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瓊
【中圖分類號】R242 【文獻標識 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16)11-0-01
中醫將糖尿病歸屬為消渴癥,該疾病多發于中老年人群體,是一種慢性的、終身性、代謝疾病。臨床有研究指出,消渴癥患者對疾病的認知程度越高、行為方式越規范、自我保健月科學,其預后效果就越好,生存時間和生存質量也越高[1]。筆者以下就對中醫治療及飲食調理在消渴癥治療中的應用效果進行了研究。
1.資料與方法
1.1基本資料
采取方便抽樣法抽取80例于2015年7月至2016年6月期間來我院進行治療的消渴癥患者,以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觀察組和對照組,各組均為40例患者。觀察組40例患者,男24例,女16例,患者年齡38—69歲,平均年齡(57.9+4.2)歲;患者病程1—14年,平均病程(5.2+1.3)年。對照組40例患者,男22例,女18例,患者年齡41—71歲,平均年齡(56.5+3.9)歲;患者病程1—13年,平均病程(5.1+1.4)年。兩組研究對象的基本資料之間的比較,差異不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可以進行對比研究。
1.2臨床方法
兩組患者均給予口服二甲雙胍、瑞易寧、施慧達進行治療,二甲雙胍0.5g/次,3次/d;瑞易寧2.5mg/次,1次/d;施慧達2.5mg/次,1次/d。觀察組患者在此基礎上給予消渴湯及飲食調理進行治療。
1.2.1中醫治療
消渴湯組方:知母10g、山藥10g、桃仁10g、佛手10g、山萸肉10g、丹參15g、天花粉20g、黃芪30g、生地黃30g、葛根30g。每日1劑水煎,取藥汁200ml,分早晚2次溫服。
1.2.2飲食調理
患者每日飲食中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以及飽和脂肪酸占每日總能量的比例分別為50—60%、15—20%、20—30%、10%以下。且患者要避免攝入反式脂肪酸,并嚴格控制膽固醇的攝入量,每日需低于300mg,并嚴格限制食鹽攝入量,每日低于6g。叮囑患者少食多餐、平衡膳食,忌食甜食、堅果類以及油炸類食物[2]。
1.3統計學方法
數據的統計學分析使用SPSS13.0軟件,在分析過程中,對計數資料使用( ±s)的方式進行表示,用t檢驗;計量資料用%的方式進行表示,用X?檢驗,檢驗結果以P<0.05表示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血糖控制情況比較
入院時空腹血糖值、餐后2h血糖值,觀察組患者和對照組相當,比較差異不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治護后空腹血糖值、餐后2h血糖值,觀察組患者顯著低于對照組,比較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如下表:
2.2兩組患者消渴癥治療效果比較
消渴癥臨床治療總有效率,觀察組患者顯著高于對照組,比較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如下表:
3討論
中醫認為對于消渴癥的治療需從益氣養陰、活血,兼補肝腎入手[3]。筆者在本次研究中,應用傳統中醫消渴湯對消渴癥患者實施治療,并在此基礎上輔以飲食調理,取得了顯著的臨床治療效果。消渴湯中的主要有效成分為知母、山藥、桃仁、佛手、山萸肉、丹參、天花粉、黃芪、生地黃、葛根等,諸藥合力可發揮出滋陰生津、益氣活血、補益肝腎的功效[4]。同時通過合理的飲食調理,可在保證患者每日計提所需熱量的基礎上,嚴格的控制患者的糖類物質攝入量,從而促使患者的血糖值控制在較為合理的范圍內[5]。
綜上所述,中醫治療及飲食調理治療消渴癥能夠顯著改善患者的血糖水平,從而提高其臨床治療效果,在糖尿病的臨床治療中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趙紅霞,賈海驊,趙凱維,等.糖尿病(消渴)的中醫證候病機研究[J].中國醫藥導刊,2012,14(3):1007-1009.
[2]李佳.中醫院護士的中醫內涵培養探究[J].中醫藥導報,2013,19(3):122-123.
[3]李清波.糖尿病中醫治療 探討 [J].陜 西中醫 ,2012,24(10):128-131.
[4]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關于印發中風等13個病種中醫護理方案(試行)的通知[S].2013-5-16.
[5]婁彥珍.消渴癥的中醫治療及飲食調理 [J].中國中醫藥(下半月刊),2013,11(1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