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天
為政府與新社會階層人士之間搭建有效的溝通和對話平臺,正是“海燕博客”從創辦伊始就一直在做的工作
上海白領趙康巍最近有了一次和上海市副市長白少康直播連線對話的經歷。
“對于上海市將來的交通整治,你們最希望政府做什么事情?”白少康問。
“我們最希望政府做的,就是把這種嚴格、公正的‘零容忍執法繼續堅持下去,讓違反交通規則的人得不償失,從而真正把交通法治的權威給樹立起來。”趙康巍答。
12月4日,一個普通的周末,也是第三個國家憲法日,包括趙康巍在內的50余位白領聚集在一起,見證了上海市黃浦區普法公益社團,也是“海燕博客”第18個子社團——海律社的誕生。
十年前,“海燕博客”創始人,既是基層干部,也是民辦非企業單位負責人的施海燕絕對想不到,僅僅十年時間,這個以她的名字命名的公益組織,便凝聚了上海超過2萬名的白領新僑等新階層人士,已孵化出18個子社團,每年舉辦活動400余場,成為上海乃至全國頗有影響力的統一戰線品牌。
“我們希望借助這個平臺,把統戰的對象化為統戰的力量,充分發揮這些新階層人士的潛能,為城市發展建言獻策,同時傳遞更多的正能量。”施海燕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一場關于交通大整治的討論
2016年3月25日,上海市開啟了史上最嚴的交通大整治行動,希望運用法治方式破解交通管理難題。上海警方從依法整治機動車鳴號、占網格線、不系安全帶、開車打電話、亂停車等“小違法”入手,向社會釋放依法嚴管的信號。
“交通大整治”的效果如何可持續?怎么看待黃浦交警創新性執法?“拯救斑馬線”公益活動如何推廣?非機動車如何治理?“快遞小哥”亂象如何看?
在12月4日當天,趙康巍和他的白領朋友們與參與交通大整治的交警和知法懂法的律師就這些問題深入交流。
“我之前把車停在自家店門口,進去店里拿個東西,出來就被貼了罰單。”有白領抱怨。
“我們國家現在開車的人越來越多,可是很多司機的思維方式還停留在過去的自行車時代,認為我的車可以在自家門口、單位門口隨意停放。可實際上,機動車亂停亂放,占用的是公共道路,這當然是一種違法行為。”黃浦分局交警支隊、事故審理大隊大隊長王健一針見血地指出。
“以前對于上海開展這么嚴格的交通大整治總有不理解的地方,通過這次討論,特別是聽了一線執法人員的解釋,我們也開始學會從政府和執法部門的角度出發去看待這樣的大整治,從而更加理解他們了。”趙康巍對《瞭望東方周刊》說。
為政府與新社會階層人士之間搭建有效的溝通和對話平臺,正是“海燕博客”從創辦伊始就一直在做的工作。
施海燕告訴本刊記者,自“海燕博客”成立以來,其所在的黃浦區委區政府有關部門就曾多次在線上線下和“海燕博客”的白領粉絲們互動,邀請他們就城市突發事件應對和處置、“一帶一路”建設、長江經濟帶建設等課題進行座談。
2011年起,“海燕博客”每年開展一項課題調研,相繼形成了《黃浦區海外歸國人員創業現狀分析及政策建議》《滬上讀書會發展與僑務統戰工作應對研究》《“互聯網+”時代社會組織統戰工作挑戰與創新——兼論“微協商”的實現機制》等調研報告。
2009年底,“海燕博客”會員中的一批有思想、有理想、熱心社會活動的企業高級管理技術人員組建了黨外知識分子聯誼會——白金部落閣。聯誼會的大部分成員都有海外留學經歷,是不同行業、不同領域的精英代表。
“我們的會員多次參與到黃浦區乃至上海市重大政策制定的建議討論中,充分發揮了社會組織參政議政的職能。”白金部落閣社長羅丹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比如,社員會定期與黃浦區商委、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等共同組織服務區域經濟、建言獻策的主題論壇,還針對“一帶一路”建設、科創中心建設、金磚銀行運營、上海金融試驗改革、長江經濟帶建設等重大政策的出臺以及熱門議題共提交30余篇書面意見,通過有關渠道報送全國政協、中央統戰部、中國僑聯、市委辦公廳等。
2014年年底,上海外灘發生嚴重的踩踏事件。羅丹向本刊記者回憶,當時,他們的主要成員積極聯系現場人員,在還原事實的基礎上,憑借自己在危機處理和公關方面的經驗,對于政府接下來需要采取的措施提出了幾篇書面意見,其中有相當一部分內容都與政府后來的做法不謀而合。
從左行右立到拯救斑馬線
公益活動,是“海燕博客”的一張名片。
“海有愛公益社”是“海燕博客”孵化出的第一批公益社團之一。“公益社成立時,正逢社會上掀起“老人摔倒該不該扶”的爭論,我們希望通過行動證明這個社會還有愛,又因為是‘海燕博客的子社團,便取名‘海有愛。”海有愛公益社現任社長花容彥說。
如今,在上海的地鐵站、商場等公共場合,乘坐電梯左行右立已成為大家自覺遵守的規范。而這個規范的形成,正源于“海有愛公益社”在上海市率先倡導的文明乘梯公益行動。
“請靠電梯右邊站立,讓出左邊通道給有急事的乘客行走。”2008年11月10日起,每天中午12點,10位身著統一服裝,手舉宣傳牌的白領和一只大大的人形海寶,會準時出現在上海市中心人流量最密集的人民廣場和大世界地鐵站,積極地向搭乘自動扶梯的市民宣傳“左行右立”的理念。
如果乘客意識到站錯位置并及時改正,“海寶”會舉起手臂,搖晃腦袋歡呼;如果乘客看到示意后知錯不改,“海寶”便會耷拉下腦袋,蹲在地上做泄氣狀。
花容彥當年是這一活動的積極參與者,她曾拉著辦公室的8個同事,在人民廣場地鐵站連續站了一個星期。
這項堅持了兩年的活動,通過“海燕博客”這個網絡平臺,廣泛調動了眾多社會資源,招募了志愿者2000人,共4000人次參與其中。到2010年上海世博會召開時,“左行右立”已成為大多數上海市民的自覺行動。
時光飛逝,當年初出茅廬的白領青年如今已大多為人父母,但是他們不僅未改熱衷公益的初心,更希望將其傳遞給下一代。
2016年5月8日,由“海有愛公益社”策劃發起的“拯救斑馬線”白領親子交通文明倡議行動開始。這是“海燕博客”團隊為上海市政府動員部署的道路交通違法大整治貢獻出的一份力量。
“拯救斑馬線”以家庭為單位,采取親子參與的形式,一起勸阻斑馬線上的違規行為。他們通過新僑、白領及青少年,共同發起路口宣傳踐行、雛鷹夏令營以及打造“黃浦斑主”宣傳大使等多種線上線下宣傳手段,希望達到“培養一個小交警,帶動一個大家庭,輻射整個社會”的效應。
每場活動有20戶家庭的名額,采取網上公開報名,每次都是被“秒殺”搶光。
很快,這場源自黃浦白領青年的活動,陸續在上海各區推廣和升溫。7月24日,在全市各商圈路口還開展了集中行動。
上海市民辦立達中學的初二學生丁凌駿和身為“海燕博客”粉絲的媽媽一起報名參加了“拯救斑馬線”活動,成為其中最積極的志愿者之一。12月11日,他還作為主角之一,出演了“拯救斑馬線”原創話劇。
“2010年的文明乘梯行動既有組織化動員也有社會化動員,‘拯救斑馬線完全是通過社會化動員方式,自下而上產生影響力。”施海燕介紹,“拯救斑馬線”最初的一批家長志愿者,全都來自“海燕博客”維系著的粉絲群體。
從50人到2萬人
時間回到十年前,施海燕沒有想到,當年的一次小小的掃樓行動,竟造就了如今頗具社會影響力的“海燕博客”。
2006年3月,上海正如火如荼地開展“兩新”( 新經濟組織和新社會組織)黨建、團建試點工作,黃浦區的南京東路街道入選第一批試點,提倡將共青團工作從居民小區延展至商務樓宇。
這讓時任南京東路街道團工委書記施海燕有些犯難。“黃浦區寫字樓這么多,但我們連一個說得上話的白領和企業都沒有。”施海燕說。
為此,她想到通過組織當時在白領中盛行的戶外拓展活動來積聚人氣。可宣傳工作怎么做?施海燕選擇了最原始卻也很有效的辦法:掃樓。
懷揣一疊打印好的宣傳單,施海燕花了兩周時間,“掃”了街道所轄范圍內14幢寫字樓的幾十家企業,終于湊到50人,組織了首次戶外拓展活動。
當時才工作兩年的花容彥,抱著多交朋友的目的,拉著兩三個同事一起報名參加了活動。雖然在愚人節舉行的活動還正趕上暴雨,但花容彥他們還是玩得很盡興。“原來在一幢樓上班,難怪這么面熟”,“公司就隔一條馬路,下次一起午飯”,50名白領就這樣成為了朋友。
活動當晚,施海燕乘興在自己的MSN空間記下了“流水賬”,上傳了照片。參與的白領們紛紛留言,熱烈討論,希望這樣的活動今后還能繼續。
此后,施海燕隔三差五組織活動,K歌、羽毛球、殺人游戲、參觀博物館,三十多歲的她和二十多歲的白領一起玩著最潮的游戲。
從MSN空間到新浪博客、微博、微信群、微信公眾號,施海燕緊隨新媒體的變遷拓展著工作陣地。
最初以交友為出發點的白領聚會很快細分出新的方向。2006年10月,“都市原點話劇社”成立,這是施海燕孵化出的第一個子社團,也是上海第一家以白領和新僑為主體的業余話劇社,幾十場公益演出曾在上海大劇院、音樂廳、話劇藝術中心等地上演,觀眾達上萬人次。
十年間,施海燕口中的“社團寶寶”一個個誕生,涵蓋文化、藝術、交友、公益、參政議政等多個領域,組織了1000多場活動。
這些活動讓白領們“找到了組織”,也使“海燕博客”的“鐵粉”從最初的50人漲至2萬多人,從黃浦區的白領新僑發展至上海乃至周邊地區的新階層人士。
“‘海燕博客具備政府背景與支持,但強調子社團的自主籌建、自主運作、自主管理。”黃浦區委統戰部的一位領導說。
為公益發展中心申請專項經費,向區內優秀企業爭取活動場地,與社團局、稅務局協商獨立注冊事務……黃浦區委統戰部、區政府僑辦、區僑聯總是出現在“海燕博客”發展“最需要的時刻”。
投桃報李,近些年來,“海燕博客”也成為黨外代表人士的重要蓄水池,不斷發揮著發現、培育、涵養、舉薦人才的作用,不少骨干代表獲得了“上海市統一戰線工作先進個人”“上海市三八紅旗手”“上海市優秀志愿者”等稱號。
“伴隨著海燕博客的一次次活動,我們也從剛踏上社會沒多久的學生漸漸走向人生或事業的成熟階段。喜歡海燕博客這個大家庭,讓一眾人在潛移默化、不知不覺中被統一戰線了,而且被統一得心甘情愿。”作為“海燕博客”的骨灰級粉絲,花容彥在“海燕博客”的十周年寄語中這樣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