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016年,國際金融市場持續動蕩,看淡中國經濟的迷霧朦朧。其實,中國經濟再平衡有痛點,更有亮點。
以短期而言,政策托底空間大,經濟雖探底但有底,且中國經濟、貿易、金融市場占全球份額仍處于上升勢頭。以長周期而言,我國的要素增長和全要素生產率提高也有很大余地。在勞動要素方面,新一代領導集體審時度勢,尊重人口再生產規律,果斷調整了生育政策。下一步根據實際情況,可能還需要小步快調,積極鼓勵,推動代際更替水平盡早向合理水平回歸。這樣老齡化少子化帶來的“未富先老”問題將大大緩解,并與教育深化政策配合,進一步釋放人口質量紅利。在資本要素方面,我國國民儲蓄率、外匯儲備額、貿易順差繼續保持高位,內外源融資豐沛,為穩投資、抗風險提供了堅實基礎。下一步持續打造穩健高效的大國金融體系,將有效提高資本形成和消費供給效率。
以政治經濟學角度看,需要把握三個“不變”。一是社會發展的主要矛盾沒有變,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我國正從中等收入向高收入社會邁進,消費擴大和消費升級需求強烈,而有效供給不足,需要從消費和生產兩端發力,釋放潛力。二是中國仍處于工業化的發展階段沒有變。進入工業化中期后,盡管服務業比重在不斷上升,但制造業特別是先進制造業的重要性不能削弱,即使老牌發達國家也在重塑實體制造,美國提出再工業化,德國提出工業4.0。第四次工業革命的生產組織特點兼具社會化大生產的規模性、分工性和創新生產的獨特性、靈活性。更好地推動原生性、先發性創新,激發億兆人民的創造力,是趕上新工業革命浪潮的核心命題。三是生產資料生產和生活資料生產協調發展的規律沒有變。前者應適度快于后者,中國經濟的資產重型化和資本化是正常趨勢,當前去產能的實質在于生產資料生產過快,因此結構性調整也是正常之需。
從歷史上看,應對世界級危機在某種程度上是大國向強國轉變不可回避的經歷,是對其民族意志和智慧的考驗。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是19世紀末的事,約半個世紀后取得金融霸主地位,其間爆發的大蕭條一度使其崩潰,但終能在大刀闊斧的改革后浴火重生。中國正處在由大而強的轉型道路上,需要穩健平和,有足夠的戰略耐心和戰略定力,以邁過當前學習曲線的高原區。
解決中國的問題,需要借鑒他國,并與中國歷史、中國哲學相融合。不論需求側還是供給側,改革都需要回答“為了誰、依靠誰”的問題。中國有悠久深厚的民本思想傳統,十三億人民勤于創造、追求幸福的力量是真正推動中國發展的強大動力和不竭源泉。引領民眾,喚起民眾,鼓舞民眾,不為一城一池的局部得失、一時一事的短期效應所左右,勝利的曙光定可出現。
責任編輯:宗軍 印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