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何志文
天府新篇
——四川邁向工業文明的足跡(上)
·文 何志文

攀枝花市三線建設博物館。圖/SCP/胡雅
追隨工業化的腳步,追趕工業文明的浪潮,創造天府之國工業文明的新輝煌,這是近代以來四川人的不懈追求,是當代四川歷史發展的主旋律。回望四川邁向工業文明的歷史足跡,可以給我們許多重要的啟示。
獨領風騷數千年的中華文明,走向工業文明的道路極其艱難。自然,處于國土腹地的四川邁向工業文明的道路也極不平坦。舊中國僅僅在抗戰時期給四川留下了一點殘破的軍事工業。人民政權建立之后,掌握了自己命運的四川人民,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新四川的建設之中,開啟了四川邁向工業文明的航程。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詩仙李白的一首《蜀道難》,既是四川人的千古絕唱,也成為罩在四川人身上的魔咒。做著“鐵路夢”的四川人,曾用生命和熱血發動保路運動。但只有掌握了自己命運的四川人才有能力來圓自己的鐵路夢。當戰爭的硝煙尚未散盡,披滿征塵的劉鄧大軍便迫不及待地揮起了鐵鍬,成為鋪筑成渝鐵路的主力。1950年6月15日,在四川人鄧小平的主持下,成渝鐵路正式開工。10萬筑路大軍肩挑背磨,艱苦奮戰,1952年8月1日,全長505公里,被譽為“新中國第一路”的成渝鐵路正式通車。兩年圓了四川人40年的鐵路夢。通車當天,鐵路沿線十鄉八里的民眾,趕到鐵路兩旁一睹火車的“尊容”。當晚,成都數十萬人高舉火炬,載歌載舞,通宵達旦,游行慶祝。四川人乘勢而上,就在成渝鐵路通車這一天,第一條出川大通道——寶成鐵路破土動工。
伴隨著成渝鐵路工地的號子,響起的是二郎山的歌聲與雀兒山的炮聲,川藏公路隨即破土動工。這條全長2400多公里的“世界屋脊”之路,翻越了青藏高原14座大山,10多條大河,以三千余名忠魂的代價,于1954年12月25日,成都到拉薩全程通車。
辦工業不僅要通路,而且要通電。按照“水火并舉”的方針,重慶電廠、成都熱電廠、獅子灘水電站于五十年代初相繼動工。一個路,一個電,基礎設施建設的突破,為四川的工業建設奠定基礎。四川的工業化進程開始起步。
伴隨著國家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四川93個重點建設項目相繼上馬。五年累計投資近28億元。以重慶鋼鐵公司和重慶特鋼廠的擴建為標志,四川的材料工業初具規模;以成都宏明無線電器材廠、新興儀器廠、錦江電機廠等現代化工廠動工和全國第一個電子技術研究所——二機部電信工業研究所(后更名為西南電子技術研究所)的成立為標志,四川的新興電子工業迅速起步;以成都量具刃具廠、重慶機床廠、重慶電機廠興建為標志,四川的機器制造業開始嶄露頭角。加之一批礦山、能源、交通設施的相繼建成,四川的工業門類增多,配套逐步形成,四川工業有了自己的第一批家底。

四川三線建設勞動場面。
四川工業發展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是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三線建設。
全國三線建設于1964年5月決策,根據全國三線建設的總體藍圖,四川三線建設的重點是“兩基一線”,即攀枝花鋼鐵工業基地、重慶常規兵器生產基地和成昆鐵路。
攀枝花鋼鐵基地的建設,是毛主席在三線建設中落下的一枚最重要的棋子,傾注了極大的心血。他強調,“建不建設攀枝花,不是鋼鐵廠問題,是戰略問題。”“不建設好攀枝花,我睡不好覺。”
攀枝花鋼鐵基地的建設,于1964年規劃起步,組織抽調全國數萬精兵強將,攻克科研和技術難題,解決在地域狹窄、地質復雜的地理環境中建設大型鋼鐵廠的條件限制,克服沒有鐵路運輸,遠離大城市,交通、生活不便的極端困難,從實地調查、科學規劃,到交通、電力先行,開展“主攻兩礦(鐵礦、煤礦),確保兩廠(電廠、水泥廠),狠抓運輸”的第一戰役,組織鋼鐵廠主體工程大會戰的第二戰役。
攀鋼于1970年6月29日煉出第一爐鐵水,1975年9月,一期工程基本建成,逐步形成了年產生鐵160萬噸-170萬噸、鋼150萬噸、初軋坯125萬噸、鋼材90萬噸-110萬噸的綜合生產能力。一個現代化的鋼鐵企業,一個嶄新的工業城市,在金沙江畔屹立。
重慶常規兵器工業基地的建設,有四個大類:一是長安機器廠、望江機器廠等7個老廠的擴建。二是紅山、慶巖等14個機械廠和兩個研究所的新建。三是5個老兵工廠向重慶周邊的疏散、搬遷。四是一批配套的冶金、化工、機械等重要項目的建設。經過幾年的努力,重慶建成了我國比較完備的常規兵器生產基地。
成昆鐵路北起川西平原腹地——成都,一路向南,跨越大渡河,翻越大涼山,穿過金沙江,再躍上云貴高原到昆明。沿途三分之二為崇山峻嶺,奇峰聳立,深澗密布,溝壑縱橫,地勢陡峭,地質狀況復雜,有“地質博物館”之稱。數十萬筑路大軍忘我勞動,勇于犧牲,以一公里兩條生命的代價,終使這條鐵路在1970年7月1日竣工通車。全長1096公里的鐵路,每1.7公里一座橋梁,每2.5公里一座隧道,全線三分之一的車站,被迫修在橋梁上或者隧道里。成昆鐵路創造了世界鐵路建筑史上的奇跡。現在它的象牙雕模型就陳列在聯合國大廳,與美國“阿波羅號”帶回的月球巖石、蘇聯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模型一起,被聯合國并稱為“象征二十世紀人類征服自然的三大奇跡”。
除“兩基一線”外,在三線建設期間,堅持能源、交通先行,先后修建了川黔、襄渝鐵路,建設了龔嘴電站、豆壩電廠等一大批交通、能源項目,建成了一大批原材料基礎工業項目。從1964年5月開始,到1971年,中央先后分兩批從沿海一線搬遷企業到四川,共達117家。與此同時,在全省布局,擴建一批、新建一批大型骨干企事業單位。現在我們所看到的綿陽科技城、德陽的重裝工業、成都的航空航天工業、西昌的衛星發射基地,就是那個年代起步的杰作。
在六七十年代的三線建設期間,國家集中人力、物力和財力,通過遷建、擴建、新建,四川逐步建立起一大批包括國防科技、電子、鋼鐵、有色金屬、燃料動力、機械加工、化學、船舶、航空、核工業、醫藥、科研、高校等企事業單位,共350個,大大帶動了四川經濟社會全面發展。
參加三線建設的一大批領導干部、科技人員和數十萬工人,服從大局、團結一心、不怕艱難、無私奉獻的精神,是四川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值得當代四川人銘記和發揚。 (責編:李卉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