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裴佩
權威解答 讓“綠色”成為美麗四川新常態
·本刊記者 裴佩
巴山蜀水只有在綠色的裝點下才會更加美麗,天府四川也只有在“綠色發展”理念的引領下才會充滿生機與活力。《中共四川省委關于推進綠色發展建設美麗四川的決定》出臺后,“綠色發展”理念如何在四川落地生根?如何讓“綠色”成為美麗四川新常態?下一步會有哪些工作部署?權威人士給予了相關解答。
Q:《決定》指出,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我省生態文明建設的整體推進情況如何?下一步將從哪些方面重點推進?
省發改委副主任代永波:近年來,四川通過政策規劃引領、實施重點工程 、落實工作措施,在全省上下共同努力下,四川生態文明建設取得積極成效。一是加快構建生態屏障,生態安全格局逐步形成;二是污染治理力度空前,城鄉環境質量有所改善;三是堅定推進轉型發展,發展質量效益日益顯現;四是積極開展試點探索,生態文明建設實質推進;五是大力開展節能減排,資源利用效率不斷提高;六是加快推進改革創新,生態文明制度初步建立。
下一步,省發改委將在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會同省級有關部門,加快建立完善生態文明建設五大體系:一是加快建立統一銜接的空間規劃體系,二是著力構建綠色產業體系 ,三是推動建立資源節約集約利用體系,四是積極構建生態環境安全體系,五是努力健全生態文明制度體系。
Q:《決定》指出,加快推動生產方式綠色化,構建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產業結構,不斷提高生產過程與環境相容程度,有效降低發展的資源環境代價,走出一條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改善共贏之路。我省如何推動工業轉型升級?四川工業如何做?
省經信委主任陳新有:工業綠色發展是一個系統工程,既包括在新興產業培育上做“加法”,在節能減排上做“減法”,在創新驅動上做“乘法”,在淘汰落后產能上做“除法”,也包括能源供給、制造流程、要素保障等各環節。這也是一個長期過程。近年來,我們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布局五大高端成長型產業,加大力度培育發展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壯大提升七大特色優勢產業,推動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安排30億元專項資金支持創新驅動和五大高端成長型產業發展,培育100個重點產品,實施200項重大技術攻關、300項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
下一步,四川工業將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質量效益、創品牌,大力淘汰落后產能,推進鋼鐵、煤炭行業企業實施跨行業、跨地區、跨所有制減量化兼并重組,著力打造國家重要的清潔能源基地。

姹紫嫣紅。供圖/眉山市林業局
做強五大高端成長型產業、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發展石墨烯、玄武巖纖維、軌道交通、中醫藥等新興高端成長型產業,加快傳統產業改造升級,著力構建綠色低碳產業體系,進一步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讓經濟增長與碧水藍天相伴相隨。
推進《中國制造2025四川行動》計劃,加快建設先進制造業強省,在新一代信息技術、航空航天與燃機、高效發電和核技術應用、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節能環保裝備和新能源汽車、新材料、生物醫藥等十大重點領域,啟動實施智能制造等一批重大工程,率先建成西部制造強省和中國制造西部高地。
推進產業集聚集約發展。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布局,著力打造土地使用集約化、資源利用效能化、產業配套系列化等特色專業化園區,促進產業園區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
Q:《決定》指出,大力發展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農業,增加綠色、有機、安全農產品供給。四川在著力轉變農業經營方式、生產方式、資源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上,將重點抓好哪些工作?
省農業廳副廳長涂建華:在深入實施“三大發展戰略”、深入推進綠色發展、深入扎實抓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工作中,將重點抓好以下五方面工作:第一,切實加強耕地保護,主要從量和質兩個方面來落實,一是永久性基本農田的劃定和保護,二是被破壞、被污染耕地的治理,三是耕地質量提升,即如何提升耕地地力問題。
第二,大力推進結構調整。要樹立大農業、大食物和大生態的觀念,要從整個食物結構,就是我們的種植業、畜牧業、水產業在結構調整、品質調整、品種調整方面有所作為。
第三,加快推進標準化生產,著力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基地,著力推廣標準化生產技術,著力提升農業機械化水平。
第四,強化質量安全監管和品牌認證。一是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二是深入實施雙品牌戰略,進一步做響做大川茶、川果、川菜、川豬、川藥等“川字號”農產品區域品牌,做強企業品牌,鼓勵支持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認證登記“三品一標”。
第五,大力開拓市場暢通流通渠道,完善農村現代流通體系,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深入開展各類展示展銷活動。
Q:《決定》指出,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創新和完善綠色發展制度機制,引導、規范和約束各類開發、利用、保護自然資源的行為。近年來我省環保投入情況如何?在環境經濟政策和相關制度方面目前作出哪些探索?
省環保廳廳長姜曉亭:近年來,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環境保護,省財政大力支持,在財力十分有限的情況下,環保投入連年增長。當然,也要看到,我省的環保投入屬“低基數上的高增長”,“十三五”要補齊環境短板,完成治理任務,要繼續保持環保投入的剛性增長,同時,也要明晰省、市、縣三級政府的環保事權及與之相匹配的投入責任,還要進一步厘清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政府的歸政府,市場的歸市場,必須建立完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環境經濟政策和制度。
首先是“綠色(生態)補償”。今年,我們將這一制度提升為“生態補償制度”,實施范圍由“兩江”擴大到“三江”,變“只扣不獎”為“獎懲并舉”。二是推行“綠色價格”。比如提高風力、水力、太陽能等新能源上網價格,對符合環保要求的產品實行優惠價格等,反之則實行懲罰性價格。三是“綠色稅收”。利用好差別稅率,對綠色產業和產品給予優惠稅率,調節企業環保行為,研究開征環保稅等。四是“綠色信貸”。最近兩年,我們建立了企業環境信用評價制度,應用評價結果構建起環保“守信激勵、失信懲戒”機制,以求改變“劣幣驅逐良幣”的不合理局面。五是“綠色保險”。我們探索建立了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制度,全省參保企業近400家,充分發揮了保險機制的社會服務功能。六是“綠色基金”。下一步要研究設立綠色發展基金,用市場化的手段,通過參股控股等方式,扶持培育創新型環保企業和重點環保產業,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責編:賀貴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