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慧黎
(杭州高新區(濱江)發展改革和經濟局,浙江 杭州 310053)
中國城鎮化對經濟發展的作用機制探析
盧慧黎
(杭州高新區(濱江)發展改革和經濟局,浙江 杭州 310053)
中國經濟的發展帶動了中國城鎮化的發展,同樣,中國城鎮化也促進了社會經濟進步。近年來,社會生產力在逐漸發展,我國的社會結構也隨之發生變化,由原本的農業型社會向第二產業以及第三產業轉變,逐漸過渡到現代化城市型社會。中國城鎮化的擴大,促使我國社會經濟結構轉型加快。本文針對我國城鎮化對經濟發展的作用機制進行分析,希望能夠有效促進中國經濟全面發展。
城鎮化;經濟;發展;作用
據2016年初公布的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城鎮化率達到56.1%,城鎮常住人口達到了7.7億,但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進展比較緩慢,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還比較低,《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提出,到2020年戶籍人口城鎮化率要達到45%,常住人口城鎮化率60%左右。因此,需要加快城鎮化建設,從而使城市建設過程中的民生問題以及利益沖突都得到有效解決,促使城市以及經濟結構加快轉型,最終使得國民經濟穩步提升。
城鎮化,即城市化,也就是當一個國家或者地區的社會生產力以及科技得到快速發展,產業結構急需調整,社會結構由原本的農業傳統鄉村型轉變為第二或者第三產業,并逐漸向現代城市型社會過渡的過程,而城鎮化、郊區城鎮化、逆城鎮化以及再城鎮化等是城鎮化需要必經的階段。當城鎮化發展較為合理時,能夠對周邊的區域經濟、生產方式以及人民的生活發展、價值體系造成一定影響,使其逐漸得到改善,農村剩余勞動力能夠得到充分利用,城市與農村人員之間的溝通交流會隨之加深。同時,農村開放程度會有所提升,農村地區經濟會得到較快的發展,對工業生產水平以及效率的提升有一定促進作用,而科技創新以及信息交流中心也會逐漸轉向現代化的大城市,區域整體發展水平便會隨之提升,借助環境綠化、環保設施修建等措施能夠使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升,如此在社會發展方向轉變的同時,也能夠使人類活動的生態壓力得以降低。
1、中國城鎮化發展現狀分析
目前,我國城鎮化發展開始進入到快速發展的第三個階段,城鎮化率也在逐年增高,已從2000年的36.22%提高至2015年的56.1%,而這離不開政府的支持與重視,農業人口逐漸遷入城市是中國城鎮化發展的主要原因,當農村人口逐漸增多,而農業用地無法滿足農村剩余勞動力需求的情況下,就會有較多農村勞動人口遷移到城市。很顯然,目前經濟較為發達的大中型城市流動人口數量相對較多,城鎮人口就是指在城市滯留半年以上的人口。
2、中國城鎮化發展對經濟的促進作用
(1)“三農”問題得到有效解決。“三農”問題一直是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具體體現為農村現有土地資源與農業人口不相匹配,無法滿足現有人口的需求,此時,農村大量剩余勞動力就會制約農村經濟總體水平以及人均農業收入的提升,且也無法解決農民無田可耕的困擾。而城鎮化的發展有效的解決了這一問題,其為農村剩余勞動力提供了就業的機會,大量農村生產力涌入城市,使城鎮勞動人口短缺的局面得到緩解,農村生產力過剩的問題也隨之得到解決。此外,一些鄉村也開始向城鎮化的道路發展,積極發展第二產業以及第三產業,使農村人口就業問題得到有效緩解,為農民創造更多收益機會的同時,農村人口素質以及經濟發展水平也隨之得到提升。
(2)各項產業獲得了較快的發展。現階段,我國經濟發展形勢在不斷發生變化,第二產業產能過剩問題一直制約經濟發展,據《中國工業經濟運行年度報告(2015—2016)》分析,2016年我國工業經濟形勢仍然復雜嚴峻,運行中諸多矛盾疊加,風險隱患增多,去庫存、去產能任務艱巨,產能過剩已成為中國工業轉型升級的最主要風險點之一。因此,亟需進行產業轉型,從而使中國經濟能夠達到穩定以及可持續發展。目前,我國進行的城鎮化建設在擴大城市規模的同時,也能夠增加城市數量,并促進市政公共建設、房地產建設以及其他基礎設施建設,擴大制造業、冶金工業以及建材生產業的規模,最終使產能過剩的壓力得到有效緩解。
(3)促使消費結構加快轉型。中國城鎮化發展,促使農村人口向城市居民人口轉變,同時也改變了國民消費模式,擴大了國民消費規模。據相關調查數據分析得出,長期居住在城市的農村人口消費與原來相比,有逐年遞增的趨勢,且消費模式以及習慣也有顯著變化。
(4)加快經濟結構調整。長期以來,我國經濟發展一直受到制約,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經濟結構不平衡情況,且農村地區人口數量較多,生產效率較低,即使工業生產規模較為龐大,仍無法有效提升生產力水平,加之以服務業為代表的第三產業與發達國家相比,仍處于落后水平,如無法解決經濟結構問題,就無法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據調查分析得出,進入二十一世紀后,我國的城鎮化水平有所提升,服務行業的國民經濟占比較大,使服務行業發展滯后的問題得到緩解。
1、加強農民參與
在城鎮化發展中,需要保證管理人員以及決策者對城鎮化發展與“三農”問題的關系有正確認識,明確城鎮化發展不是取消農村、農民以及農業,在建設現代化城鎮化過程中,應該保證農村經濟發展水平有所提升,增加農業人口福利,從而保證在教育、就業、養老以及醫療等方面,農村人口與城鎮居民享有的政策以及待遇是相同的。此外,在建設農村經濟過程中,需要做好農業發展以及工業發展的扶持,給予農村鄉鎮企業以及生產合作社一定的優惠政策,從而提升農民實際收益,最終達到農民生活水平提升的目的。在農村向城鎮化發展中,相關部門以及政府也應該給予一定的支持,針對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時給予指導,并提出合理的意見以及建議,從而使農村城鎮化過程中出現的障礙得以清除,達到農村地區城鎮化健康、持續、穩定發展的目的。
2、化解社會矛盾
目前,我國城鎮化在不斷發展中,社會上各個部門間不可避免的會產生各種沖突以及矛盾,而城市的農業人口中,占比較大的就是農民工。據相關數據調查分析,進城務工人員已近2億人。在所有的農民工中,基本生活條件仍無法得到保障的人員占大多數,且與城鎮人口相比,農民工也無法完全享有與其相等的人身保險、勞動報酬以及生產安全、醫療保險等。在農村土地改革以及城鎮化建設過程中,征地補償機制尚未完全完善,農民土地被征用,但是其產生的經濟損失卻無法獲得賠償,同時,就業機會欠缺,導致農民利益嚴重受損。基于此,當建設城市基礎設施以及拆遷房屋時,就會有較多矛盾出現在開發商、政府以及群眾三者之間,其中,有部分拆遷工程對居民的基本生活條件以及相關要求置之不理,沒有充分的與房屋所有人進行有效溝通,致使釘子戶以及強拆等不良現象出現,部分拆遷項目負責人也會在房屋拆遷過程中獲得個人利益,貪贓枉法,嚴重威脅到社會的和諧以及安定。基于此,各級政府以及相關部門就應該做好調查取證,對城鎮化發展情況進行深入分析,與人民群眾做好溝通交流,從而緩解城鎮化過程中出現的各種矛盾以及沖突,使各方利益得到平衡,將更加合理有效的方案以及計劃制定出來,保證相關政策的執行能夠更加公開、公平、公正,達到城鎮化建設平穩發展的目的。
3、加快提升城市發展水平
政府要加大監管制度,采取各種應對措施,從而使城市現代化發展水平得到提升,在保證城市規模得到擴大的基礎上,有效提升城市建設以及發展質量。與此同時,在城鎮化建設中,各級政府機關還需要把握好發展重點,確定好城市建設核心目標,即發展經濟,對各類產業的生產加大管理力度,從而使區域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壯大,保證居民的切身利益,使社會保障制度得以更好的完善,解決城市人口的生產以及創新的憂慮,提供優惠政策促使互聯網技術以及移動信息技術快速發展,大力發展新興產業,從而使產業發展質量得到根本提升,使城市人口比例轉型速度得以加快,最終達到人口資源指令以及水準提升的目的。
衡量一個地區乃至一個國家經濟發展水平以及城市建設的標準就是城鎮化發展水平,從城鎮性質角度出發,其介于城市以及鄉村之間,具備二者共有的特征,而城鎮有效的結合了二者的優勢,將城市發展作為基礎,同時也依賴于農村的發展。而從城市以及鄉村發展角度來看,城鎮又是二者有效發展進步的橋梁,使城鄉之間的交流以及聯系得到有效加強,與此同時,其對國家以及地區經濟的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由此,為了使我國城鎮化發展規模以及建設水準得到有效提升,就需要各級政府給予充分重視,深入貫徹落實《關于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若干意見》,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堅持走以人為本、四化同步、優化布局、生態文明、文化傳承的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深入群眾,了解國情,以經濟發展現狀為基礎,調整各項產業建設結構,從而使城鎮化建設能夠更加合理,最終促使我國城鎮化建設能夠更加平穩、快速發展。
[1]李浩.“24國集團”與“三個梯隊”——關于中國城鎮化國際比較研究的思考[J].城市規劃,2013,16(1):17-23,44.
[2]王鵬宇,畢天平.中國城鎮化對經濟發展的作用機制探討[J].企業改革與管理,2015,22(8):24-24.
[3]倪超軍.中國城鎮化與工業經濟發展關系的實證分析[J].商業時代,2013,31(35):131-133.
[4]袁雪,王田月,曾雨等.中國城鎮化對經濟發展的作用機制分析[J].科學與財富,2015,14(3):252-252.
[5]汪小欣.中國城鎮化對經濟發展的作用機制[J].商場現代化,2015,12(29):204-205.
(責任編輯:李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