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遼寧鞍山市民小孫吃了兩片感冒藥后開車出門,等信號燈時打了下瞌睡,追尾前車。由于道路交通安全法沒有對“藥駕”進行專門界定,交管部門表示暫無法對此類情況進行特定處罰。
“藥駕”危害有多大?如何防治“藥駕”?
“藥駕”缺乏處罰標準和規定
樊西軍(交警)
遼寧這個“藥駕”事故前幾日在各種朋友圈刷屏,網傳被警察查出服用藥物,司機要面臨相當于“毒駕”的處罰。這顯然是一種誤讀,司機們也完全不必因此憂心忡忡。
《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并沒有針對司機服用一般藥物的規定。在實際執法中,若確實查明事故原因與司機服藥有關,其處罰也是依據具體情形而定。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二十二條有“飲酒、服用國家管制的精神藥品或者麻醉藥品,或者患有妨礙安全駕駛機動車的疾病,或者過度疲勞影響安全駕駛的,不得駕駛機動車”的內容,但沒有規定服用感冒藥等藥物后不能開車。
那么服用感冒藥之類的藥物對于開車到底有沒有影響呢?影響不但有,而且還不小。據交通部門統計,有10%左右的事故肇事司機,存在服藥等原因引發的疲勞、嗜睡、精神不集中。酒駕出事故,司機屬于“明知故犯”;而吃藥后開車,司機往往是“無心之過”。
“藥駕”危害大,而目前各方面對“藥駕”的重視卻嚴重不足。
從司機角度看,大部分藥物說明書都有一定的相關說明,是不是影響駕駛,其實能在服藥前作出判斷,但很多人根本不讀,或者讀了也不重視說明書中的內容。
從交警的角度看,對于沒有發生事故的“藥駕”,目前缺乏處罰標準,即便掌握了司機服藥的事實,交警也只能進行教育和規勸。此外,不同于酒精檢測,司機是否服用藥物,交警沒有檢測手段。目前只有服用藿香正氣水等藥品,在酒測時能被測出來。
某些藥物對神經系統的
影響超過酒精
劉浩(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藥學部臨床藥學中心主管藥師)
服藥后可能出現的嗜睡、眩暈、幻覺、視物模糊、辨色困難、多尿、平衡能力下降等現象,都會影響人在駕駛時的反應能力,導致事故發生甚至危及生命。減少因“藥駕”而導致的機動車交通事故發生率已成為十分重要的公共健康問題。
奧地利科學家瓦格涅爾在研究了9000起交通事故后,發現16%的肇事司機服用了藥物;美國的一項研究則表明,多達30%的事故中有司機服用藥物的影響。
從藥理學角度看,某些藥物對神經系統的影響強度甚至超過酒精。現今已知主要有十幾類藥物是駕駛人員必須小心服用的,鎮靜催眠藥和抗組胺藥具有中樞抑制作用,可誘導睡眠;抗感冒藥服用后會產生嗜睡、頭暈、困倦等不良反應;抗抑郁藥不僅會引起過度鎮靜,還可能引起視力模糊、震顫、嗜睡等一系列反應;抗精神病藥的不良反應表現為帕金森綜合征、包括靜坐不能、急性肌張力障礙、中樞抑制和肌肉緊張等癥狀;使用胰島素及其類似物和口服降糖藥服藥期間如果進食減少或藥物使用過量都會引起低血糖,主要表現為四肢無力、顫抖,還可導致中樞神經受損,如頭痛頭暈、精神失常、偏癱、昏睡等。
我認為,控制“藥駕”要從藥物的源頭抓起,醫務工作者要加強患者的用藥教育,指導患者安全用藥。醫院可以制定本院的“藥駕”藥品目錄,醫師在為駕駛員、高空作業者和機械操作人員開具此類藥品時,應明確告知藥物的影響;藥劑師在配發藥物時,要再次給予病人明確的提醒。
可以考慮發放“藥駕”清單
姚志明(北京市盈科律師事務所律師)
“藥駕”為什么不能入法?因為藥品門類眾多,如果不加區別直接規定服用藥品后禁止或限制駕駛機動車,這樣做首先法律上很難界定,其次執行標準也無法把握。
暫時沒有辦法進行細則的法律規定,不等于就應該放縱“藥駕”。我們每個人既是交通便利的受益者,也是交通安全風險的承擔者。服用藥品后由于藥力的作用,加上駕駛人員身體疾病等原因,均有可能導致自身控制能力降低,此時駕駛機動車,不但給他人安全帶來風險,也是對自己的不負責任。
因此,我認為,針對“藥駕”問題,交警部門和公共衛生部門可以聯合作出提倡性的規定。在獲得駕照的環節,通過教育甚至可以設定一定的考試環節,讓駕駛人員了解哪些常見藥品對駕駛有安全影響。在發放駕照時,還可以附帶一份服用后禁止上路的藥品清單,清單注明藥品化學成分、禁用劑量、服用周期,司機可照此選擇服藥時間與出行方式。同時,從交警執法來看,我國應盡早研制出可靠的“藥駕”技術檢測手段,實現同酒駕類似的快速檢測,并從法律法規上,分級明確懲處標準。
事實上,除了“藥駕”,還有不少被大多數駕駛員忽略的安全問題。比如,我們經常看到“禁止疲勞駕駛”“連續駕駛機動車超過2小時應當適當休息”等提示性標識,但是一般駕駛員都是憑著自己的主觀感受來決定是否休息,很少有人會精準地看表,每到2小時就自發停車。而在歐美國家,大客車駕駛員如果不按照規定休息,而是長途連續駕駛,受到的處罰是十分嚴重的。疲勞駕駛問題目前在國內也缺乏監控標準,需要有關部門給予進一步的關注。
對藥品實行“駕駛等級”的
分級管理
賀優琳(全國人大代表)
在“藥駕”立法上,我們應當向發達國家和地區學習。2010年開始,美國已有37個州通過了禁止藥后駕駛的法律,這些州都成立了專門的藥后駕駛工作組。香港《2011年道路交通條例》規定,香港警方如果懷疑駕駛者因服藥或吸毒導致影響駕駛,有權要求進行相關藥物觀測檢查,違例者最高判監3年及罰款2.5萬港元。駕駛員拒絕接受有關測試,也屬違法。
在藥品包裝上標注“駕駛等級”也是良策之一。我國目前的藥物標識過于簡單,說明書中有關駕駛的內容又很難引發關注。最好將不同藥物分成相應的駕駛等級,并標注在藥品的外包裝上。法國藥監部門在藥物包裝上用不同顏色的標識把藥物標注為3個級別:紅色代表駕駛前絕對禁止服用,橘黃色代表應慎重服用,黃色代表可服用,但要隨時注意身體狀況。若無標識,說明該藥對駕駛沒有任何影響。
對藥品實行“駕駛等級”的分級管理后,國家應盡快補充完善關于“藥駕”的監管和處罰條款。此外,還要盡快出臺對“藥駕”的檢測方法和判定標準,并在各類交通安全事故責任調查中實行,對明知服用違禁藥品仍駕駛的人員,依法予以嚴懲。全社會應廣泛宣傳“藥駕”的危害性,使更多駕駛員樹立安全用藥、規避交通意外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