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張微微
聚焦成德綿
——四川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一周年紀實
· 本刊記者 張微微


成綿樂客專“和諧號”動車駛出成都南站。圖/東方IC
導語:
一年前的9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在部分區域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的總體方案》正式對外公布。按照方案,包括四川在內的8個區域被納入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域。作為《總體方案》確定的四個省級行政區之一,四川決定依托成都、德陽、綿陽地區開展先行先試。
自方案確定后,“全面創新改革”便成為四川未來5年發展的頭等大事。時至今日,一年的時間已經過去,先行先試的三個城市如何抓好創新改革“一號工程”,當好“排頭兵”?按照既定的規劃,他們已經邁出了哪些重要的步伐,又有哪些經驗值得全省其他市州借鑒參考?讓我們跟隨記者的采訪走進成德綿。
從明星創業導師開課,到投資人現場點撥,再到園區、高?,F場實訓……在8月初的一周時間里,一群缺乏創業經驗的創客們在位于成都高新區桂溪街道的雙創實踐基地里邁出了從創想到創業的第一步。在同一時段,由成都高新區桂溪街道聯手成都創業學院、創客+部落眾創空間的首期創新創業體驗訓練營也在高新區桂溪街道“開營”。這是成都市首個“街道+學院”的雙創實踐基地,心懷創業夢想的創客們在這里可將夢想落地。
成都高新區作為全國首批促進科技和金融結合試點區域,曾在全國首創“梯形融資模式”,孕育創新能力在國家高新區中始終名列前茅。自去年獲批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以來,成都高新區加速發揮引領帶頭作用,建設了創業要素密集、創業主體繁榮、創業平臺高效、創業服務完善、創業文化濃郁的具有高新區特色的創業體系,形成了“創業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園”的全鏈條創新孵化培育體系。截至目前,成都高新區已建成以8家國家級孵化器為骨干、總面積超過200萬平方米的60家科技企業孵化器群體,在孵企業總數達7500余家,孵化載體建設水平和孵化企業數量位居四川省首位,位居全國前列。
除了高新區外,天府新區內的成都科學城,也是成都創新轉型的關鍵“砝碼”。記者了解到,目前成都科學城周圍“三橫三縱”的快速交通體系已經形成,一家家科創型企業開始密集落戶,目前,聚集科技創新型企業達到 200多家。
幾乎在同一時段,備受矚目的成都天府國際生物城又使出“大招”。據悉,未來的成都天府國際生物城將打造成一個高達5000億元總產出、引領和帶動全國生物產業充分參與國際競爭的創新樞紐,成為成都市戰略性新興產業新的制高點……
成都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朱志宏:
成都按照中央和省委決策部署,大力實施創新引領行動,將全面創新改革作為全市的“一號工程”,為改革試驗確定了“一個目標、兩個通道、三大抓手、四大戰略、五大保障”的總體思路。成都編制完成了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實施方案,加快構建了科技成果在蓉轉移轉化“新十條”“人才新政十條”“軍民融合十條”等“三個十條”組成的全面創新改革試驗政策保障體系,建立了“新經濟指數”“雙創指數”“成都全創指標體系”等三個全面創新改革試驗監測體系,全面推進185項年度專項改革任務,在各個領域匯集出90余條經驗事項。在省委今年7月確定的第一批評估推廣的11條經驗中,成都有6條。
2016年新年一上班,一次內部“搬家”成為德陽東方電氣集團員工們討論的熱點。東電電站服務事業部整體搬進工藝大樓?!氨砻嫔鲜欠蘸图夹g兩個部門融合,實則可窺探出東電未來發展走向。”東電事業部負責人尚海清解釋,從“制造型企業向制造服務型企業”轉型,未來,東電也將逐漸由“賣設備”向“賣服務”轉型。
4月12日,東方電機完全自主設計開發、制造的國產最大單機容量抽蓄機組——仙居抽水蓄能電站首臺機組成功并網發電,標志著我國已掌握抽水蓄能機組核心技術。
4月7日,位于德陽市泰山南路的四川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內,四川工程產學研二期建設項目現場一派忙碌景象。“這2000多平方米的高大廠房,就是與德企共建的庫卡機器人認證學院應用機器人廠房?!痹搶W院副院長郭杰說,建成后將大規模培訓庫卡機器人應用人員,為企業實施智能化改造提供工業機器人解決方案。
4月,在德陽召開的“中國制造2025對話德國工業4.0大會”上,德陽在智能制造、工業機器人、燃機與航空裝備、軌道交通、節能環保與新能源汽車、新材料、生物醫藥等領域與德國開展技術交流、技術攻關、項目合作,推動產業共同發展,實現了中國制造2025與德國工業4.0的有效對接。
5月25日,德陽高端裝備制造行業協會成立。同時,2016中國高端裝備制造業協會合作聯盟年會在德陽召開,標志著德陽高端裝備制造在國內已具有一定影響力和占據重要地位。
德陽市委書記蒲波:
裝備制造是制造業的脊梁,高端裝備更是“國之重器”。全面創新改革,德陽打造“國家高端裝備產業創新發展示范市”的每一個舉動,都將牽動全國產業界神經。因此,德陽圍繞建成國家高端裝備產業創新發展示范基地這個定位,打造“兩張名片、兩個示范”,把重大裝備智能制造核心技術打造成引領全國、影響世界的名片,把培育智能制造高技能人才為主的職業教育打造成走向全國、走向世界的名片,加快建設國家創新驅動發展示范市、職業教育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綜合示范市。集全市之智、舉全市之力,精心謀劃、統籌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建設。
像智能手機一樣的觸摸屏電梯升降操作系統你見過嗎?你嘗試過乘坐每秒鐘上升或者下降6米的超高速電梯嗎?你還在擔心某天一不小心又被關在黑暗的電梯轎廂里,感受喊天不應叫地不靈的恐懼嗎?不用擔心,電梯里的LED顯示屏可以全方位地保護你的安全?!巴ㄟ^GPRS和4G技術、通過動畫、聲、光、短信等方式,運用終端監控設備實現對電梯實時運行狀態的監控和管理,以保證電梯運行的絕對安全。”在位于綿陽市游仙區石馬鎮的科萊電梯工業園里,記者親身感受到了軍用物聯網技術轉化民用的強大魅力。科萊電梯是國防尖端高科技單位——中物院投資控股的大型軍轉民企業,在這里,有豐富的人才資源、高精尖的設施設備、前沿科技的投入應用,目前已成為中國中西部地區綜合實力最強的電梯服務商。
同樣在游仙區,由中國兵器工業第五八研究所控股的綿陽市維博電子有限責任公司也正以“源于軍工 專于測控”主題色彩實現著年產值1.5億的巨額財富。在它的生產車間里,記者看見了籠罩著神秘色彩的高鐵專用電量隔離傳感器、智能電力監控儀表、數控縫制設備的生產線以及子彈、火炮生產鏈中的部分生產設備。這些可以展示出來的設備只是軍工生產的冰山一角,而這僅有的冰山一角,就可以用于鐵路、新能源汽車、核電站等多個領域并創造出巨額利潤。真的難以想象,要是能夠有更多的軍用技術向民用開放,會帶動多大的產業裂變聚變效應。
作為我國重要的國防軍工科研生產基地,綿陽聚焦軍民深度融合主攻方向,在產業承載平臺建設上,打造十大軍民融合產業園,發揮四川省軍民融合高技術產業聯盟作用,加快推進核技術應用、空氣動力、信息安全、北斗導航、航空發動機等軍民融合重點產業發展,培育具有核心競爭力的軍民融合產業集群。規劃了面積281平方公里的科技城集中發展區,科技城大道等基礎設施建成投用,中物院等軍民融合產業園初具規模。

科博會現場。圖/廉鋼
綿陽市委副書記、市長劉超:
長期以來,“剃頭挑子一頭熱”是困擾軍民融合發展的最大癥結。解決這個問題,綿陽開出了“建立軍地協作機制”這個藥方。我們通過建立完善院地軍地聯席會議制度,聯合開展產學研協同創新活動,努力打破軍地“兩張皮”。堅持讓企業在軍民融合發展中“打主力”“唱主角”。率先啟動軍民融合企業認定,初步探索出“院所自轉”“軍工自轉”“院企聯轉”“民企參軍”四種模式,催生了460余家“軍轉民”“民參軍”企業,產業涵蓋電子信息、航空發動機、核物理與放射化學等300多個專業領域,僅去年就實現產值1720億元,軍民融合層次和水平走在了全國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