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偉紅
摘要:深圳市某灣區自2000年以來陸續開展了填海造地,至2012年形成約15平方公里完整陸域。同期,該地區規劃完成,定位為城市中心商務區,承載帶領城市新一輪發展的重要歷史使命,計劃建成一座一流的現代化國際新城。海灣填海區一般為軟土土質,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容易出現地基變形問題。選擇合理的巖土工程地基處理技術,提高基礎設施路基質量和整體性能,力爭作到安全、經濟、適用,成為工程建設的重要任務。本文通過對填海造地地質沿革進行收集,再根據工程實際情況,對區內數十條道路的路基地基處理進行分析研究,其實踐具有較強應用價值。
關鍵詞:新近填海區;路基;地基處理;技術分析
中圖分類號:U416.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3024(2016)09-66-02
引言
新近填海區地基處理比較復雜,目前正由傳統單一的處理方式向多樣化的處理模式轉變,深圳過往的填海軟土區道路工程乃至房建工程,難以避免地出現了“搓衣板”的道路不均勻沉降問題、房屋地平裂縫問題。本區域內規劃了大量城市道路,包括地面主次干道、地下道路、綜合管廊溝等市政基礎設施,如何根據工程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地基處理技術,確保填海區地基設計施工和工程質量符合標準,提高路基質量和基礎設施整體性能,成為提高城市建設工程效益的重點工作。
1.地層結構
1.1地質沿革
根據收集的近十年地形圖,分析區內各年份堆填情況。2002年至2005年,區域南部為現狀物流堆場陸域,中北部為灣區灘涂,局部小范圍開始堆填,受堆填擠淤影響形成了淤泥干出灘(淤泥被擠出水面露在地表),大部分區域保持原始地貌,為蝦塘、灘涂、航道。2008年至2009年,由于區域內開始修建地鐵,沿線區域土方挖填量較大,同期北部區域開始填海造地并修建市政道路,拋石或堆填形成數道東西向隔堤,并往南北兩側推進堆填。2009年至2012年,經過數年的填海造地,整體陸域基本形成,區內河渠修整改道完成。2013年起,按照新的城市規劃,開啟大規模建設工程。
1.2填海常用工法
分析過往填海工法,目的是為后續地基處理設計施工提供技術基礎,填海軟土地基處理方式比較多樣化,其填筑歷史是后續工程建設的技術關鍵。本區域內多數填海造地時按照工業用地的較低設計標準交地,不滿足道路路基標準要求,工法主要有排水固結法、拋石填筑法和強夯(強夯置換)法三種,其中排水固結法為主要填海工法,強夯拋石填筑法則用于水深浪大處的圍海筑堤,強夯(強夯置換)法見于區內已形成陸域的軟土區加固,主要為現狀物流堆場和廠房的地基加固。
1.3地層結構
經收集整理區內各道路項目的詳細勘察資料,綜合得出地層典型分布如下:
(1)填土(石)層:填土主要由黏性土、粗礫砂、碎石組成,松散~稍密狀。填石主要由花崗巖塊石組成,推測直徑為20~80cm,含量約為20~80%。
(2)淤泥(含擠淤土):主要成分為淤泥,局部含少量粗砂,含有機質,為前期軟基處理后殘留,呈層狀分布,可見貝殼,飽和,軟塑狀為主。擠淤土分淤泥包和原淤泥層表面兩種分布,層厚起伏較大。
(3)粗砂:灰黑色,含淤泥及少量貝殼,飽和,松散,層厚較薄。
(4)粉質黏土:可~硬塑,局部含少量粗砂。
(5)礫砂:主要成分為石英質,含大量黏粒,飽和,稍密。
(6)砂質黏性土:由花崗巖風化殘積而成,原巖結構可辨,可塑~硬塑狀。
(7)全風化帶:原巖結構基本破壞,裂隙極發育,局部夾有強風化巖塊,巖體基本質量等級為V級。
(8)強風化帶:風化劇烈,裂隙發育,巖體基本質量等級為V級。
(9)弱風化帶:裂隙發育,巖芯多呈塊狀、短柱狀,錘擊易碎,較硬巖,巖體基本質量等級為Ⅳ級。
區域內道路路基需要處理的地層主要有填土(石)層、淤泥層和粘土層,其組成成分不均勻,分布無規律,物理力學性質較差,分布有淤泥(淤泥質土)的地段具有含水量高、高觸變性、高壓縮和低強度、自穩能力差的特點。
2.路基地基處理
2.1路基地基處理要求
路基的地基處理,不僅要滿足道路承載力,還需考慮施工期間與完工后的沉降問題,包括道路路基的絕對沉降和各路段之間的相對沉降。按照設計規范要求,設計標準通常為:
(1)沉降要求:
地面道路:32后沉降小于20cm,沉降差異的容許縱坡差小于O.5%,道路路床交工面回彈模量EO≥30Mpa:地下道路:32后沉降≤15cm,縱向差異沉降 (2)承載力要求: 地面道路:路基填土交工面承載力特征值>120KPa:地下道路:地基承載力特征值術200KPa;綜合管廊地基承載力特征值≮160KPa。 2.2路基地基處理技術分析 經統計,區內道路的地基處理工法分析如下: (1)換填法 換填法主要用于淤泥、淤泥質土、素填土、雜填土路基的淺層處理,換填厚度不大于3.0m,區內道路管線地基多數采用了換填處理,其優點是施工簡便、對地下管線等沒有影響、工期短,造價經濟,約500元,平方米,缺點是工后沉降稍大,處理深度受限,換填土需外運。另外,對于原填海地基處理較好的道路路段,也采用了換填法。 (2)水泥土攪拌樁 水泥土攪拌法主要用于淤泥、淤泥質土等含水量較高粘性土層的深層處理,其優點是沉降變形小、變形穩定快,可有效消除主、次固結沉降,工藝成熟,工期較短,缺點是土層有機質含量較高時、土層含水量較大時,或分布有人工填石成孔困難時,須通過現場試驗確定其適用性,另外,造價較高,約4800元,平方米。片區內道路設計時曾多數考慮該工法,后經試樁,由于表層填石層成樁困難,淤泥中有機質含量較大,經檢測承載力偏低,且施工質量不穩定,因此,僅在少數土層條件較好路段采用了該工法,未大量應用。
(3)高壓旋噴樁
高壓噴射注漿法適用于處理厚層淤泥、淤泥質土、粘性土、粉土、黃土、砂土、人工填土和碎石土等地基。其優缺點與水泥土攪拌樁相似,但適用能力稍廣,地基承載力略高,造價更高。考慮到填土中含較多大粒徑塊石、淤泥中含較多有機質,設計時放棄了該方案。
(4)砂石樁法
砂石樁法適宜處理疏松砂土、素填土、雜填土、非飽和粘性土等土層,具有施工方便,節約材料,施工期短,費用低等特點,其缺點是對飽和粘性土處理厚度不宜大于3m,且后期變形較大。區域內道路部分路段從經濟性和工期角度出發,對局部較好軟土區采用了砂石樁的地基處理方案,經實踐,功能良好,能滿足使用要求。
(5)注漿鋼管樁
區域內某典型注漿鋼管樁方案,設計直徑130mm,正方形布置,通長放入直徑80mm壁厚5mm鋼管,考慮到填海地層為多次填筑而成,填石層鋼管樁成孔困難,則采用地質鉆機成孔。該方案原設計用于地下道路地基處理,其施工操作空間靈活,工期較短,能適應基坑底部地基處理施工,但后經承載力檢測,處理后承載力無法達到200Kpa的設計要求,該方案被迫調整。
(6)素混凝土樁
地下道路地基處理采用注漿鋼管樁無法滿足承載力要求后,嘗試采用素混凝土樁方案,其優點是單樁承載力高、工藝成熟且工期較短,缺點是淤泥層內成樁效果不理想,可能會出現斷樁現象。造價較高,約4900元,平方米。后經試樁,一方面施工質量難以達到設計要求,二是承載力檢測仍無法達到200Kpa的設計要求,該方案再次進行更改。
(7)管樁復合地基
由于地下道路各種地基處理方案均無法順利實施,最終嘗試采用管樁復合地基,其優點是單樁承載力高、質量穩定且工期較短。缺點是造價較高,約5000元,平方米,且施工空間要求較大,后結合基坑支護采用混凝土支撐方案,順利在基底施工管樁,且指標達到設計要求。
3.結語
地基處理有別于基坑工程,為永久性工程,需要滿足構筑物長期承載力和變形要求,其重要性更加顯著,如果在道路通車后再發現問題,補救措施復雜且難以實施,造價昂貴。因此,有必要在設計和施工過程中引起各方足夠重視,嚴控施工質量和檢測工作。區域填海造地歷史復雜,各項目采用了多種地基處理方案,片區路基的地基處理堪稱實踐教科書,尤其是地下道路項目的地基處理,由于承載力和變形要求高,嘗試了多種方案均未能成功,其實踐價值具有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