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信息技術推動下的分散式創新及其治理

2016-12-29 12:50:54李曉華
財經問題研究 2016年11期
關鍵詞:產品企業

李曉華

(中國社會科學院 工業經濟研究所,北京 100836)

?

·理論研究·

信息技術推動下的分散式創新及其治理

李曉華

(中國社會科學院 工業經濟研究所,北京 100836)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越來越多的分散個體參與到原本在企業內部進行的產品和服務的創新和生產中來,即分散式創新和社會化生產方式開始融合。分散個體能夠參與到創新與生產活動之中需要兩個前提條件:一是個體有參與的意愿和能力;二是個體掌握參與創新的工具。生產力特別是信息技術的發展和經濟水平的提高使這兩個條件成為可能,數字產品的反競爭性有效地解決了對分散個體的激勵問題。分散式創新是一種不同于企業和市場的新型創新與生產組織模式,由于充分調動了大量異質性個體的資源和能力,能夠有效應對需求多元化造成的技術路線和市場不確定性的提高。分散式創新的參與者以布朗運動模式參與創新過程,創新項目成功的基礎是吸引足夠數量的參與者。分散式創新對于促進我國經濟的創新驅動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分散式創新;社會化生產;信息技術;治理機制

一、研究背景與問題提出

隨著信息技術特別是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計算機和互聯網成本大幅度降低并在生產和生活中得到了廣泛應用,企業與企業、企業與個人以及個人與個人之間被低成本地連接起來。數量龐大的互聯網人群不僅在網絡上購物、娛樂、交流、分享并獲得各種信息,而且越來越多地參與到原本由高度中心化的企業所從事的產品(服務)的研究開發與生產活動之中,我們的社會繼“為使用而生產”和“為交換而生產”之后轉變為“產銷合一”的社會。這些分散的、無組織的個體不僅發布產品使用體驗、分享個人日常生活和參與社區討論,也不僅局限于進行各種小發明和微創新,例如Linux操作系統、維基百科等諸多可稱之為偉大的復雜產品也被他們創造出來。這種不同于傳統的科層企業,由分散化的個體參與產品(服務)創新的活動就是分散式創新(Distributed Innovation)。分散式創新不僅適用于免費產品或數字化產品,許多著名的公司都開始通過眾包等方式利用企業外部分散化的創新資源,甚至有些公司主動將他們自己的創新成果(例如軟件代碼)回饋給開源社區。可以說,在互聯網技術的推動下,越來越多的產品和服務被大量匿名的開發者創造出來。盡管他們在地理空間上是分散的,也沒有一個權威機構發布命令和進行組織,但是他們能夠通過高效、精細的分工,創新并生產出復雜和具有競爭力的產品和服務。

許多研究者對這種超越單一組織、由分散個體進行的創新活動從各自不同的視角進行了分析。切薩布魯夫[1]提出開放式創新(Open Innovation)的概念。在封閉式創新(Closed Innovation)的舊模式下,采用外部創意無法保證質量、有效性和性能,成功的創新需要加強對內部研發活動的投資以開發出突破性的新技術。但是20世紀晚期以來,封閉式創新開始被同時利用內外部所有有價值創意的開放式創新模式所取代。希普爾[2]對新產品和新服務由企業開發的傳統觀點提出了挑戰,他認為公司用戶和個體用戶對產品的開發和改良頻繁、普遍和重要,尤以領先用戶的創新為重要,以用戶為中心的創新系統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完全替代基于制造商的創新系統,創新呈現“民主化”的趨勢。Raymond[3]基于對以Linux為代表的開源運動的研究,將項目的運作(產品的創新或生產)區分為大教堂模式和集市模式,大教堂模式有著嚴密的慣例和封閉的集中式結構,為傳統的大型軟件公司所采用,集市模式是由互聯網上的志愿者構成的一種并行的、對等的扁平化開發結構。Demil和Lecocq[4]更是直接提出集市治理(Bazaar Governance)的概念,認為它既不同于市場和科層,也不同于網絡型組織。泰普斯科特和威廉姆斯[5]將成千上萬的個人參與到自發組織合作中來生產新產品和服務的大規模協作或“對等生產”(Peer Production或Peering)稱為維基經濟學(Wikinomics),其操作的基本規則與公司的指揮控制層級制之間有著本質的區別,它以開放、對等、共享以及全球運作等四個新法則為基礎。Howe[6]和豪[7]用“眾包”(Crowdsourcing)來描述愛好者參與的現象,眾包是企業將曾經由員工完成的任務通過公開征集的方式外包給一個未加限定的大眾網絡,他認為社區能夠比公司更有效地組織起勞動力。Coombs等[8]、Consoli 和Patrucco[9]認為分散式創新是包括異質性組織的共同努力和交互的新發展過程;Lakhani和Panetta[10]將取得成功的分散式創新系統歸納為不同產業中的三種不同的組織模式,即自組織社區、混合的社區與商業、走出去創新。

由于研究者出發點不同,既有的文獻對分散化的個體參與創新與生產的活動從不同視角進行了描述和概括,但是有一些重要的問題仍沒有得到解決:一是這些不同概念之間的共同點和差異沒有得到清晰地區分;二是這些研究多側重于現象的描述和特征的總結,很少涉及這種新的創新和生產組織方式背后的運作規律及其與企業、市場和混合型組織在治理模式上的區別;三是有關分散式創新治理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開源現象,對開源之外的分散式創新活動鮮有涉及。本文將在既有研究的基礎上,對分散式創新形成的技術經濟條件、產生與發展的原因及其治理機制進行深入剖析。

二、分散式創新的概念界定

(一)分散式創新的地理維度

早期的現代企業是高度集權化和集中化的,即企業的行政管理、研發、采購、生產、財務和營銷等功能高度集中于總部所在地。在現代運輸技術和信息技術的推動下,企業的市場范圍獲得了極大的拓展。為了更好地適應本地化的市場需求、充分利用不同地區的資源稟賦條件,企業的各種職能開始呈現越來越分散化的趨勢。在地理維度上,企業的不同職能通常選擇與所需資源稟賦最匹配的地區布局,例如加工制造多選擇勞動力成本低的地區,研發多選擇創新人才密集的地區,等等。研發活動同樣經歷了從集中于公司總部向分散化布局的發展。聯合國2005年《世界投資報告》指出,跨國公司的傳統做法是將研發活動保留在母公司,但新的趨勢正在出現:一是為了按照東道國當地的情況調整技術以順利地銷售產品,必須將研發活動國際化;二是研發活動同樣具有分解性,國際化有利于研發活動的某些部分能夠在最高效率實施的地方開展。因此,許多研究強調創新分布的地理特征。地理視角的分散式創新排除了發生于同一區位的小組、網絡和集群的創新,但并未區分創新是發生于一個組織之內還是跨越了幾個組織的邊界。

(二)分散式創新的所有權維度

不同于地理空間上的分散,創新活動的另一種發展趨勢是在治理意義上分散化。所有權是保護企業的核心技術不被外泄擴散的關鍵手段,作為企業核心能力的技術是決定企業競爭優勢的關鍵,創新活動往往是企業最核心的資產,受到企業嚴密保護,一般都是由企業的研發中心或者擁有控股權的子公司進行。然而在新技術的推動下,研發活動出現越來越強的去中心趨勢。一方面,在企業內部,傳統的研發組織結構是在科層體系下層層控制的,研發活動主要集中于企業的研發部門。但是近年來以項目為核心、人員跟著項目走的扁平化研發組織越來越受到企業的青睞;另一方面,隨著經濟發展和技術進步,產品復雜程度不斷提高、產業邊界日益模糊,技術創新所需的知識愈發多元化,越來越多的創新活動是由在企業所有權控制之外的眾多創新資源(企業或個體)共同協作而實現,其可以大致分為三種情況:其一,完全去中心化的對等生產[5](以下簡稱“對等生產”),由大量的個體自發合作,參與并實現新產品或服務的創新,并具有完全去中心化、合作、非獨占性等特征;基于在既不依賴市場信號也不依賴管理命令的廣泛分布、松散連接的個體間的資源和產出分享[11]。其二,平臺企業+第三方和用戶,平臺企業搭建產品(服務)的架構,由第三方企業和用戶提供互補產品和內容(以下簡稱“平臺”)。其三,企業任務導向的眾包,企業將研發項目在自己所有的或第三方眾包平臺上發布,吸引其他企業或個人進行項目的研發設計。與科層組織方式不同,眾包模式下企業只是設定自己的創新目標和完成目標的激勵,并不對創新的參與者以及創新活動的組織形式進行干預,承接眾包任務完全由企業外部的個人或其他企業自發決定。當然,特別是在互聯網條件下,這些在所有權意義上分散的企業或個人,往往在地理空間上也是分散化的。

(三)分散式創新的價值鏈維度

從價值鏈的角度,一項產品或服務價值的實現包括研發設計、生產、銷售、使用和售后等多個環節構成的完整的過程。由于制造業和服務業融合的趨勢、服務產品生產與消費的同時性越來越難以將產品與工藝的創新、產品的創新與生產和銷售過程嚴格地區分開來。在數字化產品中,創新過程和生產過程經常是難以分割的,例如開源軟件的開發過程同時也是它的生產過程。在許多情況下,產品(服務)的概念包括至少包括兩個層次:核心產品和完整產品。開源軟件的核心代碼、互聯網平臺的基本架構屬于核心產品,但是核心產品帶給用戶的價值非常有限,第三方通過增加代碼、內容、評論等使核心產品不斷完善并形成完整產品,給用戶帶來更大的價值。因此,分散式創新不僅包括純粹的產品、工藝的創新,也包括生產活動。協同消費或共享經濟同樣被包括在分散式創新的概念中,因為它具有與對等生產相同的特征,即陌生人之間的信任、對公共財產權的信念、閑置的能力和參與者的數量[12]。一方面,這些協同消費活動的集合也構成了一項新的產品,例如個體分享公寓、汽車的活動造就了Airbnb、Uber等公司。另一方面,協同消費活動也會增加創新和產品的價值,例如平臺型產品或服務價值的實現,除了搭建技術和商業模式先進的平臺外,還需要大量的第三方為平臺提供內容和產品,而后者的數量與質量通常成為決定平臺價值大小進而在競爭中成敗的關鍵。

綜合以上對分散式創新不同維度的界定,本文從所有權維度和價值鏈維度而非地理空間維度對分散式創新加以研究,并在相對寬泛的含義上使用分散式創新的概念,即不僅包括產品和服務的研發、設計,還包括產品和服務的生產活動。本文所研究的分散式創新,是在互聯網環境下產生的、以大量分散化個體為主體的一種新型的創新與生產組織模式,并具有如下特征:其一,去中心化,不存在一個對創新活動的全過程進行決策和組織的中心機構。其二,大量參與,調動數量眾多且相互間松散連接的企業或個體的資源和能力。其三,獨特的治理機制,既不同于企業與市場,也不同于混合型組織。本文所研究的分散式創新與其他相關概念存在顯著的區別:開放式創新理論仍然是基于傳統的企業視角,即企業需要利用外部的創新資源,而分散式創新的概念更強調去中心化的分散個體自發參與創新活動,甚至完成復雜產品的創新;分散式創新概念的適用范圍要比開源軟件或眾包寬泛得多,既包括開源軟件、眾包,還包括維基百科(開源與維基百科均屬于對等生產的一種)、平臺企業+第三方和用戶等其他類型。本文之所以使用“分散式創新”而不是“分布式創新”的概念,因為后者是“企業內和具有合作關系的企業之間,在資源共享的基礎上,在不同地域,依據共同的網絡平臺進行的創新活動”[13],其重點仍然是企業的參與,且強調地理空間上的分散。

(四)分散式創新形成的條件與動因

要使分散式創新能夠產生,即無數分散的個體能夠參與到創新與生產活動之中,不僅個人要有參與創新的能力并掌握創新所需的生產工具,而且創新活動的規模要與個人的能力相匹配,并且有效解決對個人的激勵問題,要形成分散式創新需具備以下條件:

其一,經濟發展與教育水平提高。群體的智慧以微不足道的星星之火發展成為分散式創新的燎原之勢主要得益于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的提高增強了個體的知識和技能,同時人們可以用更少的工作時間即可生產足以支撐社會持續發展的財富,工作時間不斷縮短、閑暇時間不斷增多。其二,信息技術性能與成本的指數變化。信息技術產品呈現出“摩爾定律”所預測的指數級增長軌跡。計算機技術和互聯網的發展特別是成本的下降使其大規模普及,不僅是生產部門必備的生產資料,而且越來越成為生活中的必需品,并使得人們可以近乎零的成本搜尋、傳輸信息,進行實時的交流溝通。互聯網上的信息呈現爆炸性增長,一天產生的數據量約有800EB,相當于1.68億張DVD光盤的容量,維基百科英文版的詞條數就相當于《大英百科全書》的30倍[14]。其三,模塊化程度的提高。模塊化將系統分解成足夠小的模塊,相應的復雜任務被分解為簡單任務;每個模塊內部進行的工作是相互獨立的,各模塊之間能夠按照一定的規則組裝為復雜的系統。這就使得小團隊甚至獨立的個體也能夠承擔某一模塊的任務,能夠以小的增量對復雜系統做出貢獻。其四,產品與服務的數字化趨勢。分散式創新參與者的貢獻多是自愿的、沒有合同和薪水。許多對于分散式創新動力的研究認為,個體參與分散式創新主要是希望獲得更符合自身需要的產品,成就感和快樂[15]、網絡社區中的識別度和他人的尊重[7],鍛煉能力以及為未來尋找正式工作積累經驗和知名度。韋伯[15]基于開源軟件的研究認為,利他主義假設、自我組織理論都是沒有說服力的。Ghosh[16]用部落中一口巨大煮鍋的形象比喻解釋這種個體的無意識所達成的集體行動,但他對分散的個體愿意為集體做出貢獻的解釋并不充分。在互聯網等數字產品領域,個體愿意為集體做出“免費”的貢獻主要出于以下兩個方面的原因:其一,與物質產品相比,數字化產品具有不可消滅性,并不會因為人們的使用而對它造成損耗或者減少它的使用價值,同時,數字化產品可以近乎于零的成本傳遞和復制。其二,由于網絡效應的存在,即使是免費搭車,也能夠使數字產品的供應者獲益。例如,對于開源軟件而言,用戶化、調試和維護至少占到企業軟件所有權總成本的一半甚至更多。使用該軟件的用戶越多,軟件中的錯誤越容易被發現,從而使該軟件獲得更快的改進,因而即使是坐享其成者也能夠使開發者受益。

三、分散式創新的治理

交易成本經濟學是研究經濟組織模式的主要理論。早期的交易成本經濟學只考慮到“購買還是自制”問題,對應著“市場”與“科層”企業兩種經典的治理機制,并認為決定治理機制的關鍵是交易成本的大小。Williamson[17]通過引入資產專用性、不確定性和交易頻率三個維度,對介于市場與企業之間的混合型組織(也被稱為網絡型組織或中間性組織)進行了分析。全球價值鏈(Global Value Chain,GVC)理論根據交易的復雜程度、識別交易的能力、供應能力的高低,將混合型組織進一步劃分為模塊型、關系型、控制型等三種治理模式。總體上看,既有的理論主要是從交易的視角對生產活動的組織模式進行研究。分散式創新中通常不存在以獲利為目的的交易,而主要是靠分散個體的自愿參與以及個體相互之間的協調完成某項任務(產品的創新或生產),因此,上述理論不能對信息技術特別是互聯網推動下的分散式創新給予充分的解釋。

(一)與企業和市場的比較

借用Makadok和Coff[18]關于權威、所有權和激勵三個維度的劃分,我們對分散式創新與市場、科層進行比較。在典型的市場中,參與方(供應商、承包商)自己可以決定如何從事相關工作及其他活動,擁有工作所需的關鍵資產,根據產出獲得報酬,并承擔因績效好壞帶來的收益或損失;典型的科層企業是一種等級嚴格分明的治理模式,由上級權威發布指令,自上而下地決定如何開展工作,生產活動的參與者(企業內部的雇員)不擁有關鍵的生產性資產,根據提供的投入(工作的時間、技能、經驗)獲得報酬,不承擔企業績效好壞帶來的收益或損失。分散式創新與市場或科層在權威、所有權和激勵三個維度均存在差異。在權威方面,分散式創新類似于螞蟻、蜜蜂等社會性昆蟲構成的超級有機體——不是一只具體的蜜蜂,而是一只看不見的手控制著蜂群的行為[19]。這種去中心化的體系匯集了許多自治成員,這些成員彼此間存在或緊密或疏遠的連接,但并不是連接到一個中心樞紐。通常也沒有一個中心對分散式創新的全過程發布命令、實施控制。參與分散式創新的每個自治成員不是服從于來自中心的命令或根據整體環境做出步調一致的反應,而是根據群體中形成的內部規則以及個體所處局部環境而各自做出反應。在所有權方面,分散式創新的參與個體擁有各自參與創新活動所需的人力資本和生產資料,盡管根據參與程度和任務的差異,所擁有的生產資料也不盡相同。在激勵方面,無論是市場中的價格機制還是科層內部的薪酬機制都基本不能發揮作用,參與分散式創新的個體一般不以獲得報酬為目標,更多的是依靠個人興趣、愛好、社會交往等內在的激勵。分散式創新的三種典型類型——對等生產、平臺和眾包,在權威、所有權和激勵三個維度均處于市場和企業之間,并且三者受權威的控制程度、所有權多寡、激勵強度依次遞增。

總之,傳統的集中式創新是在一個科層組織中,由一個領導機構決定創新的方向、組織創新資源、實施創新活動和進行結果評價,而分散式創新的控制和激勵強度都較低,由于不依賴于雇傭合同,因而不能通過正式的權威來統治,更主要的是因缺少雇傭合同所導致的控制機制弱化——工作不能由領導強加或命令,個體不能被強制去做特定的任務[4]。分散的個體在沒有中央權威的命令下自發地開發或改進某種產品(服務),或為某種產品(服務)的開發或改進做出貢獻,目標的確定、資源的組織、創新的實施和結果的評價等四個方面不是完全在科層組織內部進行的,特別是創新資源不完全來源于科層組織內部,也并不是通過市場交易獲得的。分散式創新的極致是目標的確定、資源的組織、創新的實施和結果的評價等四個方面全都不是在科層內部進行的,而是由非組織化的分散個體(個人或企業)間的協作來實現的。

(二)與混合型組織的比較

分散式創新既不是科層關系也不是市場關系,同樣也不是傳統交易分析框架下的混合型組織,本文從七個方面將分散式創新與混合型組織加以比較:其一,從參與主體看,混合型組織的參與者仍然是企業,分散式創新的參與者則以分散的個體為主。盡管在平臺和眾包模式下,也會有企業的參與,但它是作為創新載體的提供者或任務的發包方存在的,仍然需要大量、分散的非組織化個體參與或完成創新。參與主體的差異決定了二者間在權威、所有權和激勵方面的不同。其二,從參與者的選擇看,由于混合型組織參與者的相互依賴關系非常重要,因而參與者在交易發生之前就已經被選擇,并在交易發生的過程中持續地被篩選;而在分散式創新模式下,從創新項目的角度看,是被動地等待創新者的加入,同時沒有人能夠阻止其他人的加入,在許多情況下,也沒有人能夠占有創新的成果[4]。其三,從參與者之間的聯系看,混合型組織參與者之間保持著較為緊密的聯系,存在較強的信任關系;而分散式創新的參與者之間多為互不相識,保持“匿名”狀態。其四,從參與頻率看,混合型組織的企業相互之間存在較為頻繁的交易,而分散式創新模式中,不同參與者的參與頻率根據其對任務的偏好程度和其能力的差異存在很大的不同,而且同一參與者的參與度在不同項目、不同時間也存在很大差異。在開源社區中,一些成員會發揮相對重要甚至核心的作用,但由于他們也僅擁有在較為有限領域中的技能和經驗,因而其他成員的參與仍然不可或缺。其五,從參與者的穩定性看,混合型組織的參與者在一定時期內基本保持穩定,從而能夠降低交易的不確定性,這也是其成為既不同于市場又不同于企業的混合型組織的重要原因;而分散式創新的參與者是不確定的,且由于通常保持“匿名”狀態,相互之間通常不存在穩定的聯系。其六,從參與者的數量看,混合型組織的參與者數量是有限的;而分散式創新的參與者數量是不確定的,通常要求參與者的數量越多、差異性越大越好。其七,從協調機制看,混合型組織的企業一般需要簽署協議,然而契約通常是不完全的,但由于他們之間發生頻繁的交易,因而可以通過重復博弈機制降低不確定性,彌補契約的不足;相反,在分散式創新模式下,獨立的參與個體以自組織的形式參與創新和生產活動,他們不是從管理者那里接受任務,而是自主選擇自己要參與的項目、投入時間和精力的多少以及與其他參與者的互動程度。

(三)分散式創新的治理機制

市場的運轉是依靠市場機制這只“看不見的手”調動追逐利潤最大化的企業參與生產活動,企業的運轉是依靠內部權威和管理協調這只“看得見的手”組織生產;混合型組織則是把市場與企業的特征結合起來。那么,為什么像Linux、維基百科這樣由僅靠互聯網連接起來、分散在世界各地且組織方式貌似雜亂無章、四分五裂的分散式創新活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且被越來越廣泛地被接受,而中心化的科層組織卻像侏羅紀的恐龍一樣越來越無法適應環境的變化?

如果把一個任務拆分成若干模塊并交給不同的個體/單位來完成,之后再把這些分別完成的任務整合到一起,將會面臨著很高的交易成本。從企業角度來說是發現、協調創新單元的成本;從創新者角度來說是發現、參與創新項目的成本。這些交易成本往往會高于在一個公司內部完成這項任務的成本。隨著信息技術特別是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搜尋交易對象、商品價格等信息的成本以及談判、履約成本都會不斷降低,企業自身也可以聚焦于更為擅長的活動。因此,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得將創新任務交給企業外部的參與者來完成成為一個具備可行性、可盈利性且具有競爭力的選擇。但是僅僅從交易成本的角度不能很好地回答為什么企業會將創新活動交付給去中心化的個體,或去中心化的個體如何完成復雜的創新任務。

隨著經濟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者已經具備追求個性化需求的經濟條件,然而大多數企業仍然采用大規模生產的方式生產標準化的產品,這就形成企業大規模生產與用戶個性化需求之間的矛盾。大規模生產方式既有企業的慣性思維作祟,又受到技術發展水平、生產成本等方面的限制,但更重要的是,傳統的科層組織雖然能夠降低市場交易的成本,但是卻面臨這樣一種局面——科層治理方式排除了組織之外的創新資源,而企業自身的資源和能力終究是有限的。即使混合型組織中,企業能夠利用外部網絡化組織成員進行創新和生產活動,但網絡組織成員的數量仍然是有限的,更大規模、多樣化的創新資源以及由此帶來的異質性和多樣性仍舊被排除在組織之外。傳統的中心科層結構永遠面對一個不可解決的矛盾:科層的能力是有限的,創新方向、項目是有限的,而市場的需求是多元的和無限的,以有限的資源根本無法滿足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

在有限資源的約束下,創新者總要對他的投入方向即創新項目做出選擇。在新古典經濟模型中,假設創新者知道所有創新的機會及其市場潛在收益,因而他們通過成本—收益分析就可以在不同項目間做出選擇。給定這一假設,不同創新者做出的選擇不會有多大差異,或者說讓不同創新者做出選擇不會產生多大的價值,水到渠成的結論就是許多不同參與者同時進行創新就構成了努力的浪費,因而對創新的中心化控制就是有效的,可以通過協調避免重復的投入。但是在現實世界中,創新具有技術的不確定性、市場的不確定性和組織的不確定性,沒有人能夠確定新技術的最好用途是什么,什么是消費者真正需要的,某一具體問題的最優技術路線是什么,以及項目未來的產出是多少。在這種高度不確定性的情況下,中心化的科層組織由于資源有限、內部個體的同質性高,在做出少數幾項研發投入的決策時,就可能會面臨選擇的錯誤——盡管這些錯誤在事前是無法預測的。如果考慮到一個有很多異質性創新者參與的集合,這些參與者具有不同的資源和能力、不同的組織慣例,因而他們看待技術、市場存在不同的視角,某一個具體項目不被一家企業看作創新或市場的機會,但是可能被另一家企業所推崇。因此,當有大量異質性創新者選擇創新項目時,他們選擇到未來被證明正確的技術路線以及將之成功實現的概率要比一家中心化的企業大得多。隨著技術或市場需求不確定性的增加,去中心化的創新將比中心化的創新更具有價值。

Lakhani和Panetta[10]提出的關于分散式創新的以布朗運動為基礎的管理(Brownian Motion-Based Management)的觀點有助于我們理解分散式創新的運作機制。布朗運動是一個物理學概念,它是指懸浮于流體(氣體或液體)中的微粒所做的不規則隨機運動,這里是指從具體創新項目的角度看,任務的參與者是隨機加入進來的。做布朗運動的微粒發生碰撞的概率取決于其運動的速度和給定空間中顆粒的密度。與此類似,在個體以布朗運動模式參與的前提下,要保證分散式創新項目的順利實施或分散式創新體系的持續發展,必須要有足夠的參與個體,從而使得關注和參與某個具體項目活躍人數達到足夠的密度。分散式創新項目成功的基礎是足夠多的參與者,參與者的數量保證了能夠為復雜項目的開發提供充足的人力資本,也能夠增加參與者資源和能力的異質性。對諸如螞蟻、蜜蜂等社會性昆蟲的觀察可以發現,盡管單一的昆蟲個體的“智商”很低,但是在群體協作下卻可以完成單一個體無法完成的復雜工作。群體能夠應對并解決個體成員無法單獨處理的問題的特性被稱為群體智慧。已經有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群體智慧通常會勝過群體中最聰明的專家,即使一個群體中的大多數人都不是特別見多識廣或富有理性。分散式創新是應對市場需求、技術方向的不確定性而出現的。無論是在哪一種具體的分散式創新模式下,哪些個體會參與創新活動、哪個創新項目最終被證明成功是不確定的,只有參與創新的個體數量足夠多,才有可能找到發現能夠解決特定問題的辦法、找到有望成功的技術路線或完成一項工程量浩大的合作項目。

由于個體幾乎是以布朗運動的隨機方式加入到特定項目的分散式創新活動,因此,無論是將創新項目眾包的企業、搭建參與平臺的平臺型公司,還是對等生產的互動社區,都需要盡可能地追求成員數量的擴大,使創新者特征以及知識、能力多元化并與技術、市場的不確定性匹配起來,提高創新成功的概率。創新項目的不確定性越高,就需要越多數量的參與者。通過數量眾多的個體的參與——特別是當這些個體在資源和能力方面具有明顯差異的時候,分散式創新能夠更快地找到與某項創新活動相匹配的人員,具有更大的概率實現一項創新,或通過數量眾多的個人的參與來完善某項技術或產品。因此,盡管分散式創新的個體是否參與及參與的程度不需要來自一個中心命令的控制,但是從整個創新活動的運轉來看又不是完全的無為而治,要保證分散式創新的持續開展,就需要擴大影響,獲得廣泛的關注,進而吸引到足夠數量和差異性的參與者加入到創新項目中來,這需要一套適當且簡單的局部規則及一個開展的場所(平臺)。平臺的提供者和規則的設立者可以是主動利用分散式創新的利益相關企業、第三方企業,也可以是參與分散式創新的個體。利益相關企業以眾包的發包企業為代表,直接設立創新目標并提供獎金吸引創新者參與,創新參與者需要按照發包企業的要求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規定的目標。第三方企業多為分散創新平臺的提供者,同時提供一套規則要求參與者遵守,在一些情況下并不直接參與創新或生產過程,例如眾包平臺,但在一些情況下,例如Airbnb、Uber等共享經濟平臺企業也會直接參與創新或生產過程。更為典型的情況是沒有企業直接參與的分散式創新,分散的個體自發形成一套創新平臺或創新社區運轉的規則,但個體的角色不盡相同,既有參與頻率高的核心活躍分子——往往在初期參與了規則的制定,更多的是低參與頻率的沉默大多數。

四、結論和政策建議

中心化的創新模式在面對通用化的需求、確定的技術和市場信息的時候具有優勢。相比之下,分散式創新在準確地掌握市場需求信息、應對技術和市場的不確定性方面均具有優勢。不確定性越高、技術創新越活躍、市場需求越多元多變,企業就越需要利用社會化的創新資源來增加靈活性、降低創新的風險。當然,分散式創新畢竟只是創新和生產活動的組織模式之一,相對于混合型組織等傳統生產組織方式,它既有動員社會認知盈余、解決技術和市場不確定性的優勢,但也存在明顯的劣勢。其一,由于主要依賴于大量分散個體間的非強制性規則和個體的喜好,缺少一個發布命令的決策、控制中心,分散式創新在創新項目的執行效率上要弱于科層化的企業。其二,盡管分散式創新能夠解決技術和市場的不確定性,但這是以數量眾多且異質化的個體存在為前提的。分散式創新項目在發起之初通常會面臨吸引足夠多參與者的困難,但許多創新項目可能會由于后期參與者數量的缺乏而流產和失敗。其三,由于每一個分散的創新者都能依托自己的能力、根據自己的判斷(甚至喜好)對創新項目進行修改,很可能造成多個不同版本的創新成果同時并存的現象,不僅分散了創新資源,而且造成了不同產品不兼容等一系列問題。

對于很多后發國家來說,由于有發達國家成熟的技術路線、市場和商業模式可供模仿,創新的不確定性低,因而中心化的科層組織能夠發揮出后發優勢。經過新中國成立六十多年特別是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的發展,我國在一些領域已經從技術的趕超者轉變為同行者,在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也基本與發達國家處于同一條起跑線,因此,我國產業發展面臨的不確定要比以前大得多。而且以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機器人、人工智能、虛擬現實和3D打印等技術為特征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在全球范圍內興起,將會推動實體經濟向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方向發展,個體參與分散式創新的條件也將越來越成熟。充分利用社會分散的創新資源或認知盈余的分散式創新是真正的萬眾創新,對于推動我國經濟增長方式向創新驅動轉變能夠發揮重要作用。

第一,鼓勵分散式創新的發展。我國正處于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從資源要素依賴型向創新驅動型轉變的關鍵階段,需要調動全社會的創新資源。萬眾創新并不一定要以大眾創業的形式參與,完全可以采取分散式創新的模式,以自組織的形式參與產品的創新,或以眾包承接者的形式參與到企業的創新活動中去。因此,應當高度重視分散式創新對建設創新型國家和經濟轉型的作用,將分散式創新提高到國家戰略高度,鼓勵個人、企業參與到分散式創新活動中來。

第二,完善分散式創新的生態環境。與企業的創新、生產活動一樣,分散式創新也需要良好環境的支撐。分散式創新的生態環境包括三個部分:一是信息基礎設施,應當推動新下一代互聯網(包括固定寬帶網絡、新一代移動互聯網等)的覆蓋范圍和網絡的穩定性、安全性,降低互聯網資費;二是人才基礎,應加強對互聯網、3D打印等技術的培訓,推動3D打印教育進學校,建立3D打印公共平臺;三是聚集人流的信息化平臺,應推動眾包網絡平臺、互聯網對等生產社區的發展。

第三,推進分散式創新的制度建設。分散式創新具有與傳統創新模式迥然不同的特征,許多規范企業行為的法律、法規與分散式創新不相適應,因而要加快推進分散式創新的制度建設,規范、保護分散式創新的發展。特別是要加快知識產權的立法工作,在確保分散式創新的成果不被非法占有、使用的同時又能促進其快速的傳播與合理的應用。

[1] 亨利·切薩布魯夫. 開放式創新:進行技術創新并從中盈利的新規則[M]. 金馬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2] 埃里克·馮·希普爾. 民主化創新——用戶創新如何提升公司的創新效率[M]. 陳勁,朱朝暉譯,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7.

[3] Raymond,E.S. 大教堂與集市[M]. 衛劍釩譯,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4.

[4] Demil, B.,Lecocq, X. Neither Market nor Hierarchy nor Network: The Emergence of Bazaar Governance[J]. Organization Studies, 2006, 27(10):1447-1466.

[5] 唐·泰普斯科特,安東尼·D.威廉姆斯. 維基經濟學:大規模協作如何改變一切[M]. 何帆,林季紅譯,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7.

[6] Howe, J. The Rise of Crowdsourcing[J]. Wired Magazine, 2006, 14(6): 1-4.

[7] 杰夫·豪. 眾包:大眾力量緣何推動商業未來[M]. 牛文靜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

[8] Coombs, R.,Harvey, M.,Tether,B.S.Analysing Distributed Processes of Provision and Innovation[J]. 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 2004, 12(6): 1125-1155.

[9] Consoli, D.,Patrucco,P. P.Distributed Innovation and the Governance of Knowledge: An Empirical Study on Technological Platforms[R]. SENTE Working Paper 11,2007.

[10] Lakhani, K.,Panetta, R.J.A. The Principles of Distributed Innovation[J]. Innovations:Technology,Govenance,Globalization,2007,2(3):97-112.

[11] Benkler, Y.The Wealth of Networks: How Social Production Transforms Markets and Freedom[M].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6.

[12] 霍華德·萊茵戈德. 網絡素養:數字公民、集體智慧和聯網的力量[M]. 張子凌,老卡譯,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3.

[13] 劉國新,高小芹,王圓圓. 分布式創新:涵義、背景與特征[J]. 管理學家(學術版),2010,(11):58-65.

[14] Gillmor, D.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in the Age of Wikipedia[EB/OL]. https://www.theguardian.com/commentisfree/cifamerica/2012/mar/14/encyclopedia-britannica-wikipedia, 2012-03-14.

[15] 史蒂文·韋伯. 開源的成功之路[M]. 李維章,何嵐湘,趙莉譯,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7.

[16] Ghosh, R.A.Cooking Pot Markets: An Economic Model for the Trade in Free Goods and Services on the Internet[EB/OL]. http://firstmonday.org/ojs/index.php/fm/article/view/1473/1388, 2005-10-03.

[17] Williamson, O.E. Comparative Economic Organization: The Analysis of Discrete Structural Alternatives [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91, 36(2):269-296.

[18] Makadok, R.,Coff, R.Both Market and Hierarchy: An Incentive-System Theory of Hybrid Governance Forms[J].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9, 34(2): 297-319.

[19] 凱文·凱利.失控:全人類的最終命運和結局[M]. 東西文庫譯,北京:新星出版社,2012.

(責任編輯:徐雅雯)

2016-08-21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互聯網+’背景下的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研究”(16AJY011)

李曉華(1975-),男,江蘇豐縣人,研究員,博士,主要從事工業發展和產業布局研究。E-mail:li-xiaohua@cass.org.cn

F49

A

1000-176X(2016)11-0003-08

猜你喜歡
產品企業
企業
當代水產(2022年8期)2022-09-20 06:44:30
好產品,可持續
現代裝飾(2022年4期)2022-08-31 01:39:32
從靈感出發,邂逅好產品
現代裝飾(2022年3期)2022-07-05 05:55:06
企業
當代水產(2022年6期)2022-06-29 01:11:44
企業
當代水產(2022年5期)2022-06-05 07:55:06
企業
當代水產(2022年3期)2022-04-26 14:27:04
企業
當代水產(2022年2期)2022-04-26 14:25:10
敢為人先的企業——超惠投不動產
云南畫報(2020年9期)2020-10-27 02:03:26
2015產品LOOKBOOK直擊
Coco薇(2015年1期)2015-08-13 02:23:50
新產品
玩具(2009年10期)2009-11-04 02:33:14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第二区|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嚕嚕亚洲av| 丁香五月婷婷激情基地| 一本大道在线一本久道| 久草视频精品| 国产高潮流白浆视频| 人妻少妇乱子伦精品无码专区毛片| 亚洲va欧美ⅴa国产va影院| 久久先锋资源| www精品久久| 亚洲 欧美 日韩综合一区| 香蕉色综合| 中文字幕无码制服中字| 精品久久久无码专区中文字幕| 色AV色 综合网站| 女人18毛片一级毛片在线 | 国产美女人喷水在线观看| 免费观看精品视频999| 免费看av在线网站网址| 日本高清在线看免费观看| 久久久久久午夜精品| 亚洲av无码人妻| 日韩AV手机在线观看蜜芽| 国产香蕉一区二区在线网站| 国产精品13页| 91精品网站| 中文无码精品A∨在线观看不卡 | 国产成年女人特黄特色毛片免| 40岁成熟女人牲交片免费| 久久一级电影| 亚洲一级毛片在线观播放| 激情成人综合网| 亚洲午夜福利在线| 午夜视频免费一区二区在线看| 国产va免费精品|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水蜜桃| 亚洲午夜福利精品无码不卡 | 欧美日韩导航| 日本午夜视频在线观看| 天天色天天综合网| 在线日韩一区二区| 97成人在线视频| 亚洲综合香蕉| 欧美日韩免费观看| 素人激情视频福利| 国产精品无码影视久久久久久久| 在线国产毛片手机小视频| 伊人AV天堂| 日韩免费毛片视频| 一级毛片免费高清视频| 四虎免费视频网站| 四虎永久在线视频| 亚洲无码A视频在线| 色婷婷电影网| 一级爆乳无码av| 亚洲日韩精品伊甸| 久久综合亚洲鲁鲁九月天| 国产一线在线| 91一级片| 免费国产黄线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91精品| 欧美亚洲香蕉| 亚洲国产成人无码AV在线影院L| 国产综合精品一区二区| 久久99国产乱子伦精品免| 亚亚洲乱码一二三四区| 97se综合| 亚洲第一黄色网址| 欧美69视频在线| 白浆免费视频国产精品视频| 永久免费无码日韩视频| 国产美女在线观看| 自偷自拍三级全三级视频 | 国产欧美在线| 久久综合丝袜日本网| 91在线视频福利| 国产免费a级片| 日韩无码黄色| 超碰色了色| 国产精品不卡片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欧美另类| 播五月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