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是“十二五”規劃的全面收官之年。在市場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圍繞經濟發展新常態下穩增長、調結構、防風險等要求,債券市場取得顯著成績。
截至2015年末,中國債券市場余額達到48萬億元,位居全球第三,其中公司信用債券余額達到14.3萬億元,位居全球第二。企業發行債券融資占社會融資規模比例達到19.1%,債券市場已經成為除銀行貸款外,實體經濟獲得資金的第二大渠道。眾多企業通過債券市場融資,為銀行更多地關注小微和“三農”騰出了信貸資源。此外,債券市場在2015年為重點領域建設投入了大量資金,支持了棚戶區改造、保障房建設、鐵路建設、戰略新興產業等,并加大對“三農”和小微等薄弱環節的支持力度。2015年很大的一個變化是利率債增長很快,其中政府債券增長最快,共發行5.8萬億元。
2015年債券市場創新改革取得新的進展,主要體現為以下幾點。
第一,產品創新取得新進展。銀行間債券市場推出保險公司資本補充債券、綠色金融債券。國開行、農發行發行了專項建設金融債券,籌募資金專項用于補充重點項目建設資本金。債券市場交易機制不斷創新,推出了標準債券遠期交易及相關的集中清算業務,更好地滿足了市場成員日益增長的避險需求。
第二,進一步簡政放權,放松管制。簡化了信貸資產支持證券發行管理流程,鼓勵符合條件的金融機構一次注冊、自主分期發行,規范信息披露,提高了信貸資產支持證券的透明度。同時允許符合條件的私募基金投資銀行間債券市場,進一步擴大了債券市場的投資群體。
第三,債券市場對外開放也取得了新進展。從引入境外發行人來看,在境內債券市場發行人民幣債券的主體已經包括境外非金融企業、金融機構、國際開發機構以及外國政府。2015年12月韓國財政部在我國銀行間市場成功發行30億元人民幣主權債券,成為國外在我國發行人民幣計價國債的首個外國政府。截至2015年末已經有292家境外央行、主權財富基金等境外機構進入銀行間市場投資。
2016年是“十三五”開局之年,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第一年。如何在認識經濟發展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的背景下,推動債券市場的創新發展,我認為應關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債券市場在服務2016年重點工作方面可以發揮重要作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已經明確2016年重點工作主要是抓好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債券市場可在降成本和去杠桿兩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例如,2015年銀行間市場3年期AA級企業債到期收益率為4.12%,比2014年末下降了約173個基點。以債務融資工具為例,按照貸款加權平均利率測算,發行人發債比獲得貸款的成本平均低1.25個百分點,每年可為發債企業節省融資成本1800多億元。再如,2015年地方政府債務置換3.2萬億元,原來很多地方政府債務融資成本都在7%以上,銀行間債券市場債務置換在促進地方政府降杠桿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2016年債券市場在降成本、去杠桿兩方面將會進一步發揮重要作用。
其次,要切實發揮債券市場對供給側改革的支持作用。其核心在于消除金融市場扭曲,形成有效的收益率曲線,引導資金合理配置。在經濟下行的背景下微觀主體的信用風險會逐步顯性化。隱性擔保、剛性兌付導致的價格扭曲現象,必然不利于優化資源配置。2015年在違約事件有所增加、剛性兌付得以打破的情況下,不同信用等級債券的信用利差出現分化。2016年要有序打破剛性兌付、消除信用市場定價扭曲,同時要健全規范化、法制化的信用風險處置機制,做好信用風險事件的處置工作,維護投資人的合法權益。還要加強財政和金融的協調配合,完善國債發行品種和相關稅收政策,形成有效的國債收益率曲線,引導資金更合理地配置。
第三,要加強頂層設計,努力建設一個統一、有深度、有廣度的債券市場。要進一步放松管制,推進市場開放,形成有利于市場主體創新的環境。比如,推廣和完善債券發行自律管理注冊制,進一步降低并消除行政管制,統籌協調債券發行管理規則和制度安排,進一步擴大境外機構投資者范圍,引入更多中長期投資者,明確并完善涉及對外開放的會計、審計、稅收等制度安排,完善對外開放中債券市場基礎設施整體布局,做好境內外市場體系和制度的銜接,提升跨境投資的便利程度,同時充分考慮我國國情,建立完善的宏觀審慎管理的框架。
第四,債券市場發展動力根本還是來源于市場主體的創新。中國經濟轉型、中國經濟改革開放以及中國經濟新常態,都對市場主體提出很多創新要求。比如,隨著債券違約的增多,CDS這樣的風險緩釋工具亟需發展。目前我國企業杠桿率較高,含權性質的永續債也有大力發展的客觀需求。此外,中國經濟轉型、建立創新型國家、加快綠色發展,并購債、高收益債、綠色債均有很大發展空間。這些市場需求均需要市場主體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創新各類產品。作為債券市場主管部門,為市場主體創造良好創新環境也有義不容辭的責任。
責任編輯:劉穎 印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