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中國特色宏觀調控的結構性范式及形成邏輯

2016-12-30 05:07:58龐明川
財經問題研究 2016年12期
關鍵詞:理論經濟

龐明川

(東北財經大學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院,遼寧 大連 116025)

·理論研究·

中國特色宏觀調控的結構性范式及形成邏輯

龐明川

(東北財經大學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院,遼寧 大連 116025)

長期以來,國內外學者對中國宏觀調控的認識存在較大的反差,并由此引發了多次大規模爭鳴。在系統總結中國宏觀調控實踐的基礎上,本文提出中國宏觀調控長期堅持總量調控與結構性調控相結合、以結構性調控為主的調控范式,并先后呈現出“總量+結構”與“需求+供給”的特點。筆者認為,中國宏觀調控之所以形成了結構性調控特色,是因為在宏觀調控決策中,充分運用了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理論及其方法論、中國經濟思想特別是當代經濟思想和西方經濟理論三種資源,真正做到了“馬學為魂、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具有必然的形成邏輯。

中國特色;宏觀調控;結構性范式;形成邏輯

一、引 言

長期以來,國內外學者對于中國宏觀調控的認識存在較大的反差現象:國內學者圍繞中國宏觀調控的概念、目標和手段等展開了多次激烈的爭鳴和交鋒,多數意見認為中國的宏觀調控具有目標泛化、工具龐雜、手段多元且常態化等特點,從而被貼上偏離西方主流傳統的標簽而加以質疑和批評。然而,早在20世紀90年代,中國的宏觀調控就曾“引起國際上廣泛關注和贊賞”[1]。進入21世紀以來,西方學者對于中國宏觀調控也多持贊揚和肯定的態度。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中外宏觀調控效果的鮮明對比,更使得西方主流經濟學開始對宏觀經濟政策進行反思,并重視新興市場的經驗,羅奇[2]甚至明確提出了“向中國學習宏觀調控”的呼吁。這充分表明中國的宏觀調控必然有值得西方主流理論認同和借鑒的價值所在。對此,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國內學者就進行了相關的探索。歸結起來,主要體現在:(1)雙軌調控。李平安[3]較早提出,要把實現總量平衡和結構協調有機地結合起來,探索計劃與市場內在統一的最優結合點。樊綱[4-5]針對經濟運行中存在雙軌過渡的特點認為,宏觀調控應該實行與“雙軌調控”思想相一致的“綜合調控”。樊綱等[6]的研究表明,中國的宏觀調控表現出雙軌并行的特點。魯品越[7]甚至認為結構性宏觀調控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本質特征的表現。朱之鑫[8]認為,“八五”期間宏觀調控的經驗之一是必須始終做到保持經濟供求總量大體平衡的原則,注意優化結構。章鐘基[9]認為,我國“八五”時期宏觀調控可貴的經驗與啟示之一是宏觀調控要采取綜合配套措施,多種手段并用。陳錦華[10]認為,1993年以來宏觀調控所創造的新鮮經驗之一是在控制需求過快增長的同時重視結構的優化,努力增加有效供給。張愛武[11]認為,20年來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的主要經驗包括宏觀調控要以經濟手段為主,輔之以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把直接調控與間接調控結合起來;宏觀調控在調節經濟總量平衡的同時,要注重經濟結構的優化。朱镕基[12]在九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上總結“九五”期間加強和改善宏觀經濟管理與調控的經驗時提出把擴大內需和調整經濟結構緊密結合起來。陳東琪和宋立[13]認為,改革開放28年來宏觀調控所取得的成就之一是綜合運用經濟、法律和行政三大手段,逐步減少行政干預,強化市場的調節作用,保證宏觀調控的客觀性、科學性。陳東琪等[14]認為,30年來尤其是近幾年宏觀調控的基本經驗之一是,科學把握宏觀調控的目標排序和政策重心,注意最終目標與中間目標兼顧,需求管理與供給管理并重,做到總量調節與結構調整相結合,短期措施與中長期措施相搭配;積極探索行之有效的調控工具和手段組合,在充分運用財政、貨幣政策等常規經濟手段的同時,注意適當運用行政和法律等必要的輔助手段,并注意宏觀調控與微觀規制、深化改革相結合。劉樹成[15]指出,五年來的宏觀調控具有許多新特點,即在宏觀調控的手段上,更多利用市場化手段和發揮各種組合效應;在宏觀調控與政府其他經濟職能的協調配合上,做到“四結合”,即宏觀調控與結構調整、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體制改革、改善民生相結合。萬勇[16]總結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宏觀調控的經驗之一是調控要以經濟手段為主,綜合運用其他各種手段。歐陽日輝[17]認為,我國宏觀調控30年的基本經驗之一是綜合運用經濟、法律和行政三大手段,實施宏觀調控“組合拳”,以經濟等間接手段為主,輔之以必要的行政等直接手段,強化市場調節,保證宏觀調控的科學化、規范化和制度化。袁志田和劉厚俊[18]認為,中國宏觀調控具有其不同于西方宏觀調控的特點,即宏觀調控不僅包括總量性調控措施,而且包括結構性調控措施,不僅包括經濟間接手段,而且包括行政直接手段。中國經濟增長與宏觀穩定課題組[19]指出,主流經濟學認為正是由于宏觀政策只關注總量調控而忽視了結構調控,才導致了此次金融危機的產生。因此,單純關注總量的宏觀調控是不夠的,還需要特別關注經濟中的結構性變量和結構性調控措施,基于此,他們提出總量性擴張與結構性收縮是中國宏觀調控最大特色的觀點。王誠和李鑫[20]甚至認為,“事實上,中國的宏觀調控與國外相比有很大的區別。最大特點是結構性調節,這體現在匯率政策、產業政策、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等各個方面,或許這是最值得西方主流經濟理論借鑒的”。 (2)凸顯特色。劉瑞[21]認為,宏觀調控是對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管理實踐的經驗總結與概念創造,中國的宏觀調控是屬于中國特色的國民經濟管理行為,是基于中國經濟轉型的實踐衍生的理論概念,從目標選擇到手段選擇都不能用經典經濟學理論來解釋。盛美娟和劉瑞[22]認為,中國宏觀調控范式表現出鮮明的特點,最突出之處是中國政府沒有完全地照搬西方成熟市場經濟國家的做法,而是在選擇性地借鑒他國成功經驗的基礎上進行創新性設計,使之與中國的國情及體制基礎相匹配。張勇和張忠友[23]認為,中國宏觀調控與經典西方主流經濟理論中定義的宏觀經濟政策存在諸多的不同,在目標設定、手段選擇方面,中國宏觀調控表現出明顯的差異性和特殊性。高培勇和鐘春平[24]認為,中國的宏觀決策過程中,市場化的調控方式較難順利采用,價格機制難以奏效,只能更多地采用直接的行政管制措施,這與發達國家存在著顯著的差異。(3)形成新范式。顧海兵和周智高[25]認為,由于我國的國情與西方國家相比具有質的區別,因此,我們必須有自己的宏觀調控范式。盛美娟和劉瑞[22]認為,中國的宏觀調控為典型的開發型國家范式,其基本框架為一元化的調控主體+集中決策機制+多元化的調控目標+多元綜合化的調控手段,其中,多元化的調控目標是指目標不僅關注總量控制與結構調整,還包括其他對經濟社會產生廣泛影響的問題。張勇[26]認為,中國的宏觀調控為一元化的調控主體,二元化的調控目標、任務,以及多元化的手段體系這三位一體的操作—功能框架,其中,二元化的調控任務是指宏觀調控的任務既包括總量調節,也包括結構調整,其目標是短期經濟運行的總量平衡和長期內經濟社會發展的結構優化。龐明川和郭長林[27]則認為,結構性調控是中國宏觀調控最大的特色,中國特色宏觀調控的理論范式為總量調控與結構性調控相結合并以結構性調控為主的結構性調控范式。

二、中國特色結構性調控范式的實踐模式及其演進

(一)從中國宏觀調控的實踐來看,結構性調控均占據十分重要的地位

從理論層面看,雖然1985年巴山輪會議引入了總量調控意義上的宏觀控制,但是當時就有學者質疑總量調控。中國農村發展問題研究組[28]指出:“我們也曾表示擔心,在缺乏深入的結構分析和明確的結構政策的情況下,實行簡單的總量控制會產生不利的影響”。而鄧英淘和羅小朋[29]一方面強調“總量分析是宏觀分析的基本內容的最高層次”,另一方面指出“考慮到我國經濟發展目前所面臨的階段性轉折以及我國經濟運行中的一些重要特征,特別是存量調整無力和有效供給不足等問題很難通過總量的調節來消除,在西方國家占有重要地位的總量政策在我國只能被置于相對次要的地位。”胡汝銀[30]認為,需求分析有重大缺陷,主張以供給分析為支點,熔供給分析、結構分析和制度分析于一爐,建立社會主義宏觀經濟學。張風波[31]提出,總量分析與結構分析是互補的,結構分析是總量分析的具體化,總量分析則是結構分析的抽象化。對總量進行具體分類和深入分析,就可以統一到結構問題上來;對結構問題進行系統分析和綜合歸納并上升到理論的高度,便可以揭示出總量的基本特征。馬建堂[32]則通過對國民收入、價格和儲蓄等典型總量指標波動狀況的分析,把總量分析和結構分析結合起來,使宏觀分析中觀化。由此可見,學術界當時對西方總量調控的借鑒并沒有形成一邊倒的局面,而是開展了大量的質疑和批評。后來,國內學者進一步強調了結構性調控的重要性,魯品越[7]指出:“中國經濟的宏觀調控應當以結構性調控為總體框架,而總量調控應當作為其中的手段之一,為結構性調控服務”。程秀生[33]指出:“宏觀調控需要堅持總量平衡的原則,但單靠總量調控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進一步充實和運用結構政策,包括產業結構政策、區域結構政策、城鄉結構政策以及收入結構政策,以求在平衡總量的同時緩解結構方面的矛盾”。這些論述都較早地指出了結構性調控對中國宏觀調控的重要作用。

從政策層面看,中國宏觀調控的目標體系中歷來包含著結構性調控的內容。如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提出 “越是搞活經濟,越要重視宏觀調節,越要善于在及時掌握經濟動態的基礎上綜合運用價格、稅收、信貸等經濟杠桿,以利于調節社會供應總量和需求總量、積累和消費等重大比例關系,調節財力、物力和人力的流向,調節產業結構和生產力的布局,調節市場供求,調節對外經濟往來,等等”。十三大報告明確提出 “必須從有利于保持社會總供給與總需求基本平衡、促進科學技術進步和優化產業結構出發,加快宏觀經濟管理方式的改革”。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提出 “宏觀調控的主要任務是:保持經濟總量的基本平衡,促進經濟結構的優化,引導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推動社會全面進步”。十五大報告提出“宏觀調控的主要任務,是保持經濟總量平衡,抑制通貨膨脹,促進重大經濟結構優化,實現經濟穩定增長。宏觀調控主要運用經濟手段和法律手段”。十六大報告提出“完善國家計劃和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等相互配合的宏觀調控體系,發揮經濟杠桿的調節作用”。十七大報告提出 “完善國家規劃體系。發揮國家發展規劃、計劃、產業政策在宏觀調控中的導向作用,綜合運用財政、貨幣政策,提高宏觀調控水平”。2011年3月發布的“十二五”規劃綱要強調要“實現經濟增長速度和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要更加積極穩妥地“處理好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地發展、調整經濟結構、管理通脹預期的關系”。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宏觀調控的主要任務是保持經濟總量平衡,促進重大經濟結構協調和生產力布局優化,減緩經濟周期波動影響,防范區域性、系統性風險,穩定市場預期,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十八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提出“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方式。按照總量調節和定向施策并舉、短期和中長期結合、國內和國際統籌、改革和發展協調的要求,完善宏觀調控,采取相機調控、精準調控措施,適時預調微調,更加注重擴大就業、穩定物價、調整結構、提高效益、防控風險、保護環境”。2016年3月通過的“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健全宏觀調控體系,創新宏觀調控方式,增強宏觀政策協同性,更加注重擴大就業、穩定物價、調整結構、提高效益、防控風險、保護環境,更加注重引導市場行為和社會預期,為結構性改革營造穩定的宏觀經濟環境”。可見,結構調整與結構優化一直是宏觀調控的重要目標。

從實踐層面看,在三十多年的宏觀調控實踐中,無論是轉軌前期的緊縮性調控還是轉軌中后期的擴張性調控幾乎都包含了結構性調控的內容。如在緊縮性調控中,結構性調控措施主要包括壓縮固定資產投資和基建規模,停建緩建各種項目,向各地派出固定資產投資檢查小組;嚴格控制信貸總規模和現金投放,加強銀行信貸管理;壓縮行政開支和行政管理費,壓縮社會集團購買力;恢復工資基金管理制度,嚴格控制消費基金的盲目增長,嚴禁任何單位和個人在財務上亂開口子、亂提工資、亂發獎金、津貼和實物;重新審查地方批準建設的開發區等,特別是在2003—2004年的宏觀調控中,政府采取“有保有壓、區別對待”的方針即為典型的結構性調控內容。在擴張性調控中,雖然1998年實施的積極財政政策和2008年推出的“四萬億計劃”總體上屬于總量調控的內容,然而,在一系列擴張性的調控措施中,也包含了諸多結構性調控的內容;而“十大產業振興規劃”則完全屬于結構性調控的范疇。在2010年以來的宏觀調控中,2012年政府開始的全面進行結構性減稅和稅制改革、2014年推出的定向調控、2015年提出的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都是結構性調控在內涵和方式上的進一步創新與發展。至此,中國特色的宏觀調控在經歷了行政性等結構性調控比重較大→總量調控與結構性調控并重→總量調控為主→總量調控中融入結構性調控→結構性調控為主的轉換,中國特色宏觀調控結構性范式最終得以形成。

(二)中國特色結構性調控范式實現了“總量+結構”與“需求+供給”的演進與突破

從總量調控與結構性調控來看,在西方主流理論中,宏觀經濟被嚴格地限定在總量的范疇,因而宏觀穩定政策一直強調的是總量調控,這與發達國家市場體系相對完善、同質化程度較高且處在相對均衡的增長路徑上緊密相關。雖然20世紀70年代的“滯脹”使得供給學派登上舞臺,但占據主流地位的一直是以凱恩斯主義需求管理為主要形式的總量調控,西方國家長期的宏觀調控實踐提供了現實的佐證。從中國的實踐來看,在經歷了1978—1985年的計劃控制后,1985年巴山輪會議引入的宏觀控制含義就是總量調控,屬于需求管理的范疇。從這時起,中國的宏觀調控就走上了學習與運用需求管理政策進行總量調控的軌道。在轉軌初期,由于短缺現象大量存在,因而經濟中的投資饑渴、擴張沖動與軟預算約束的結合使得經濟過熱成為一種常態,于是在1979—1981年出現了投資與需求雙膨脹和財政信貸擴張,1982—1986年出現了經濟過熱和物價上漲,1987—1991年出現了投資與需求膨脹引發通貨膨脹和經濟過熱,1993—1997年出現了經濟全面過熱與通貨膨脹,甚至在2003—2007年還出現了投資增長過快和局部經濟過熱現象。對此,總量調控分別對投資與消費、通貨膨脹、銀行信貸等經濟總量進行緊縮性與有保有壓的控制,給過熱的經濟降溫。在轉軌中后期,對于1998—2002年由于亞洲金融危機引起的有效需求不足和通貨緊縮,2008—2009年由美國金融危機引起的經濟下滑與衰退,總量調控分別采用積極財政政策和“四萬億計劃”對內需、投資與消費等經濟總量進行擴張性調控。由此可見,總量調控方式在中國宏觀調控中得到了大量的運用。然而,針對經濟結構所進行的結構性調控在中國宏觀調控的實踐中長期占據著主要地位,并在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以來有了進一步的創新和發展。在1987—1991年的宏觀調控中,政府采用直接的調控手段,最主要的是壓縮投資的各種直接的行政控制手段,包括明確規定壓縮幅度、停建緩建各種項目的指令性計劃、向各地派出固定資產投資檢查小組等,取得了立竿見影的政策效果。在1993—1997年的宏觀調控中,中央發布的16條《關于當前經濟情況和加強宏觀調控的意見》,其中包括了削減行政管理費、重新審查地方批準建設的開發區、壓縮基建投資規模、增加能源交通運輸等基礎設施投資等措施。在2003—2004年的宏觀調控中,從2003年下半年開始,政府采取了“有保有壓、區別對待”的方針和規范房地產發展、土地管理等措施。2004年4月,又采取了較大幅度地調高鋼鐵、電解鋁、水泥和房地產四個行業的固定資產投資項目資本金比例,嚴格土地審批,對一些行業的投資項目進行全面清理以及公布對“鐵本事件”的嚴肅查處等措施。這些調控措施在時間上比較集中,間接調控手段與行政性直接調控措施形成政策組合,且調控力度明顯加大,取得了顯著的政策效果。而對于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引發的有效需求不足和通貨緊縮問題,政府首次大規模地使用積極財政政策來擴大內需、啟動經濟增長,這是運用凱恩斯需求管理理論來刺激經濟的一次嘗試。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以來,結構性調控的形式與內涵更是得到進一步拓展:(1)實施定向調控。2014年9月9日,李克強在出席達沃斯論壇時指出,要在保持定力的同時有所作為,堅持區間調控,實施定向調控,實際上這也是結構性調控。陳建奇[34]指出,定向調控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政策術語,但實質上卻是結構性調控的思路,與傳統的有保有壓的思想一脈相承。張莫和蔡穎[35]指出,從定向降低存款準備金率、定向再貸款,到通過PSL、MLF等創新工具定向補給市場流動性,所有這些操作都沒有脫離結構性調控的軌道。(2)總量調控與結構性調控相結合。馬建堂認為,新一輪宏觀調控思路和方式創新的一個突出特點是形成了“總量+結構”的調控組合,大大提高了宏觀調控工具的精準度和效果[36]。區間調控與定向調控各有側重,區間調控側重于穩總量,定向調控側重于調結構,兩者緊密結合,形成穩增長調結構合力,豐富了宏觀調控的目標內涵和方式手段,是中國宏觀調控實踐對宏觀調控理論的重大貢獻。

從需求結構調控與供給結構改革來看,由于中國存在二元結構以及由轉軌帶來的大量體制性結構問題,使得無論是對需求結構還是對供給結構的調整都十分重要,結構調整成為經濟發展中長期面臨的重大問題。針對2010年以來中國經濟出現的波動下行與日益凸顯的供給和需求不平衡、不協調的矛盾和問題,特別是供給側對需求側變化的適應性調整明顯滯后的現象,2015年11月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11次會議提出“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不僅意味著強調從供給側入手改革經濟結構性問題的體制性障礙,而且意味著將結構改革的重點由過去重視需求結構轉向供給結構,并強化供給結構調整的力度。

(三)中國特色結構性調控范式具有緊縮性調控與擴張性調控相結合、需求結構調控與供給結構調控相結合以及政策工具多樣、調控手段多重等特點

從調控性質上看,中國特色的結構性調控既包括緊縮性調控,也包括擴張性調控。其中,在1979—1981年、1982—1986年、1987—1991年、1993—1997年、2003—2007年五次緊縮性調控中,主要的結構性緊縮措施包括:嚴格控制固定資產投資規模、控制消費需求的增長、壓縮信貸規模、實現貸款限額管理、實行價格管理、壓縮財政支出結構中的行政管理費支出等;在1987—1991年的宏觀調控中,還開始運用結構性財政貨幣政策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加強信貸調節等;在2003—2007年“有保有壓”的宏觀調控中對有可能導致經濟過熱、資源耗費嚴重的“兩高一資”行業的重點收縮更是體現了結構性收縮的特點。在1998—2002年、2008—2009年和2010—2014年三次擴張性調控中,主要的結構性擴張措施包括:結構性財政政策中的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結構性減稅、優化收入分配格局、向中西部地區轉移支付、保障和改進民生、支持科技創新與節能減排、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等;貨幣政策中的取消對四大國有商業銀行貸款限額的控制、調整對個人消費信貸政策、支農再貼現和再貸款以及窗口指導、兩次定向降準等措施等;注重發揮產業政策的作用。

從調控內容上看,中國特色的結構性調控既有對需求結構的調控,也有對供給結構的調控。其中,對需求結構的調控體現在緊縮性調控中的壓縮投資與消費需求、擴張性調控中的擴大內需與鼓勵出口等。對供給結構的調控體現在改革開放初期在農村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發展鄉鎮企業;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城市推行國有企業改革以及財稅金融外匯價格等綜合改革、發展中小企業與非公有制經濟、政府機構改革;進入新世紀以來的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農村稅費改革以及發展要素市場;近年來的簡政放權、降低稅負、以“負面清單”劃清政府市場界限、全面反腐、鼓勵創新和創業等。

從政策工具上看,中國特色的結構性調控具有多樣化的政策工具。從結構性調控的實踐中可以看出,幾乎所有的宏觀政策都可以作為結構性調控的政策工具使用。雖然西方主流理論將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作為總量調控的重要政策工具,但結構性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中的定向降準、定向再貸款、通過PSL、MLF等創新工具定向補給市場流動性等,都屬于結構性調控的范疇。其他如經濟計劃、產業政策、土地政策和價格政策等都體現為國家在不同時期的政策選擇,通過鼓勵和限制等措施來實現不同的結構調整目標。十八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完善以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為主,產業政策、區域政策、投資政策、消費政策、價格政策協調配合的政策體系”,充分說明了政策工具多樣化的特點。

從調控方式上看,中國特色的結構性調控綜合使用經濟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既有包括行政與法律手段在內的直接調控,也有包括結構性的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等在內的間接調控。在這里,不能簡單地認為與間接調控相對應的是總量調控,而結構性調控主要使用直接調控和行政手段。事實上,在中國的結構性調控中除大量使用直接調控手段之外,間接調控手段也得到了廣泛的運用。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中國特色的結構性調控實現了兩個層次的重大突破:在總量與結構的關系上,不僅注重總量調控,而且更加注重結構性調控;在結構調控方面,不僅注重對需求結構的調控,而且提出要加強供給側的結構性調控。因此,本文將中國特色的宏觀調控歸結為總量調控與結構性調控相結合、以結構性調控為主的調控范式,以區別于西方經典宏觀調控的總量調控范式。

三、中國特色結構性調控范式的形成邏輯

從總體上看,中國特色的宏觀調控之所以形成了明顯不同于西方總量調控的結構性調控范式,是因為在中國宏觀調控的實踐中,作為執政黨的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實踐中,在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理論及其方法論的指導下,立足于中國特殊的國情基礎,長期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與獨立自主的方針,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不斷探索中,涌現出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四個全面”與“五大發展理念”等治國理念與方略,從而對中國的宏觀調控產生了決定性影響。反觀西方經濟學中的宏觀調控理論,雖然也對中國的宏觀調控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但僅僅具有借鑒意義。

(一)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理論及其方法論的指導意義

第一,馬克思經濟危機理論所揭示的宏觀失衡為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宏觀調控奠定了理論基礎。該理論認為,引起危機的是生產資料的生產過剩,是資本的生產過剩,即資本不能實現增殖而閑置起來。這樣,“手段——社會生產力的無條件的發展——不斷地和現有資本的增殖這個有限的目的發生沖突”[37]。在馬克思看來,這就是危機的最深刻、最根本的原因。李健英[38]認為,盡管馬克思的危機理論還不是系統的宏觀調控理論,但其事實上已經包含了關于宏觀調控的一系列最基本的規定和科學的方法論,因此,也就成為市場經濟條件下宏觀調控的理論基礎。

第二,馬克思的社會再生產理論所創立的總供求平衡理論為宏觀調控指明了發展方向。馬克思從社會總產品的價值形式和實物形式兩個方面來分析社會存在生產平衡問題,認為社會總產品的價值形式是無差別的,各種產品價值形式的數量加總和供求分析形成總量平衡。而社會總產品的實物形態是千差萬別的,社會再生產實物形態的平衡要求社會生產各部門之間的比例協調,也就是結構平衡。馬克思將千差萬別的社會產品抽象為兩大部類即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從而把社會再生產的結構平衡問題歸結為兩大部類生產之間的平衡問題。由此可見,馬克思所揭示的生產與消費的關系,實際上就是社會總供給和總需求的平衡關系。從馬克思的社會再生產平衡條件看,無論是簡單再生產還是擴大再生產,都反映了總量平衡與結構平衡的一致性。因此,在馬克思社會再生產理論中,結構平衡與總量平衡是密不可分、互為條件的。對此,方健敏[39]認為,馬克思的總供求均衡理論,既包括總量均衡,即各種價值形式的供求均衡,也包括結構均衡,即各種物質產品的供求均衡,各個社會生產部門之間保持一定的比例關系。

第三,馬克思主義方法論的貢獻。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和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40]。在馬克思主義方法論體系中,“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是馬克思主義方法論的兩大命題。其中,前者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根本要求和具體體現,是建立在辯證唯物主義基礎上的一個基本命題;后者則強調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重要性。這些方法都對中國宏觀調控產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響。

(二)中國當代經濟思想的決定性影響

第一,綜合平衡的思想。毛澤東在《論十大關系》中以蘇聯為鑒戒,提出了國民經濟統籌兼顧、綜合平衡的思想。毛澤東指出:“我們的方針是統籌兼顧、適當安排”[41]。他認為:“要經常保持比例,就是由于經常出現不平衡。因為不成比例了,才提出按比例的任務。平衡了又不平衡,按比例了又不按比例,這種矛盾是經常的、永遠存在的,教科書不講這個觀點”[42]。周恩來特別強調“經濟工作要有四個觀念:整體觀念、重點觀念、先后觀念、全面觀念,我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必須綜合平衡,全面安排”[43]。他指出:“一定要為平衡而奮斗。數量上平衡以后,還有品種和時間上的平衡問題”[44]。在1957年初的《建設規模要和國力相適應》的講話中,陳云初步提出了綜合平衡理論,他主張,為了保證國民經濟穩步發展,必須做到財政收支、銀行信貸、物資供應和外匯收支四個方面的平衡。當然,搞綜合平衡必須在研究國民經濟比例關系的基礎上實行,按比例才能做到綜合平衡,按比例是實現平衡的關鍵。正如陳云所言:“所謂綜合平衡,就是按比例;按比例了,就平衡了”[45]。陳云較早就指出:“按比例發展的法則是必須遵守的,但各生產部門之間的具體比例,在各個國家,甚至一個國家的各個時期,都不會是相同的。一個國家,應該根據自己當時的經濟狀況,來規定計劃中應有的比例。究竟幾比幾才是對的,很難說。唯一的辦法只有看是否平衡。合乎比例就是平衡的;平衡了,大體上也會是合比例的”[46]。據此,他從五個方面認真研究了國民經濟的比例關系,如農、輕、重的比例關系和排列次序,農業和工業內部各行業間的比例關系,生產與交通運輸、能源間的比例關系,市場購買力與商品可供量間的關系。鄧小平也非常重視統籌兼顧、綜合平衡,處理好國民經濟重大比例關系。他指出:“沒有按比例發展就不可能有穩定的,切實可靠的高速度。在經濟比例失調的條件下,下決心進行必要的調整”[47]。由此可見,老一輩革命家治國經驗中的綜合平衡思想和按比例發展規律明顯包含了總量平衡與結構平衡的思想。對此,劉鳳岐[48]認為,綜合平衡理論是中國社會主義經濟思想史上最早的宏觀調控理論。邢延奕也指出:“綜合平衡的經濟思想,不僅指導了當時我國的經濟建設實踐,也成為改革開放以來宏觀調控的重要理論基礎”[49]。

第二,結構調整的思想。毛澤東在統籌兼顧、綜合平衡的思想中,提出了調整產業結構和地區結構、調整經濟建設與國防建設投資比例以及積累與消費的比例。此外,毛澤東還提出正確處理重工業和輕工業、農業的關系,在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前提下實行工業和農業、重工業和輕工業同時并舉的方針,提出按農、輕、重的秩序安排國民經濟。周恩來較早地認識到比例失調的危害,極力主張“通過綜合平衡,全面安排,進行大幅度的調整”,“大幅度調整的要求,就是按照農、輕、重的次序全面調整國民經濟的各種比例關系”。在陳云的經濟思想中,按比例發展規律就包含了總量平衡與結構平衡的思想。鄧小平十分重視對于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鄧小平指出:“我們整個經濟發展的戰略,能源、交通是重點,農業也是重點”[50]。解決瓶頸問題,必須加大投資力度,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在一系列講話中多次強調結構調整的重要性。2013年9月,習近平指出:“如果我們繼續以往的發展方式,我們會有更高的增長率。但是,在宏觀經濟政策選擇上,我們堅定不移推進經濟結構調整,推進經濟轉型升級,寧可主動將增長速度降下來一些,也要從根本上解決經濟長遠發展問題”。2013年9月5日,習近平在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第一階段會議上強調:“我們認識到,為了從根本上解決經濟的長遠發展問題,必須堅定推動結構改革,寧可將增長速度降下來一些。任何一項事業,都需要遠近兼顧、深謀遠慮,殺雞取卵、竭澤而漁式的發展是不會長久的”。2013年10月7日,習近平在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上演講時指出: “中國經濟已經進入新的發展階段,正在進行深刻的方式轉變和結構調整。這就要不斷爬坡過坎、攻堅克難。這必然伴隨調整的陣痛、成長的煩惱,但這些都是值得付出的代價”。2014年7月29日,習近平在黨外人士座談會上表示,要把轉方式、調結構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2015年11月10日,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提出推進經濟結構性改革,“要針對突出問題、抓住關鍵點”“要促進過剩產能有效化解,促進產業優化重組”“要降低成本,幫助企業保持競爭優勢”“要化解房地產庫存,促進房地產業持續發展”“要防范化解金融風險”“要堅持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堅持五位一體總體布局”“要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2016年1月18日,習近平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強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這些論述體現了在新的背景下對結構調整思想的創新和發展。

第三,獨立自主的思想。獨立自主是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之一。這一思想雖然最初由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但毛澤東在領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過程中,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進行了創造性的運用和發展。1958年6月毛澤東明確提出:“自力更生為主,爭取外援為輔,破除迷信,獨立自主地干工業,干農業,干技術革命和文化革命,打倒奴隸思想,埋葬教條主義,認真學習外國人的好經驗,也一定要研究外國人的壞經驗——引以為戒,這就是我們的路線”。“凡屬我們今天用得著的東西,亦應該吸收。只有在開放中有批判有原則地學習吸收外國的長處,才能創造出中國自己有獨特的民族風格的東西,才不會產生民族虛無主義而喪失民族自信心;而也只有在獨立自主中呈現出開放性,才能使中國走向世界,才能使中華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同時,學習外國必須以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為出發點。“應該學習外國的長處,來整理中國的,創造出中國自己的、有獨特的民族風格的東西。這樣道理才能講通,也才不會喪失民族信心”。鄧小平繼承和發展了獨立自主的思想,強調“一個國家要取得真正的政治獨立,必須努力擺脫貧困。而要擺脫貧困,在經濟政策和對外政策上都要立足于自己的實際,不要給自己設置障礙,不要孤立于世界之外”[50]。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鄧小平指出:“我們的現代化建設,必須從中國的實際出發。無論是革命還是建設,都要注意學習和借鑒外國經驗。但是,照抄照搬別國經驗、別國模式,從來不能得到成功。這方面我們有過不少教訓。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50]。 “中國的事情要按照中國的情況來辦,要依靠中國人自己的力量來辦。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無論過去、現在和將來,都是我們的立足點”[50]。鄧小平曾把獨立自主當作中國的“首要經驗”介紹給外國朋友,他說:“我們向第三世界朋友介紹的首要經驗就是自力更生”[50]。 “為什么說我們是獨立自主的?就是因為我們堅持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否則,只能是看著美國人的臉色行事,看著發達國家臉色行事,或者看著蘇聯人的臉色行事,那還有什么獨立性啊!”[47]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強調:“獨立自主是我們黨從中國實際出發、依靠黨和人民力量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必然結論。不論過去、現在和將來,我們都要把國家和民族發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堅持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堅定不移走自己的路”。習近平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堅持獨立自主,就要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我們要虛心學習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但我們不能數典忘祖,不能照抄照搬別國的發展模式,也絕不會接受任何外國頤指氣使的說教”。

(三)西方宏觀調控理論的借鑒意義

第一,凱恩斯的需求管理理論。1936年,凱恩斯在《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中提出有效需求理論,在政策上否定了傳統的自由經營主張,摒棄通過市場自動調節可以實現充分就業均衡的傳統教義。凱恩斯認為,在沒有政府干預經濟的情況下,資本主義社會總是有效需求不足,不能達到充分就業。因此,在經濟政策上應實行擴張性財政政策,主張通過擴大政府支出、赤字預算和大量增發公債來擺脫經濟危機帶來的經濟衰退。這一理論不僅奠定了現代宏觀經濟學的基礎,而且為西方國家政府干預政策的制定奠定了理論基礎,成為西方國家宏觀調控的起點。自此之后,以需求管理為特征的西方經典宏觀調控理論正式登上舞臺,并在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成就了西方國家發展的“黃金時代”。然而,20世紀70年代西方國家普遍出現的“滯脹”,被認為是長期推行凱恩斯主義需求擴張政策的結果。凱恩斯的理論和政策主張受到了貨幣主義、新自由主義和新制度學派的抨擊,出現了所謂的“凱恩斯主義理論危機”。20世紀80年代,隨著新凱恩斯主義的興起,凱恩斯主義在理論上得到了復活,并依舊占據了主流地位。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世界各國又重新采取了大規模經濟刺激政策。在各國宏觀管理的實踐中,凱恩斯主義的理論和危機應對方案總是不時地被決策者采用。金豐指出:“盡管凱恩斯主義受到學界的批判,但每到危機時期各國的政府還是最推崇凱恩斯主義”[51]。確實,不僅發達國家在遭遇經濟危機時頻頻采用凱恩斯主義來拯救經濟,發展中國家也紛紛借鑒這一做法。1998年東南亞金融危機爆發后,中國首次借鑒凱恩斯主義實施了積極財政政策。為了應對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帶來的增長下滑,中國也采取了大規模的“四萬億計劃”來提振經濟。

第二,供給學派的政策主張。供給學派是在二戰后凱恩斯主義占據統治地位和“滯脹”出現的背景下發展起來的。該學派以薩伊定律為理論基礎,強調刺激經濟的供給方面,認為需求會自動適應供給的變化,生產(供給)的增長決定于勞動力和資本等生產要素的供給和有效利用;自由市場會自動調節生產要素的供給和利用,因此,應當消除阻礙市場調節的因素。嚴格說來,供給學派并沒有建立起自己的理論和政策體系,并在提出之初就招致了學術界的質疑和批評,但對20世紀80年代美國和英國的經濟政策產生了較大影響,側重減稅的里根經濟學和側重私有化改革的撒切爾主義就是運用該理論的典型實踐。應該說,供給學派在經濟思想上的獨特建樹對西方國家長期盛行的需求管理政策造成了有力的沖擊。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該學派被介紹到中國,引起了理論界的重視。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改革也從生產供給的角度進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充分調動了微觀主體的積極性,極大地激發了地方政府、企業和居民的活力。當然,中國對生產供給進行的改革與西方供給學派強調的刺激供給的做法是具有明顯差異的,這些差異體現在二者在改革的出發點、改革的國際國內背景與政策措施等方面。對于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以來經濟運行中出現了傳統產能過剩、城鄉區域發展失衡、供求結構不匹配等結構性矛盾,習近平提出“要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里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明顯不同于供給學派的政策主張,它既強調供給又關注需求,強調通過推動科技創新、發展實體經濟、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等舉措來解決供給側存在的問題,以實現供需的再平衡,進而促進經濟的持續增長。對此,習近平強調:“我們講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西方經濟學的供給學派不是一回事,不能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看成是西方供給學派的翻版,更要防止有些人用他們的解釋來宣揚新自由主義,借機制造負面輿論。”

四、結論與評述

綜上所述,本文系統地回答了中國宏觀調控值得西方主流理論認同和借鑒的特色到底是什么與為什么會形成這些特色這兩個問題。對于第一個問題的回答是,中國的宏觀調控值得西方主流理論認同和借鑒的價值所在就在于長期堅持總量調控與結構性調控相結合、以結構性調控為主的調控范式。這是中國在宏觀調控方面貢獻出的獨特智慧,盡管這一范式還需不斷完善和創新發展,但它的提出不僅可以回應國內學者的質疑和爭鳴、正確認識中國與西方宏觀調控的差異、更好地指導新常態下宏觀調控的實踐,而且還豐富和發展了宏觀調控理論的內涵,彌補了西方宏觀調控理論中僅僅包含總量調控的缺陷。對于第二個問題的回答是,中國三十多年宏觀調控形成以結構性調控為主的實踐特色的根本原因在于:(1)作為執政黨的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因此,不僅馬克思主義有關經濟危機理論所揭示的宏觀失衡思想、社會再生產理論所創立的總供求平衡理論都對中國的宏觀調控起到了深刻的影響,而且,馬克思主義科學方法論也為中國宏觀調控提供了重要的指導意義。(2)作為執政黨的中國共產黨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形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講話精神進一步推動了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進程,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因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習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講話中的綜合平衡、結構調整、獨立自主的思想和中國共產黨長期堅持的思想路線,都對中國宏觀調控產生了決定性影響,而西方主流經濟學僅僅為中國宏觀調控提供了總量調控方面的借鑒意義。

[1] 陳錦華.國事憶述[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5.294.

[2] 史蒂芬·羅奇.向中國學習宏觀調控[N].英國金融時報,2012-03-09.

[3] 李平安.關于體制轉軌時期宏觀調控的幾個問題[J].人文雜志,1989,(4):47-50.

[4] 樊綱.當前宏觀經濟形勢與宏觀調控手段[J].金融研究,1992,(9):15-20.

[5] 樊綱.當前改革過程中的宏觀調控問題[J].管理世界,1993,(1):57-61.

[6] 樊綱,張曙光,王利民.雙軌過渡與“雙軌調控”[J].經濟研究,1993,(10):15-26.

[7] 魯品越.結構性宏觀調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本質特征的表現[J].南京社會科學,1994,(7):6-13.

[8] 朱之鑫.“八五”期間經濟運行的特點和宏觀調控的經驗[J].中國黨政干部論壇,1995,(11):26-28.

[9] 章鐘基.“八五”時期的宏觀調控[J].經濟研究參考,1996,(1):22-31.

[10] 陳錦華.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的實踐和主要經驗[J].經濟研究參考,1997,(84):2-12.

[11] 張愛武.改革開放20年來宏觀調控的回顧與思考[J].理論與改革,1999,(5):38-40.

[12] 朱镕基闡述“九五”期間加強和改善宏觀經濟管理與調控的經驗[DB/OL]. http://news.sina.com.cn/c/199597.html,2001-03-05.

[13] 陳東琪,宋立.我國歷次宏觀調控的經驗和啟示[J].宏觀經濟管理,2007,(2):12-17.

[14] 陳東琪,宋立,劉國艷,等.改革開放30年宏觀調控的經驗、問題和理論探索[N].中國經濟時報,2008-04-10.

[15] 劉樹成.五年來宏觀調控的歷程和經驗[N].人民日報,2008-04-02.

[16] 萬勇.30年來我國宏觀調控:經驗、趨勢與完善路徑[J].南京財經大學學報,2008,(4):1-5..

[17] 歐陽日輝.我國宏觀調控30年的經驗和問題[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9,(4):43-45.

[18] 袁志田,劉厚俊.中國宏觀調控新困境:從本土性、國際性、全球性到世界性[J].經濟學家,2009,(12):26-34.

[19] 中國經濟增長與宏觀穩定課題組.后危機時代的中國宏觀調控[J].經濟研究,2010,(11):4-20.

[20] 王誠,李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產生和發展[J].經濟研究,2014,(6):156-178.

[21] 劉瑞.宏觀調控的定位、依據、主客體關系及法理基礎[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6,(5):17-23.

[22] 盛美娟,劉瑞.范式之爭:中美宏觀調控比較研究[J].政治經濟學評論,2011,(1):143-159.

[23] 張勇,張忠友.中國宏觀調控的差異性與特殊性論析[J].桂海論叢,2013,(2):44-48.

[24] 高培勇,鐘春平.理解中國的宏觀經濟政策走向[J].經濟學動態,2014,(10):17-29.

[25] 顧海兵,周智高.我國宏觀調控的范式研究[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06,(2):36-39.

[26] 張勇.宏觀經濟管理中國范式的形成與發展[J].中國延安干部學院學報,2012,(1):99-104.

[27] 龐明川,郭長林.中國特色結構性調控范式的實踐模式及理論貢獻[J].財經問題研究,2015,(12):3-16.

[28] 中國農村發展問題研究組.國民經濟新成長階段與農村發展[J].經濟研究,1985,(7):3-18.

[29] 鄧英淘,羅小朋.論總量分析和總量政策在我國經濟理論與實踐中的局限性[J].經濟研究,1987,(6):3-16.

[30] 胡汝銀.供給分析和社會主義宏觀經濟學的發展[J].經濟研究,1987,(11):42-48.

[31] 張風波.我國宏觀經濟的主要矛盾是結構問題[J].經濟研究,1987,(8):10.

[32] 馬建堂.從總量波動到結構變動[J].經濟研究,1989,(4):43-50.

[33] 程秀生.健全結構政策 改善總量調控[J].求是,1994,(12):16-17.

[34] 陳建奇.中國定向調控的局限與突破[DB/OL].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58201,2014-09-16.

[35] 張莫,蔡穎.貨幣政策調控走上定向軌道 多工具齊出破解融資難[N].經濟參考報,2014-12-23.

[36] 盛卉.馬建堂詳解創新宏觀調控目標和工具[DB/OL]. http://www.ce.cn/macro/more/201510/21/t20151021_6762397.shtml,2015-10-21.

[37]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8] 李健英.馬克思的危機理論:我國宏觀調控理論的基礎[J].南方經濟,2000,(1):20-24.

[39] 方健敏.馬克思貨幣金融理論對中國宏觀調控的指導意義[J].當代經濟,2005,(10):51.

[40]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41] 毛澤東.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A].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文集(第7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42] 中華人民共和國史學會.毛澤東讀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批注和談話(簡本)[M].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史學會,1998.

[43]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輯委員會.周恩來選集(下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44]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輯委員會.周恩來經濟文選[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

[45]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輯委員會.陳云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6]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輯委員會.陳云文選(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7]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輯委員會.鄧小平文選(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8] 劉鳳岐.陳云經濟思想及其主要理論貢獻[J].寧夏社會科學,1995,(4):29-36.

[49] 邢延奕.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J].求是,2005,(12):21-22.

[50]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輯委員會.鄧小平文選(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1] 金豐.復活凱恩斯主義[DB/OL]. http://finance.ifeng.com/news/opinion/fhgcz/20090304/418111.shtml,2009-03-04.

(責任編輯:徐雅雯)

2016-07-26

東北財經大學中央財政支持地方高校發展專項資金項目“中國特色宏觀調控的實踐模式與理論范式”(DUFE2014J07)

龐明川(1963-),男,四川西充人,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宏觀調控理論和對外直接投資等方面的研究。E-mail:pmc2004@dufe.edu.cn

F015;F202

A

1000-176X(2016)12-0003-10

猜你喜歡
理論經濟
“林下經濟”助農增收
今日農業(2022年14期)2022-09-15 01:44:56
堅持理論創新
當代陜西(2022年5期)2022-04-19 12:10:18
神秘的混沌理論
理論創新 引領百年
相關于撓理論的Baer模
增加就業, 這些“經濟”要關注
民生周刊(2020年13期)2020-07-04 02:49:22
民營經濟大有可為
華人時刊(2018年23期)2018-03-21 06:26:00
分享經濟是個啥
西部大開發(2017年7期)2017-06-26 03:14:00
擁抱新經濟
大社會(2016年6期)2016-05-04 03:42:05
理論宣講如何答疑解惑
學習月刊(2015年21期)2015-07-11 01:51:44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天堂.com| 伊人久久福利中文字幕| 午夜在线不卡| 成人午夜免费观看| 91蝌蚪视频在线观看| 九九热精品视频在线| 四虎成人在线视频| 香蕉国产精品视频| 亚洲成肉网| 国产一区自拍视频| 欧美一道本|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站软件| 日韩国产 在线| 999国内精品视频免费| 中国一级特黄大片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免费看京| 久久综合一个色综合网| 91福利片| 欧美特黄一免在线观看| 韩国v欧美v亚洲v日本v| 亚洲av日韩综合一区尤物| 久热中文字幕在线|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人人软件| 成人在线不卡视频| 国产综合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免费人成视频网| 亚洲精品在线91| 免费看a级毛片| 日韩午夜伦| 婷婷在线网站| 久久网综合| 午夜欧美理论2019理论| 久久免费成人| 中文字幕自拍偷拍| 亚洲国产成人麻豆精品| 久草网视频在线| 视频二区亚洲精品| 国产地址二永久伊甸园| 女人毛片a级大学毛片免费| 666精品国产精品亚洲| 一级高清毛片免费a级高清毛片| 欧美一区中文字幕| 一级高清毛片免费a级高清毛片| 老色鬼欧美精品| 成人在线观看不卡| 在线亚洲天堂| aa级毛片毛片免费观看久| 国产SUV精品一区二区| 高清无码一本到东京热| 在线亚洲精品福利网址导航| 日本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久久精品国产国语对白| 性做久久久久久久免费看| 亚洲欧美日韩色图| 亚洲码在线中文在线观看| 色综合天天操| 天堂中文在线资源| 凹凸国产分类在线观看| 一级毛片免费观看不卡视频| 国产在线八区| 国产91色在线| 91丝袜乱伦| h网站在线播放| 日韩欧美成人高清在线观看|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香蕉| 午夜毛片福利| 亚洲av成人无码网站在线观看| 香蕉伊思人视频| 欧美日本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国产综合色视频| 国产香蕉一区二区在线网站| 亚洲动漫h| 国产一级毛片高清完整视频版| 亚洲精品少妇熟女| 国产美女无遮挡免费视频网站| 国产激情国语对白普通话| 国产人妖视频一区在线观看| 99久久精品免费看国产电影| 国内丰满少妇猛烈精品播| 日本免费新一区视频| 免费无码AV片在线观看国产| 国产精欧美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