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潔君,伍啟剛,李 妮
篩竇骨質病理形態學改變對鼻內鏡手術治療CRS效果的影響
簡潔君,伍啟剛,李 妮
目的探討篩竇骨質病理學形態改變對鼻內鏡手術治療慢性鼻-鼻竇炎(CRS)的影響。方法選取醫院收治的CRS患者87例,均采用鼻內鏡手術治療,分析不同Biedlingmaier分級患者的手術療效及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結果按病理形態統計,分級為Ⅲ級患者數量最多為28例(32.18%),依次為Ⅳ級24例(27.59%)、Ⅱ級20例(22.99%)、Ⅰ級15例(17.24%);病理分級越高的患者手術療效越差 (P<0.05),但不同病理分級患者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無統計學差異 (P>0.05)。結論CRS患者存在一定的篩竇骨質病理形態學改變,Biedlingmaier分級越高,則鼻內鏡手術的治療效果越差。應盡早地對CRS進行診斷和治療,防止篩竇病理形態學的持續改變影響鼻內鏡手術治療效果。
慢性鼻-鼻竇炎;篩竇骨質;病理形態學;鼻內鏡手術;療效
慢性鼻-鼻竇炎(chronic rhinosinusitis,CRS)即發生在鼻腔、鼻竇黏膜等部位的慢性炎性反應,主要是由于急性鼻炎/鼻竇炎治療方式不當或者治療不徹底引起的慢性疾病,其臨床癥狀為鼻塞、頭痛等,嚴重者還會出現面部腫脹、疼痛等[1]。該病的特點是病程持續時間長、易反復、藥物治療效果差等,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手術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療方法[2]。近年來,隨著微創手術理念的深入和鼻內鏡技術的發展,手術治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進一步提升,但是,在臨床實踐中發現,CRS患者的篩竇骨質發生明顯的病理變化。為了研究該變化是否對手術療效產生影響,筆者進行了相關研究。
1.1 病例資料 本研究對象均是我院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的CRS患者,共計87例,男性和女性比例為50∶37,年齡20~53(36.4±1.4)歲,病程2~7(3.6±1.0)年。患者的主要癥狀為鼻塞、膿性或黏性鼻涕;次癥為嗅覺功能下降、引發頭痛、面部脹痛等;經鼻腔檢查其分泌物主要有嗅裂和中鼻道分泌物,中鼻道或有息肉,且鼻道壁黏膜嚴重充血;CT檢查示明顯的鼻道黏膜炎性病變情況,CT分型為蜂窩型、空泡型和骨質增生型。
1.2 病例納入標準 符合CRS的診斷標準[3];對本研究知情且簽署知情同意書;肝、腎、肺、心等重要臟器功能正常;排除合并有其他慢性疾病(高血壓、糖尿病)、代謝系統障礙、凝血功能障礙、真菌感染導致的鼻竇炎等患者。
1.3 鼻內鏡手術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鼻內鏡手術治療。術前準備:術前7 d開始患者服用黏液促排劑(如仙露貝滴劑)、抗組胺藥物(如酮替芬)、抗生素和激素等,同時依據患者的情況可以局部使用丙酸氟替卡松噴霧劑治療。手術時根據患者的情況選擇麻醉方式,本組行局部麻醉32例(36.78%),低血壓全身麻醉55例(63.22%)。在鼻內鏡下將鉤突組織完整切除,開放前篩上頜竇口并擴大自然口,經竇口分別將蝶篩隱窩、額隱窩的病變組織徹底清除。若術中發現患者合并有中下鼻甲肥大,對下鼻甲進行離子消融治療,而中鼻甲則行部分切除手術治療。手術切除的病變組織送病理學檢查。
1.4 篩骨病理分級 將篩竇標本制作成切片,10%的福爾馬林溶液固定,5%硝酸脫鈣,酒精脫水,浸蠟并使用二甲苯脫蠟,最后行蘇木精-伊紅染色處理。其病理分級依據Biedlingmaier分級標準[4]:Ⅰ級,未出現篩骨病理變化情況;Ⅱ級,篩竇黏膜有明顯的增厚現象;Ⅲ級,篩竇黏膜組織增厚明顯,且發生成骨-破骨活動,伴隨骨重塑骨線和骨吸收情況;Ⅳ級,骨髓炎性反應明顯,骨質出現白細胞浸潤或骨損傷等。
1.5 治療效果判定標準 治療效果分為3個等級,治愈:患者癥狀完全消失,嗅覺恢復至正常水平,且鼻腔通氣良好;好轉:患者癥狀明顯改善,嗅覺基本恢復,鼻腔可正常通氣;無效:癥狀無明顯改善[5]。
1.6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用例和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Biedlingmaier分級情況 本組患者BiedlingmaierⅠ~Ⅳ級均有分布,其中Ⅲ級患者數量最多為28例(32.18%),依次為Ⅳ級24例(27.59%)、Ⅱ級20例(22.99%)、Ⅰ級15例(17.24%)。
2.2 不同病理分級患者手術療效比較 患者病理分級越高,手術療效越差(χ2=13.120,P<0.05,表1)。

表1 不同病理分級患者手術療效比較[n(%)]
2.3 不同分級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不同病理分級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無統計學差異(χ2=2.921,P>0.05,表2)。

表2 不同分級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
CRS是耳鼻喉科較常見的病癥類型,統計資料顯示我國成年人CRS的發病率約為15%,且隨著環境污染加重等原因呈逐年上升趨勢[4]。CRS的發病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持續性感染、免疫性疾病、上呼吸道解剖結構損傷或者異常、代謝功能障礙、真菌定植等[5]。臨床上依據其鼻腔中是否有息肉分為兩類,分別為伴鼻息肉CRS和不伴鼻息肉CRS,臨床治療上有內科藥物治療和外科手術治療等方式。皮質類固醇藥物是目前治療CRS病癥的一線藥物,但是據相關文獻資料顯示[6],皮質類固醇+抗生素消炎藥物治療,總有效率在60%左右,無法滿足臨床治療的需求。
在鼻內鏡技術逐漸完善、手術設備不斷發展的過程中,發現CRS患者的篩骨骨質形態變化差異很大。篩骨是介于成骨-破骨之間處于平衡狀態的組織,當機體發生生理刺激、機械刺激以及病理改變時,篩骨結構平衡受到影響,出現結構變化和修復的一系列活動,隨著病程的延長,其病理形態學的變化越明顯[7]。本研究結果發現,Biedlingmaier分級為Ⅲ級患者數量最多 (32.18%),依次為Ⅳ級(27.59%)、Ⅱ級(22.99%)、Ⅰ級(17.24%),表明CRS患者存在一定的篩骨形態改變。而篩骨形態改變與鼻內鏡手術療效具有明顯相關性,病理分級越高的患者手術療效越差(P<0.05)。但是不同病理分級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無統計學差異 (P>0.05),提示病理分級對并發癥的發生無顯著影響。
綜上所述,CRS患者存在一定的篩骨病理形態學形態改變,而這種病理形態學變化程度會影響鼻內鏡手術療效,Biedlingmaier分級越高,則手術療效越差,但病理分級不會增加并發癥的發生率。應盡早地對CRS進行診斷和治療,防止篩竇病理形態學的持續改變影響鼻內鏡手術治療效果。
[1] 唐鳳珠,瞿申紅,韋海明.慢性鼻及鼻竇炎患者篩竇骨質病理形態學改變與手術預后的相關性研究 [J].中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2012,8(7):275-276.
[2] 梁建平,陸秋天,張月敏,等.慢性鼻-鼻竇炎患者篩竇骨質病理形態學改變與鼻內鏡術中出血量的相關分析 [J].中國內鏡雜志,2013,15(6):562-563.
[3] 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編輯委員會鼻科組.慢性鼻-鼻竇炎診斷和治療指南(2012年,昆明)[J].中國醫刊,2013(11): 92-94.
[4] 林 海,陳賢明,甄澤年.局部應用糖皮質激素對慢性鼻竇炎鼻息肉鼻內鏡手術出血的影響[J].中國內鏡雜志,2014,15(1):59-60,63.
[5] 時光剛,李秀國,王昭迪.慢性鼻-鼻竇炎鼻息肉內鏡手術嚴重并發癥分析[J].中華耳鼻喉頭頸外科雜志,2007,42(1):19-22.
[6] 李斯斯,陳建福,余詠梅,等.規范化藥物治療慢性鼻-鼻竇炎的近期療效觀察[J].臨床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14,28(2): 75-79.
[7] 唐鳳珠,梁建平,韋海明,等.慢性鼻-鼻竇炎篩竇骨質病理形態學改變的研究[J].廣西醫學,2013,30(11):1674-1675.
Impacts of changes in ethmoid bone pathology on effects of treatment of CRS with nasal endoscopic surgery
Jian Jiejun,Wu Qigang,Li Ni Department of Otolaryngology Head and Neck Surgery,Taihe Hospital Affiliated to Hubei Medical College,Shiyan,Hubei,442000,China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impacts of changes in ethmoid bone pathology on effects of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rhinosinusitis(CRS)with nasal endoscopic surgery.MethodsA total of 87 CRS patients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nd treated with nasal endoscopic surgery to analyze the efficacy and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on the patients in different Biedlingmaier grades.ResultsThe morphological analysis showed that gradeⅢ patients had the largest number of 28(32.18%), followed by grade IV of 24(27.59%),grade II of 20(22.99%)and grade I of 15(17.24%);the operative effects on the patients in higher pathological grade was poorer(P<0.05);the difference in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in the patients in different pathological grades had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0.05).ConclusionCRS patients have certain changes in bone morphology of ethmoid sinus. The higher the Biedlingmaier grade is,the poorer efficacy of nasal endoscopic surgery will be.CRS should be diagnosed and treated as soon as possible to prevent the continuous changes in pathological morphology of ethmoid sinus from affecting the efficacy of nasal endoscopic surgery.
CRS;ethmoid bone;pathology;nasal endoscopic surgery;efficacy
R 765.21
A
1004-0188(2016)12-1489-03
10.3969/j.issn.1004-0188.2016.12.044
2016-05-11)
442000湖北 十堰,湖北醫藥學院附屬太和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