債券市場的發展現狀和問題
近年來,我國債券市場加速發展。截至2015年底,我國債券市場余額為47.9萬億元,位居全球第三。其中,公司信用類債券余額為14.5萬億元,位居全球第二。債券市場的快速發展對于拓寬企業融資渠道、服務實體經濟發展、提高直接融資比重、分散金融體系風險等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我國債券市場仍然存在一些體制機制性問題,需要加快市場化改革加以解決。
(一)融資占比較小,服務實體經濟能力有待提高
長期以來,以銀行信貸為主的間接融資在我國社會融資中居主導地位,直接融資占比偏低。以債券為例,2015年我國非金融企業發行債券凈融資2.94萬億元,占社會融資總規模的比重為19.1%,較2004年1.6%的占比有較大提升,但與境外成熟資本市場相比仍然偏低,2014年美國債券融資1.61萬億美元(按2004年底匯率6.20元人民幣/美元換算,約合人民幣10萬億元),占社會融資總規模的比重接近60%。從債券市場規模看,2014年底我國公司信用類債券余額占GDP比重僅為18%,而同期美國公司債券和資產支持證券規模占GDP比重高達46%。因此,無論是從融資占比還是從市場規模來看,與成熟市場相比,我國債券市場發展空間巨大。
(二)品種體系不夠豐富,服務中小微企業能力不足
我國信貸資源大量向國有企業、大中型企業傾斜,而對中小微企業、“三農”企業、創新創業企業等薄弱環節支持嚴重不足。為支持中小企業融資發展,近年來監管部門先后推出了中小企業集合票據、中小企業集合債和中小企業私募債等品種,發揮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總體來看,發債規模與中小微企業的融資需求相比遠遠不夠,我國仍然缺乏適合中小微企業的債券品種以及相應的配套制度安排。
(三)互聯互通有待提升,監管協調還需進一步加強
由于歷史原因,我國公司信用類債券分為企業債、公司債和非金融債務融資工具,市場分為銀行間債券市場和交易所債券市場,分別由不同的部門負責監管。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這種“多管齊下”的方式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隨著我國債券市場快速發展,互聯互通程度不高限制市場效率的弊端日益凸顯,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市場創新,增加了風險隱患。2012年公司信用類債券部際協調機制建立以來,債券市場互聯互通、監管協作有了一定進展,但仍需進一步加強統籌協調。
(四)經濟下行壓力較大,債券市場違約風險增加
當前我國經濟處于增長速度換檔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階段,經濟下行壓力較大。企業盈利能力大幅下滑,部分產能過剩行業的企業出現持續虧損,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企業的債務償還能力。盡管我國宏觀經濟形勢總體向好,債券市場風險總體可控,但近期債券市場單體性信用事件有所增多,仍需要我們加以重視。
交易所債券市場改革發展情況
證監會高度重視債券市場發展。近年來,證監會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進一步促進資本市場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簡稱新“國九條”),按照簡政放權、放管結合的原則加快推進市場化改革,大力拓寬企業融資渠道。改革后,交易所債券市場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和覆蓋面有所提升,緩解“融資難、融資貴”的效果逐步顯現。
2015年1月,證監會修訂發布了《公司債券發行與交易管理辦法》,擴大發行主體,豐富發行方式,增加交易場所,簡化審核流程,實施分類管理,加強事中事后監管,強化持有人權益保護。市場化改革有效激發了市場活力,促進交易所債券市場快速發展。2015年交易所債券市場共發行公司債券2.16萬億元,同比增長418%;其中非金融企業發行公司債券9096億元,同比增長469%。公開發行的公司債券加權平均利率為4.68%,較2014年下降150個基點。
資產證券化對于盤活存量社會資產、降低企業資產負債率、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具有重要意義,已成為發達國家的重要融資品種。在用好增量的同時,證監會大力發展資產證券化業務,積極推動盤活存量資產。2014年11月,證監會發布《證券公司及基金管理公司子公司資產證券化業務管理規定》,取消行政許可,改為市場化的自律組織事后備案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有力地促進了資產證券化業務加速發展。2015年,交易所債券市場發行資產支持證券205只,發行規模2092億元,已超過資產證券化試點階段前十年的總和(發行資產證券化產品35只、發行規模約700億元)。在規模增長的同時,產品結構逐步優化,基礎資產類型不斷拓展,積極支持市政基礎設施建設、棚戶區改造、重大設備租賃、現代農業、住房公積金、互聯網金融等經濟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落實“綠色發展”戰略,加快推進綠色資產證券化;積極推進商業物業、住房租賃行業資產證券化,推動房地產行業去庫存。
交易所債券市場發展方向
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和引領新常態,需要推動社會融資體系戰略轉型,切實提高直接融資比重,進一步發揮債券市場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有效緩解“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大力發展債券市場,關鍵在于堅持市場化改革,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作用。
(一)進一步健全市場化機制,堅持依法行政、公開透明
2015年,公司債券的市場化改革初見成效。實踐證明,堅持市場化方向,減少行政管制,能夠激發市場活力,通過權力的減法帶來市場的乘法。下一步,證監會將堅持依法行政,繼續深化市場化改革,進一步推動完善法律法規,建立健全公司債券監管規則體系,夯實債券市場法治基礎。借鑒股票發行注冊制改革理念,進一步完善債券發行管理制度,簡化流程,提高效率,使市場主體對發行形成穩定預期。進一步加大監管信息公開力度,促進監管政策公開透明,限制自由裁量權,主動接受社會監督,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
(二)推動市場創新,豐富債券品種體系
以法律法規為邊界,以投資者適當性管理為依托,充分發揮自律組織服務引導創新的職能,放松對創新活動的管制,發展適合大中小各類企業的多樣化債券品種體系。助力國有企業改革,支持國有大中型企業發債融資;服務“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支持中小微企業和創新創業企業發債融資;落實綠色發展理念,支持節能減排、綠色環保企業或項目發債融資;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加速發展資產證券化;助力企業去杠桿,大力發展股債結合產品。
(三)加快對外開放,提高交易所債券市場國際化水平
“十三五”規劃建議提出,要擴大金融業雙向開放,有序實現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債券市場對外開放是金融市場開放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加快推進、債券市場的加速發展,債券市場對外開放的需求愈發強烈,條件愈發成熟。交易所債券市場將加快推進對外開放,服務人民幣國際化戰略、“一帶一路”戰略和自由貿易區建設。
(四)強化信用約束,促進市場主體歸位盡責
推行市場化改革、簡政放權,并不是簡單地放任不管,在放松事前準入把關的同時,必須加強事中事后監管,督促市場主體歸位盡責,形成市場化的信用約束機制。強化以信息披露為核心的監管理念,督促發行人履行信息披露義務,投資者根據披露的信息自主做出投資決策,培育“買者自負、風險自擔”的投資文化。規范債券市場信用評級服務,防范評級業務利益沖突,探索評級業務質量評價體系。健全證券公司業務條線,加強承銷業務監管。進一步發揮受托管理人作用,支持債券持有人會議,維護債權人整體利益。依托投資適當性管理制度,培育以機構投資者為主的多元化債券投資者群體。
(五)強化風險防控,守住不發生區域性、系統性風險的底線
面對宏觀經濟和債券市場發展的新形勢,證監會始終將防范風險放在首位。總體來看,目前交易所債券市場風險可控。2015年8月,證監會印發《公司債券違約風險監測與處置規程》,探索建立由證監會相關部門、派出機構、證券交易場所、登記結算機構、證券業協會組成的,五位一體的公司債券違約風險監測與處置體系。下一步,證監會將進一步加強風險監測和預研預判,做好流動性風險管理,建立健全市場化、法治化的信用風險處置機制,健全市場風險分擔機制,有序打破剛性兌付。
(六)深化債券市場五聯互通,加強債券市場監管協調
依托公司信用類債券部際協調機制,在符合投資者適當性管理要求的前提下,完善債券品種在不同市場的交叉掛牌及轉托管機制,促進債券跨市場順暢流轉;促進債券登記結算機構信息共享、順暢連接;加強在債券執法、風險防控、投資者保護方面的監管合作。
責任編輯:廖雯雯 羅邦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