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莎
(北京理工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 100081)
《資本論》視角下信用異化初探
王麗莎
(北京理工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 100081)
馬克思對資本主義條件下信用的起源和發展、性質、作用等做了科學的分析。資本主義條件下信用出現了異化,表現為授信對象的階級化、欺詐和賭博成為常態、信用異化的國際化。在中國,信用異化的一個集中表現就是企業家跑路。我國需要建立中國特色的信用體系,包括授信對象的大眾化、信用甄別標準的多元化、中國信用體系的國際化。
信用異化;企業家跑路;中國特色;國際金融體系
1、信用的起源和發展
隨著商品交換的不斷發展,貨幣也隨之出現了。“隨著勞動產品轉化為商品,商品就在同一程度上轉化為貨幣。”由于貨幣充當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職能所產生的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之間債權人和債務人關系,導致了信用的形成。貨幣的流通手段,使得商品交換過程“在兩個互相對立、互相補充的形態變化中完成的:從商品轉化為貨幣,又從貨幣轉化位商品”。貨幣的支付手段職能,則包含一個直接的矛盾:“在各種支付互相抵消時,貨幣就只是在觀念上執行計算貨幣或價值尺度的職能。而在必須進行實際支付時,貨幣又不是充當流通手段,不是充當物質變換的僅僅轉瞬即逝的中介形式,而是充當社會勞動的單個化身,充當交換價值的獨立存在,充當絕對商品”。貨幣的流通手段職能,使得商品的買賣在時空上發生了分離,為信用的產生和發展創造了條件。貨幣的支付手段職能,使得“商品可以以賒銷的形式賣出,貨幣作為商品的價值實現,出現在未來”。
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發展,信用的作用程度、作用范圍在不斷擴大,信用的形式也逐漸多樣化,包括匯票、支票、銀行券等形式。隨著資本主義積累的不斷發展,伴隨著一般利潤率的下降,出現了資本的過剩。馬克思認為這種資本的過剩是相對過剩人口的補充現象,二者處在對立的兩極上:“一方面是失業的資本,另一方面是失業的工人人口”。伴隨著信用制度的發展,資本主義的再生產過程不斷加快,產業資本的運用也更加充分,同時也使資本主義生產的矛盾不斷激化。
2、信用的性質
信用反映的是資本家之間的關系。在貨幣市場上,不同生產部門的全體作為借款人同貨幣貸出者相對立。“……貨幣市場上的貨幣資本也實際具有這樣一個形態,在這個形態上,它是作為共同的要素,而不問它的特殊使用方式如何,根據每個特殊部門的生產需要,被分配在不同部門之間,被分配在資本家階級之間。”貨幣貸出者通過暫時讓渡貨幣的使用權來獲得一定的利息,但貨幣貸出者不參與剩余價值的生產與實現,只是憑借對貨幣的占有權來分割一部分剩余價值。
3、信用的作用
日益發展的信用制度在以下幾個方面起到了了重要的促進作用。一是促進了生息資本的集中。“信用制度和銀行制度把社會上一切可用的、甚至可能的、尚未積極發揮作用的資本交給產業資本家和商業資本家支配,以致這個資本的貸放者和使用者,都不是這個資本的所有者或生產者。”生息資本的集中有助于提高生息資本對產業資本和商業資本的控制能力。二是對利潤率的平均化起中介作用。信用制度為資本實現跨部門的自由流動創造了條件,推動了利潤率平均化的實現。“資本的這種社會性質,只是在信用制度和銀行制度有了充分發展時才表現出來并完全實現。”三是促進了流通費用的節約。一方面,“在現實的、對消費起中介作用的商品流轉額保持不變時,較小量的貨幣或貨幣符號,可以完成同樣的服務”,從而減少了貨幣的使用量;另一方面,信用制度也促進了流通的加速,“進而資本形態變化的各個階段加快了,整個再生產過程因而也加快了”。四是把再生產過程的伸縮性強化到極限。“信用的最大限度,等于產業資本的最充分的運用,也就是等于產業資本的再生產能力不顧消費界限而達到極度緊張。”因此,馬克思強調,“信用制度加速了生產力的物質上的發展和世界市場的形成;使這二者作為新生產形式的物質基礎發展到一定的高度,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歷史使命。”
馬克思認為信用制度具有二重性質,“一方面,把資本主義生產的動力——用剝削他人勞動的辦法來發財致富——發展成為最純粹最巨大的賭博欺詐制度,并且使剝削社會財富的少數人的人數越來越減少;另一方面,造成轉到一種新生產方式的過渡形式”。一方面,信用使得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不斷擴大,資本的周轉速度和流通速度不斷加快,資本的價值增殖不斷增加。“只要再生產過程不斷進行,從而資本回流確有保證,這種信用就會持續下去喝擴大起來,并且它的擴大是以再生產過程本身的擴大為基礎的。”另一方面,在信用推動下的社會再生產的過快發展,已經超過了消費的界限,導致“加速擴張的生產規模最終在狹窄的市場中無法獲得實現,有些商品開始出現過剩,消費的限制無情地出現了”。由于信用制度的存在,生產對消費的反應比較滯后,導致商品生產過剩的問題越來越嚴重。當開始出現企業經營困難時,惶恐情緒會迅速傳遞,逐步導致危機的爆發。“銀行和信用同時又成了使資本主義生產超過它本身界限的最有力的手段,也是引發危機和欺詐行為的一種最有效的工具”。再生產過程順利進行時,資金的回流有保障,信用可以不斷的持續和擴大。一旦出現資金回流延遲,市場商品過剩,信用就會收縮,進而使正常的再生產過程受到破壞,出現信用危機和貨幣危機,并最終引發經濟危機。
在出現危機時,“一切現實的財富就會要求現實地、突然地轉化為貨幣,轉化為金和銀”。對貨幣的渴求,使得貨幣的價格也水漲船高。“利息率在危機期間達到最高水平,因為這時人們不得不以任何代價借錢來應付支付的需要。”貨幣作為支付手段所包含的矛盾,以赤裸裸的貨幣信用危機的形式展現出來了。
1、授信對象的階級化
在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下,信用一般為金融業部門所壟斷。對于中小儲戶來說,由于缺乏更多的投資渠道,一般會將資金存入銀行或購買固定收益的理財產品。又因為信用是為了獲得高額的利息收益,因此,授信對象的選擇是很謹慎的。一般情況下,授信對象主要是掌握生產資料的資本家。通過低利率吸收民眾的存款,再以較高利率貸款給資本家,受益的只是銀行資本和產業資本。
2、欺詐和賭博成為常態
在資本主義的信用制度下,欺詐和賭博逐漸成為常態。資本家為了獲得信用,會通過一些外在的行為來顯露自己。經常會出現這樣一種情況,某企業家開寶馬,住別墅,屁股后邊天天跟著一堆要債的人。這在資本主義條件下成為了常態。當資本家出現回流延遲、資金鏈緊張等問題時,如果他將這些問題公之于眾,必定會造成債權人的緊張,從而進一步加劇問題的激化。資本家會天然的選擇欺詐:在企業出現問題時,會選擇瞞報,甚至營造一切正常的氛圍。由于一些資本家根本不具備所顯露的那種經營能力,為按期償還債務,這些資本家傾向于從事投機活動,而非實體領域。這進一步放大了投資的風險,有可能使債權人的損失進一步擴大。
3、信用異化的全球化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資本主義在全球的擴展,信用的異化也走出國界。“信用和虛擬資本作為突破生產限制的手段,推動了各國國際貿易的迅速膨脹和世界范圍內生產的過剩。”當前全球化的信用異化主要表現是西方國家對信用的壟斷。美歐壟斷了國際金融體系、國際主要流通貨幣、信用評級機構。在當今的國際金融體系下,歐美國家國債信用評級很高,從而其利息率很低;發展中國家債務的利息率很高,從而債務纏身。只要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繼續存在,這種全球的信用異化就會繼續存在。中國顯然受全球信用異化的影響很大,中國的外匯儲備主要用于購買美國國債和公司債券,只能獲得較低的利息收益。
信用異化在中國的一個現實表現就是企業家跑路。從2011年開始,“跑路”一詞開始成為輿論的熱點詞匯。2011年4月開始,溫州的一些企業由于資金鏈斷裂而發生企業家跑路的現象,到2011年9月,國內眼鏡行業龍頭企業信泰集團董事長胡福林出走,將危機中的溫州推向了風口浪尖。此后,鄂爾多斯、神木、廣東、深圳、青島等地也發生了企業家跑路的事件。2014年6月16日,中都集團董事長楊定國跑路,留下20億巨額債務。企業家跑路不僅出現在傳統行業,還出現在新興的互聯網領域,P2P行業即是典型的例子。據統計,2015年P2P行業問題平臺數量為894家,而行業正常運營平臺數為1962家,P2P行業淘汰率為39%。2015年12月16日,e租寶因涉嫌犯罪被立案偵查,涉案金額高達500億元。
當前輿論和學術界對企業家跑路的主流看法是同情這些企業家,認為他們是因為高利貸被逼無奈而跑路,進而將矛頭指向我國的金融體系。這種“跑路有理論”觀點雖有一些可取之處,比如對民間融資問題的反思、對企業家群體的人性關懷,但不足以漂白企業家跑路所帶來的惡劣影響。一是擾亂正常的經濟和金融秩序。跑路作為一種逃避債務的非法手段,嚴重侵犯了債權人的利益,造成了債權人巨大的經濟損失,沖擊了正常的市場經濟秩序。二是給相關利益者帶來巨大的損失。企業家一跑了之,企業的管理層、股東、工人、合作企業等都飽受影響,且這些損失無從得以全部補償。三是帶給民眾巨大的心理沖擊。每每出現一些企業家跑路的新聞,民眾都會自然而然的產生很大的怨氣——老百姓欠債需要償還,企業家為什么可以“堂而皇之”的逃跑,并在異國繼續過上奢華的生活。
企業家跑路是信用異化的一種現實表現。這些跑路企業家在跑路前普遍都是銀行的座上賓,動輒有數十家銀行提供貸款。當企業出現經營危機時,企業家通過欺騙的形式,維持經營正常的假象,并擇機逃跑。
信用異化的存在,會導致一系列問題。
1、使社會收入差距進一步拉大
在資本主義信用體系下,高收入群體由于自身的信用條件較好,可以獲得廉價的信貸支持,從而獲得更高的收益,得到更好的發展;中低收入群體的信用條件較差,授信條件苛刻,因此很難獲得更多的財產性收入,自身的發展也受到限制。
2、使金融行業的發展進一步惡化
現有的信用甄別標準主要側重于客戶的資產規模等外在標準,不能實現對客戶的多維度考察。為達到這種該信用甄別標準,客戶可進行欺詐和偽裝。金融行業既不能在事前對這些劣質客戶進行有效識別,又會在事后通過全量收縮信用的形式來傷害優質客戶。這對于金融行業的發展是一種巨大的損害。
3、使發展中國家進一步邊緣化
由于信用異化的全球化,西方國家完全控制了全球的信用體系,大量的資本流向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一方面自身的經濟發展狀態較差、金融體系不健全、企業規模小且風險高,另一方面又在現有的全球信用體系中缺乏話語權,很難獲得低廉的信用貸款。發達國家則正好相反,經濟發達、金融體系健全、企業規模大且投資風險較低,同時又掌握話語權,可以充分利用全球資本來推動本國經濟社會的發展。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發展差距進一步擴大。
我國需要建立中國特色的信用體系,這種信用體系要服務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進而超越資本主義的信用體系,須包括以下幾個內容。
1、授信對象的大眾化
中國特色的信用體系是社會主義性質的,授信對象包括大學生、下崗工人、創業者、小微企業經營者、農業從業人員等。民眾既有存款的權利,也應當有貸款的權利。
2、更改甄別信用的標準
資本主義條件下,甄別信用的標準主要是私人財富的多少,企業的規模、企業家擁有的房屋和汽車的數量、個人消費的奢侈程度等。這種標準極容易出現投機、欺詐等行為。中國特色的信用體系需要超越這一標準,從經營能力、償還能力、信用度、名聲、社會責任感等維度出發,通過對客戶的多維度特征的統計分析,來甄別客戶的信用。
3、積極推動中國信用體系的國際化
中國的信用體系向來是離不開國際的,免除對非洲國家的貸款、加大對發展中國家基礎設施的貸款等行為,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在此基礎上,中國信用體系的國際化可以繼續在推動人民幣國際化、國債發行的國際化、信用評級的國際化等層面努力,發出中國聲音、傳遞中國力量。
[1] 《資本論》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2008.
[2]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比較研究》第三卷[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
[3] 《資本論》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2008.
[4] 葉祥松、晏宗新:當代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互動——基于國際產業轉移的視角[J].中國社會科學,2012(9).
(責任編輯:徐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