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成都市委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
深化“放管服”改革取得新成效
·文 成都市委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

對許可事項進行事后監管。
成都持續推進行政審批、投資審批、職業資格、收費清理、商事制度、教科文衛體、依法行政等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有效釋放市場活力,充分激發社會創造力,大力促進對外開放,“放管服”改革取得明顯成效。
大道至簡,有權不可任性。簡政放權改革就是要給政府削權,把不該有的審批事項堅決取消、下放到位;同時,對于那些確需保留的審批事項,還要規范流程,構建一個“行政權力的法治化系統”。近年來,成都市始終堅持把簡政放權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先手棋”和轉變政府職能的“當頭炮”,統籌規劃,全力推動,成效明顯。一是市本級行政許可項目從1166項減少到105項。二是清理、取消職業資格272項。三是精簡行政審批前置條件414項、前置中介服務項目259項。四是承接下放事項5項、取消82項、下放審批和服務事項46項。五是探索建立權責清單,將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
這其中,最具歷史意義的是徹底終結非行政許可審批這一歷史概念,成都全面清理國家級、省級和市級設立的仍在實施的非行政許可審批事項166項,其中,取消非行政許可審批事項36項,轉為政府內部審批的事項28項,按照法定程序轉為行政職權96項,另有6項依照相關法律法規修改完善后對外公布。非行政許可審批事項的清理完成,不僅將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向前推進了一大步,也是全面深化改革在成都的具體實踐。通過關閉“制度后門”、消除權力“灰色地帶”,切實提高政府管理科學化、規范化、法治化水平。
改革既是自我革命,又是創新發展。成都為適應新常態、順應新形勢、落實新要求,主動轉變觀念,大膽探索創新,頻頻“亮劍”一些“老、大、難”問題。建設領域打破傳統串聯式審批方式,將27個市級部門的40項審批環節進行整合,形成由國土、發改、規劃、建設等4個部門牽頭的5個審批節點,減少審批環節15個、申報材料16項,辦理時限由160個工作日減少到70個工作日,成為全國大城市中效率最高、環節最少、時限最短的并聯審批之一。
成都不僅注重各部門審批程序上的“物理性”改革,還著力實現部門之間“化學性”的優化整合。先后在武侯區和新津縣成立行政審批局,實現“資源配置集約化、審批服務便利化、權力運行規范化”,“審批與監管相互分離、一枚印章管審批”。2015年,武侯區和新津縣劃轉審批事項分別達168項和173項。行政審批事項集中后,原審批部門履職重心轉移到強化市場監管和維護市場經濟秩序上,形成既具成都特色、又有全國領先優勢的改革模式,得到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國務院秘書長楊晶等中央領導同志的充分肯定。
在縱深推進改革的同時,成都還同步探索解決一些“橫向”改革中的問題。2015年,彭州市重塑綜合執法體制機制構架,組建了四川省第一家綜合行政執法局,整合25個行政部門的5145項行政處罰權和13支行政執法隊伍,實現了“一支隊伍管執法”,有效解決了權責交叉、多頭執法、執法缺位等問題,進一步拓展監管的廣度和深度,實現綜合執法工作“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全覆蓋。
通過探索創新體制機制、理順部門關系、優化辦事流程和規范權力運行等,不斷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持續推動政務服務轉型升級,為全國、全省全面深化行政體制改革提供可推廣、可復制的經驗。(責編:賀貴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