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穎
張鋒說,他的客戶絕大部分來自北京、上海、深圳以及廣州,即使戶籍不是這些地方的,大多數也是在這四個城市工作
李蘭稱她70歲的母親為“太后”。李蘭告訴《瞭望東方周刊》,兩周前,“太后”外出遛彎時,恰好聽到某售樓小姐介紹樓盤,便立刻回家拿了定金,購買了一套位于清邁的公寓。
這是她家在清邁購買的第五套房,也是一個月內購買的第二套房。
李蘭家之所以敢這么做,是因為他們身邊的很多朋友都在泰國買了房。
“最近,接二連三有國內的朋友到清邁看房。因為開發商要漲價,一位朋友半夜趕飛機來買房,但看好的戶型還是被大客戶搶走了。兩年前我花295萬泰銖(約50萬元人民幣)買的房子,現在同樣戶型已經漲到439萬泰銖(約85萬元人民幣)了。”李蘭告訴本刊記者。
有客戶一口氣買二十套公寓
對于中國人去泰國買房的“熱度”,感受最深的要數房地產中介了。
現在,每天大概都有8~10個人加張鋒的微信,咨詢他泰國買房的問題。
在曼谷從事房地產中介工作的張鋒告訴《瞭望東方周刊》,9月份以來,能明顯感覺到咨詢人數和實際購買量在增加,進入10月份,他的團隊幾乎每天都能賣出去一套房子,最多的時候,來自中國的客戶一天就買了近20套房子。
據本刊記者了解,在2016年的最后幾個月,泰國房產推介會在北京、上海兩城如雨后春筍般涌現。本刊記者曾在北京參加兩場泰國房產推介會,每場推介會都有近百位聽眾,在場的大多數為中老年人,也有少數年輕夫妻。
泰國某房地產公司的客戶經理仲蔻告訴《瞭望東方周刊》,近半年,她出差北京的頻次明顯增多。按照泰國的法律,其公司的海景公寓項目中有49%可以銷售給外國人,這其中,80%都被來自中國的客戶買走了。幾年前,大部分中國客戶來自香港,但是,現在內地的客戶更多了。
本刊記者參加的一場推介會,在一個小時的推介后,現場成交了五套均價在每平方米2萬元的公寓。盡管銷售人員只是展示了效果圖,但對于一些聽眾來說,“永久產權”“免費的健身房”“沒有公攤面積”“贈送精裝修”以及“面朝大海”的效果圖本身就具有強大的吸引力。
不過,2013年,李蘭在泰國買房時并沒找中介。
“一位朋友在清邁買了房,我就跟著買了,當時我在國內,買的是期房,只看了平面圖就買了,開發商連一個坑都還沒挖。”李蘭說。
去陌生國家買房對于李蘭來說更像是一次賭博。“人生哪個決定不是賭博?結婚、生孩子都是賭博,別人不敢做的事兒,你做了也許就成功了。”她說,“我也考慮過去澳大利亞等地買房,但澳洲太遠了,而成都飛泰國就一千多塊錢的機票,兩個多小時的航程。”
李蘭在泰國首次“試水”時,恰逢國內各大城市陸續出臺房產限購政策,加上外國人在泰國購買公寓手續并不復雜,手上有閑錢的她,在2014年又在清邁買了兩套房。
另外一位在芭提雅向中國客戶銷售公寓的中介于智告訴《瞭望東方周刊》,2016年,她感覺市場一下“爆發”了。國慶期間,很多中國人來芭提雅看房。“有客戶甚至一口氣買了二十套公寓。”
芭提雅市中心的公寓,一般單價每平方米1.8萬~2萬元,因此,二十套20多平方米小戶型公寓的總價和北京的一套學區房的價格差不多。
張鋒告訴本刊記者,盡管小戶型的公寓總價不高,但是也有越來越多的人選擇貸款購買,這樣負擔更小。
目前,中國銀行和中國工商銀行都在泰國設有分行,也開通了中國人在泰國貸款買房的業務。
工商銀行泰國分行零售業務部經理董龍飛告訴《瞭望東方周刊》,該行自2014年2月開辦泰國貸款買房業務后,至今約有將近220戶通過審批,平均每年約成功受理80戶左右,且客戶在穩步增長。貸款咨詢和辦理貸款失敗的客戶數目暫時無法統計,但至少應在通過審批的三倍以上。
絕大多數客戶來自北上廣深
張鋒說,他的客戶絕大部分來自北京、上海、深圳以及廣州,即使戶籍不是這些地方的,大多數也在這四個城市工作。
2016年,30歲的廣州人林曉在芭提雅買了兩套房。他告訴《瞭望東方周刊》:“我從事有色金屬行業,廣州本地已經限購了,賺錢也沒地方投。”
因為同一小區的朋友去芭提雅買了房,2016年春節,林曉夫婦跟著朋友一起去芭提雅玩,就買了一套公寓,幾個月后又買了一套。
林曉說,國內工作很累,所以一套公寓是平時自己度假用的,花費130萬泰銖(約25萬元),他的愛人平時做化妝品生意,偶爾進貨居住于此。此外,他們花費155萬泰銖(約為29萬元)購置的另一套公寓則用于出租。
林曉在芭提雅買的兩套公寓所在的小區里住了很多中國人,其中20多戶都是他在廣州居住的小區里的業主,大家都希望住在一起有個照應,也有人希望等房價漲起來再賣了。
林曉說,在泰國買房,單看租金的話收益是不錯。在廣州,200萬元只夠買一套房子,月租金也就3500元左右,同樣的錢在芭提雅最多能買8套公寓,租金肯定更高。
“我們小區一個人把廣州的房子賣了,然后在芭提雅的一個小區買了一層公寓,搞短租投資,然后拿賺的錢在廣州同一小區里租了個別墅住。”林曉說。
在北京工作的80后冉宏,在清邁購置公寓已經有3年。他告訴《瞭望東方周刊》,2013年初在泰國旅游時,無意間碰到了房地產推介會,回國后,他在網上查了大量資料,隨后的“五一”假期,他就在距離清邁市中心十五分鐘車程的一個小區購置了一套精裝修期房。
38平方米的公寓(不算公攤,大約相當于國內45平方米),總共算下來花了30萬元出頭,2014年7月交房。
冉宏告訴本刊記者,他已經收了兩年房租,每年大概2萬元。他并不擔心未來房子難出手,因為房屋總價才30多萬元,慢慢收租金也不錯。
李蘭買的五套公寓,開發商承諾包租10年,每年返還房屋售價8%的收益。這是目前很多泰國開發商的常用銷售手段,尤其是針對外國客戶,承諾的年收益率一般在4%~10%不等。
李蘭說,她的一位朋友也在泰國買了四套房。李蘭認為這些公寓對她來說是“擁有抵押物的理財產品”,她和家人拿著這些公寓的包租收益作為在清邁的生活費。“這些錢足夠在清邁租一個別墅,還能支付孩子的學費和我們的生活費。”李蘭說。
老中青誰是主力
張鋒告訴本刊記者,最近來泰國買房的年輕客戶開始增加,很多年輕客戶在泰國買房的目的并不是投資,而是因為很多北、上、廣、深的年輕人買不起房,手頭又有一定的儲蓄,擁有對“面朝大海”的精致房子的憧憬和幻想,芭提雅、普吉島這些地方的海景公寓都可以滿足這種要求。
泰國宜人的環境不僅吸引來了憧憬浪漫的年輕人,也吸引來了備孕的中年人。
張鋒說,現在到泰國買房的中年人越來越多,原因之一可能是,隨著國內全面放開兩孩政策,一些年紀較大的夫妻,選擇來泰國備孕,畢竟泰國環境好。
而因為泰國的醫院服務態度非常好,很多醫院都有中文翻譯服務,加上環境好,一些中介的客戶中,還有一批沖著養老去的中老年人。
事實上,泰國早已成為各國人心目中的養老勝地。早在2002年,泰國政府就推出了退休簽證制度,并逐步降低了申請門檻。
加拿大人史蒂文今年64歲。退休后,他曾在清邁居住過3年。盡管史蒂文曾在武漢教書,而且他的一個兒子娶了中國老婆,定居在長沙,但他還是選擇離開中國來到清邁。
史蒂文告訴《瞭望東方周刊》,除了氣候宜人,娛樂活動多之外,清邁還有個好處,就是生活成本非常低。他和妻子每個月花費大概2000美元,就可以維持不錯的生活品質。
在清邁,史蒂文有很多來自西方國家的朋友。不過,他說這些人大多數都是租房子住,很少有人買房。
“我并不認為在清邁買房是明智的選擇,清邁有很多公寓在售,但是可能價格常年保持穩定,而且在清邁租房子真的很便宜。”史蒂文說,“在清邁,我們每月支付不到500美元就可以在市中心租到1000平方英尺(約92平方米)的公寓。”
史蒂文在清邁發現了一個非常活躍的外國人俱樂部,俱樂部有二十多個興趣小組,他們經常自發組織一些活動,每月都會有聚會,還有嘉賓發表演講等。
與經常參加社交活動的外國老人相比,大多數中國老人顯得內向、孤獨。在泰國的中國老人們,生活主要還是圍繞家庭或者華人社區,鮮有外國朋友。李蘭說,大多數時間,她父母都和外孫待在家里,或者和她一起出門散步,沒有本地朋友,只是偶爾去其他華人家里打麻將。
在泰國從事房地產中介工作的于偉告訴《瞭望東方周刊》,2011年他來到泰國時,他的母親一起從廣西來到曼谷養老,但他的母親大多時間都在家里照顧小孩,很少外出。“如果孩子不在,她很快就要回去。”于偉說,因此,目前到泰國購房養老的,依然是少數。(文中李蘭、于智、張鋒、林曉、冉宏、于偉、仲蔻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