給方,供給社會的主要產品是人才。地方本科院校是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產生的區域性新建本科院校,是區域高等教育資源的主要聚集地,也是該區域人口獲得高等教育的主要渠道,是提升區域人口素質、增加區域人力資本存量的最直接供給主體。地方本科院校應首先滿足區域人口的教育需求,以及區域經濟發展對人才和技術的需求。地方本科院校應合理設置專業結構,調整人才培養目標,培養符合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
(二)地方本科院校以其獨特的資源優勢成為區域科技創新的重要主體
地方本科院校聚集了當地優秀的科研人員、科研團隊和科技創新平臺,是當地科研資源的聚集地,理應成為區域科技創新的重要供給主體。科技創新一般來源于企業、研究機構和高等學校,相較而言,高校科技創新具有“投入少,產出高”的特點。實證研究表明,高校憑借其獨特的資源優勢,其研發支出效率是非高校科研機構的4.51倍,高校科技對區域經濟發展的貢獻率約為14.65%[10]。另一方面,高校研發活動多以應用研究為主,側重面向市場和社會需求開展研究,并通過產學研、校企合作、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大學科技園等渠道和方式進行科技成果轉化[11],從而直接帶動地區產業創新和企業發展。同時,高校研發活動通過知識溢出效益帶動私營部門的研發活動,從而間接推動區域經濟增長。
(三)地方本科院校在區域文化傳承和技術推廣等社會服務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主體作用
地方本科院校作為地方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和地方文化創新的重要源泉,在引領地方文化發展方面,肩負著神圣而崇高的時代使命和歷史責任[12]。地方本科院校通過充分發揮人才和技術優勢,圍繞地域文化特點,加強區域文化研究,汲取地域文化營養,通過豐富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社團活動以及社會實踐活動,實現對區域文化的繼承、傳播、發揚和創新,承擔著重塑地方文化理念、弘揚地方文化精神的重任。同時,地方本科院校作為區域性人才和知識的高地,應該在社區科普宣傳、技術推廣等社會服務中發揮重要的作用。
地方本科院校要更好服務區域經濟發展,必須在供給端發力,包括國家法律和政策供給保障、政府和企業的支持保障,以及地方本科院校的供給改革。對于地方本科院校供給端而言,供給側改革就是要適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改革人才培養體系,提高人才供給的精準性;對接當地產業產品開展科技創新,提高科研供給的有效性;立足地方經濟社會文化發展需要開展社會服務,提高服務供給的引領性。
(一)適應區域經濟發展需要改革人才培養體系,提高人才供給的精準性
地方本科院校要成為區域人才供給主體,就必須以區域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為出發點,充分發揮地緣優勢,主動適應地方經濟建設的現實需要,改革人才培養體系以推動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精準供給。
首先,地方本科院校應有精準的辦學定位。地方高校的重要任務,就是培養可靠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這一特殊屬性決定了地方本科院校應立足地方經濟建設的需要,以培養適應地方經濟產業多樣化及產業結構優化所需的應用技術性人才為主。
其次,學科專業設置要重地方特色。地方本科院校要結合地方實際和自身基礎,瞄準地方地緣優勢、資源優勢、產業特色及其發展趨勢,以區域產業發展需求為導向,圍繞區域產業鏈設置和調整優化學科專業結構,打造契合區域經濟發展需要的特色專業群,實現專業設置與產業鏈的對接,增強學科專業結構與區域經濟和產業布局的結合度和匹配度,精準培養地方經濟建設急需專業人才。為此,地方本科院校應做好當地產業發展人才需求調研,及時跟蹤當地人才需求變化,適時建立學科專業動態調整機制,提高學科專業設置的科學性,增強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養對當地經濟社會的適應性。
第三,人才培養模式要多樣化。地方本科院校要切實研究地方經濟發展對人才知識、能力、素質的新需求,合理調整人才培養目標,構建滿足當地經濟發展和人才培養需要的獨具地方特色、行業特色和學校特色的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只有當許多課程是根據當地經濟發展需要開設和許多學生留在當地勞動力市場時,大學知識對當地經濟產生的影響才是最大的[13]。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在人才培養方案制訂上應充分調研,征求行業企業意見,探索校企合作多樣化人才培養模式,開設校企合作課程,把大學的專業知識學習和行業企業的實踐技能培養有機結合起來,提高課程教學的針對性和實用性。同時,適應“雙創”人才培養的需要,地方本科院校應進一步完善學分制,提供豐富多樣的線上線下教學資源和靈活而富有彈性的教育服務模式,允許學生一邊學習一邊創業,切實提高教育供給的實效性。
(二)對接當地產業產品強化科技創新,提高科研供給的有效性
地方本科院校是區域主要的人才和智力資源聚集地,是科技創新的重要主體。與重點本科院校相比較而言,地方本科院校受其科研人員素質和科研條件制約,在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研究領域不具優勢,其科研面向應主要集中于當地產業發展和產品創新中的應用性研究。
首先,地方本科院校應準確把握地方重點產業、優勢產業、特色產業發展需求和趨勢。立足于地方產業特色和特有資源調整學科布局,組建科研團隊,搭建學科創新平臺,積極開展校地、校企協同創新,培育具有地方特點的優勢學科群,使學科建設真正融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學科建設是高校開展教學和科研工作的基礎,地方本科院校只有圍繞服務地方經濟發展,依托區域資源與產業需求調整布局和優化學科,才能既為學科建設找到方向,又能促進區域經濟產業發展,從而切實發揮地方本科院校在區域經濟社會中的科技創新支撐作用。
其次,地方本科院校應加強與地方政府和行業企業的聯系。緊密結合學校實際和地方需求,以解決地方經濟發展實際問題為導向,創辦新型科研團隊,搭建科研服務平臺體系,采取校企合作等多種方式開展協同創新研究和技術咨詢,使科研成果更接地氣更有針對性。統計表明:國家科技獎的獲獎者,超過半數以上來自大學,這說明大學在傳承知識、保存知識、創新知識方面有巨大的優勢[14]。地方本科院校可以考慮和當地行業企業科研人員共同組成科技創新團隊,針對行業企業關鍵核心技術開展研發創新,使學校科研成果更加貼近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要求,通過科技成果轉化實現創新知識轉換為生產力。地方本科院校應主動與企業、地方政府共同建立產學研合作研究基地,積極參與科技攻關和項目研發等各類科研課題,將科研優勢轉化為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實現學校發展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良性互動、協調發展。
第三,地方本科院校應創新體制機制,營造良好的科技創新環境和氛圍。在項目申報上,給予結合當地行業企業開展研究的項目優先立項,引導科技研發與當地產業發展和產品創新相結合,使科研成果能直接服務于經濟發展;在科研成果評價上,將現行的行政性對科研成果的等級評價制,轉化為由市場運作為主、效率貢獻優先的審驗制[10],適當提高科研成果轉化的考核權重,對直接服務經濟社會并產生明顯效益的科研項目和決策咨詢課題,要加大科研獎勵力度;創新科研人員柔性管理體制,創造人才合理流動的條件和氛圍,鼓勵不同學科團隊成員之間、校企之間、校地之間的交流與合作,鼓勵科研人員到地方和企業掛職兼職,打破學科界限,深化協同創新,提高地方本科院校科技成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三)立足地方需求開展社會服務,提高服務供給的引領性
服務社會是高校存在的價值基礎。地方本科院校是為適應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而設立的,立足于地方經濟社會服務應成為地方本科院校的本職職責和重要使命。地方本科院校應把自身發展放在所處區域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環境下來定位,只有積極融入地方發展,對接地方需求,面向地方開展教育培訓、科技服務、信息傳播、新產品開發等服務,建立高校與地方之間的密切互動關系,才有生存空間,才能辦出特色。
首先,地方本科院校應轉變觀念,強化社會服務意識,通過主動服務社會來贏得地方社會的支持。地方本科院校要明確服務社會的宗旨,針對當地社會發展的實際需求,結合社會生產難題來開展相關的科研工作。
其次,地方本科院校要著重建立與地方的溝通聯系,明確服務社會的宗旨和范圍。目前制約地方高校服務區域經濟的重要因素是地方高校與地方政府和企業之間的相互了解和信任不夠,一方面,地方政府和企業對地方高校的學科專業、科研面向和能力缺乏了解,項目合作首先想到的是尋求重點大學的支持;另一方面,地方高校對地方政府和企業的需求缺乏了解,科研成果不接地氣,轉化難。因此,地方本科院校應建立與地方政府和企業的溝通聯系機制,面向區域廣泛征集服務需求和難題,利用人力資源、智力資源和信息技術優勢搭建校地對接平臺,最大限度滿足地方政府和企業需求。
第三,地方本科院校應創新服務社會的途徑和方式,傳承和引領區域文化。地方本科院校作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智囊,要為政府部門科學決策建言獻策,為企業科技攻關提供技術咨詢,為基層農村科技推廣做好咨詢服務。除此之外,地方本科院校還應該積極參與當地社區公共活動,以社區志愿者服務、社團活動進社區、暑期“三下鄉”活動進社區、校園文藝進社區等多種形式弘揚和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立足地方傳承和創新區域文化,打造地方特色文化,更好發揮高校價值創造和文化引領作用。
總之,地方本科院校要充分提高對高等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理解和認識,緊密跟蹤區域經濟發展中的人才需求、科技需求和社會服務需求的最新動態及其發展趨勢,高度重視人才供給、科技創新和社會服務的地域特色和適應性,使地方本科院校能在滿足區域經濟結構調整需要的基礎上實現高等教育轉型發展。
[1] E.F.DENISON.Why Growth Rates Differ?[M].Washington D.C. Bookings Institution, 1967.
[2] MARYANN P.FELDMAN.The New Economic of Innovation,Spillovers and Agglomeration:A Review ofEmpirical Studies[J].Economic of Innovation and New Technology,1999,22(8):5-25.
[3] FISCHER M.Measuring the Quality of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A Knowledge Production Function Approach[J].International Regional Science Review,2001,8(25):234-245.
[4] KIM JINYOUNG,MARSCHKE GERALD.Labor Mobility of Scientists,Technological Diffusion,and the Firm’s Patenting Decision[J].The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2005(4):32-43.
[5] 趙文紅,劉麗蘭.大學研發對高新企業創建和就業增長的影響研究[J].科學學研究,2009(3):374-380.
[6] 馮士芹.地方高校與區域經濟發展互動關系研究[J]. 邢臺學院學報,2012,27(3):139-141.
[7] 方艷紅.高等教育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研究——以山東省為例[D].山東經濟學院,2010.
[8] 鄭航行.地方高校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研究[J].新經濟,2014(20):27-28.
[9] 郭連軍.地方普通高校發展的比較優勢[J].遼寧教育研究,2005(9):12-14..
[10] 韓雪峰,金麗.高校科技對區域經濟發展貢獻率的實證分析[J].大連理工大學學報, 2014,35(1):98-104.
[11] 范旭.高校應為創新驅動提供基礎支撐注重發揮基礎研究優勢[N].人民日報,2015-10-28(7).
[12] 王清義.高校應在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中實現轉型[N].河南日報,2015-04-10(3).
[13] 王長喜.湖南高等教育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0.
[14] 鐵錚.如何實現大學“供給側改革”[J].北京教育(高教),2016(3):6.
湖南省教育科學規劃項目:“經濟轉型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與區域經濟互動發展研究”(XJK013CJG011)、湖南人文科技學院教改項目:“協同創新理念下地方本科院校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策略研究”(RKJGZ1310)、“基于校企合作平臺的專業學位研究生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研究”(RKXYJGZ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