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岍
興平市農村教育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和對策措施
◎楊岍
2015年,我們興平市實施“雙高雙普”(即“高水平、高質量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普及學前教育、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的簡稱,是《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確定的教育發展方針)活動以來,學校的整體面貌和幾年前相比已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大部分學校已由原來的磚木結構的房子改建為寬敞明亮的教學樓,為學生提供了更為優良的學習環境。教學的硬件設施上,一改過去拼湊起來的桌椅板凳,取而代之的是配套的全新桌椅,圖書、文體器材、各種教學儀器、電腦等也已基本到位。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問題,筆者經過較長時間的思考,在本文中從分析目前存在的問題入手,提出了五個方面的對策和建議。
由于教育經費有限,農村與市區學校相比差距仍然很大,很多需求無法得到滿足,比如學校多個功能部室內部設施有待改善,沒有專門的教學儀器和圖書書架書柜。圖書室的書籍數量少且陳舊。體育器材換舊更新缺乏保障,部分設備因為配套設施不完備難以發揮應有的功用。
首先,教師年齡結構不合理。中青年教師占比太小,年紀偏大的教師較多(年輕教師大多都通過各種渠道借調到城里學校或者行政、事業單位臨時上班)。現有教師雖然教學經驗豐富,但教育方式落后,教學質量存在較大問題。其次,教師教育觀念滯后。由于鄉村信息相對閉塞,與外界的交流不多,造成農村學校教師觀念滯后,影響教學能力下降。現在傳統的教學方法依然占主導地位,學生的“學法”也未脫離“聽、寫、讀、背、考”的五步法模式。這種傳統的教學方式,不但不能適應當代教學的需要,而且還加重了師生負擔,消耗了師生太多的時間和精力,取得的教學效果也只能是事倍功半的。事實上,多數農村家長對子女教育重視不夠,家庭教育嚴重缺失。本應由家庭、學校共同承擔的教育責任全部推給學校和教師,這無疑極大地加重了教師和學校的負擔,客觀上影響了教學質量的提高。
當前教育一直籠罩在應試教育的陰影里,受大環境制約和影響,教師把學生成績作為自己的唯一目標,學校也用學生的成績作為衡量教師教學水平的最終依據。音樂、體育、美術、英語、信息等課程雖然開設,但實則難以得到保證,學生的身心難以得到全面的發展,知識面狹窄,觀念滯后。由此觀之,當前農村的學校教育著實不容樂觀,農村學校教育占我市義務教育的半壁河山,必須高度重視其所存在的種種問題。
我市教育大發展靠的是扎實的基礎教育,而基礎教育中農村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實現教育公平、均衡、科學是解決問題的必然途徑。為此,必須及時采取得當的措施,徹底改變農村學校辦學水平低、教學條件差的現狀,加強基礎教育的薄弱環節,讓農村教育得到良性發展。主要措施筆者認為有以下五個方面:
改善農村學校辦學條件。改善農村學校的教育條件、物質條件,必須以政府投入為主,多渠道籌措教育經費,并且政策盡可能向農村地區傾斜。沒有相應的教學條件,教學儀器、圖書資料乃至校舍,提高質量只能是一句空話。現階段上級財政撥付的免費教育資金只能夠維持學校的一般性開支,不足以購置必需的教學儀器設備和圖書資料,只有切實提高農村學校的辦學條件、管理水平,教育教學質量才能得到相應提高。
加強農村學校師資隊伍建設。提高鄉村教師待遇,才能保證師資隊伍的穩定和擴充,所以,應想方設法改善農村教師的工作條件和生活待遇。因為“教師只有在具有所需的知識和技能、個人素質、職業前景和工作動力的情況下,才能滿足人們對他們的期望”。在提高農村學校教師的整體素質方面,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應注重教師培訓的經常性,創造條件和機會使農村學校教師能夠參加繼續教育。通過學習和培訓,掌握現代化教學手段,在知識的廣度和深度上不斷完善,從而提高教師機的整體素質。
另一方面,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技能和教育責任感,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和素質教育的要求,不斷改進教學方法。
更新教育觀念,開展形式多樣的素質教育活動。素質教育是一種突出生存能力和生活能力的教育,要求課堂教學更多的聯系生活實際和生產實踐,并自發的抵觸以考試為中心和片面追求升學率的教學方式。首先,要把德育教育放在素質教育的首位,把德育融入學校課堂教學、學生生活的全過程。其次,保證音樂、美術、體育、英語、信息等課程的同時,重視課外活動的開展,拓寬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 同時,也要注意提高農村教育管理者的管理水平。
促進教育均衡發展。城鄉教育發展不均衡、優質教育資源短缺,是當前影響教育公平的一個重要問題。要大力實施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工程、中小學布局調整、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教育信息化建等工程,逐步縮小城鄉辦學之間的差距。要通過城鄉、區域、校際對口交流,切實加強城鄉學校結對幫扶、教師輪崗、支教等措施,逐步縮小城鄉師資水平之間的差距。要立足進城務工農民隨遷子女、農村留守兒童、殘疾兒童等三類特殊群體學生就學權益,進一步健全貧困學生的資助體系,確保每一個學生不因貧困而失學。
加大校園安全管理。農村學校的學生大多屬于留守兒童,父母長期不能陪伴,除了保證孩子的正常上學和日常基本生活外,與孩子交流的時間很少,加之農村村民普遍文化程度低,又不善于學習,也沒有時間學習,所以普遍綜合素質也偏低,這樣以來,孩子的心理健康、安全知識教育和學習,就形成了“學校欠缺,家庭缺失”的現象。所以,農村學校的校園安全管理就顯得尤為重要。目前,應該以創建“平安校園”為主線,加大農村學校安全教育和管理力度,認真開展以提高自護、自救、防災、逃生能力為主題的安全活動,增強教師和學生的防范意識和能力。還要根據新時期青少年的特點,高度重視心理健康和教育工作。要完善安全工作責任制,全面推行安全工作“一崗雙責”和“責任追究”制度,完善學校內部安全管理工作的規章制度,建立覆蓋所有工作環節的責任體系,確保校園和師生安全“零事故”。要大力整治接送學生車輛安全、校園周邊環境、學校食品衛生安全管理等安全問題,著力打造青少年健康成長的良好社會氛圍。
(作者單位:中共興平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