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敏
(江西銅業股份有限公司 貿易事業部,江西 南昌 330096)
淺析供給側改革下我國銅產業的發展
張 敏
(江西銅業股份有限公司 貿易事業部,江西 南昌 330096)
本文在對我國銅產業的發展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闡述的基礎上,對當前供給側改革形勢下銅產業的發展策略進行了探討。
供給側改革;銅產業;發展策略
2015年11月10日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在專門部署全面深化改革與擴大雙向開放工作的同時,再次確認“要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會議正式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標志經濟政策轉型調整進入新階段,并具體部署了“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任務。
銅工業作為現代工業基礎產業之一,在我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尤其是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銅工業也步入快速發展和急速擴張期,2014年中國精煉銅產量與消費占比已分占全球的35%與42%,產量至2015年更已11年蟬聯世界第一。就銅產業而言,截至2015年作為全球最大銅生產國與消費國的中國自1949年以來累計精煉銅消費量超過1億噸,已超過日本同期累計消費、并接近美國同期累計消費量。十一五、十二五期間在銅價的上漲、國內對銅的需求快速增長以及地方經濟發展的需要驅動下,冶煉和加工投資大幅增加,中國銅產業總體規模得以高速擴張。2015年中國銅冶煉完成固定資產投資額是2003年的10倍,銅冶煉產能是2003年的5倍,而消費增長僅為2003年的3倍,精煉銅產能已處于過剩態勢。當前我國銅礦的主要問題是資源稟賦條件先天不足所造成的國際競爭力缺乏,尤其是在2015年價格大幅下跌的背景下,能夠盈利的銅礦企業寥寥無幾,資源稟賦的短板日益凸現。
一直以來,銅資源短缺及銅冶煉加工產能擴張過快是影響我國銅產業鏈各環節協調發展的主要問題。雖然從總體上來說,我國銅產業結構總體正在朝著進一步優化的方向發展,但產業結構不平衡問題依然突出。資源短缺、盈利能力下滑、技術附加值偏低等問題仍然困擾中國銅產業的健康發展。
我國銅礦儲量的地理分布相對較散,大型礦產的保有儲量偏少,中小型礦產的保有儲量偏多,不利于規模化開發利用。我國銅礦石的平均品位為0.8%,品位大于1%的富銅礦保有儲量僅占總保有儲量的35%,特別是大型斑巖銅礦的礦石品位普遍較低,一般為0.5%左右,與世界著名銅礦產出國相比,我國銅礦的礦石質量較差,是制約我國銅礦開發利用的重要因素之一。盡管中國銅資源對外依存度仍然較高,但近幾年中國銅企業在資源戰略方面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首先來說,在國家配套政策的支持下,銅資源“走出去”戰略取得較大進展,特別是2006年之后,伴隨全球銅價的快速上漲,國內一些企業以股權收購、兼并重組等形式大量獲取海外銅資源。目前,由中國企業控制或主導開發的海外重大銅礦項目合計銅資源量已接近億噸。其次,我國在國內重點銅資源建設及開拓中低品位礦山資源方面取得較大進展。2006 - 2013年的年均增速接近13% ,遠遠高于同期全球銅礦產量增速。第三,通過長期與國外大型銅礦企業的合作,國內企業與不少國外礦企之間已經形成了相對穩定的貿易關系,通過長期供貨合同等方式進一步穩定原料的供應源。第四,再生資源回收利用也已初具規模,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我國銅資源的短缺。
盡管我國是世界銅資源大國和消費大國,但我國并沒有優越的資源條件,銅資源供應形勢依然緊張,銅產業中仍存在相當嚴峻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銅精礦的對外依存度高;二是銅產業集中度較低;三是高精銅產品匱乏;四是尾礦資源利用不合理。
1、銅精礦的對外依存度高
我國是世界上重要的銅生產與銅消費大國,2014年中國精煉銅產量與消費占比已分別占全球的35%與42%,產量至2015年更已11年蟬聯世界第一。但我國同時也是全球銅資源內部市場供需最不均衡的國家之一。海關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銅礦(銅礦砂及精礦)進口量達到1180萬噸,資源對外依存度高達86%。中國地質科學院全球資源戰略研究中心預測:我國銅精礦自給率將會再度下降,仍需要大量進口國外銅礦資源,這勢必導致銅對外依存度增加,銅精礦依賴進口將是不可逆轉的趨勢,這嚴重威脅到國家的經濟安全。
2、銅產業集中度較低
我國銅產業相對分散,集約化程度比較低,盲目擴張和低水平重復建設現象較為嚴重,銅資源及再生銅資源的規范化和集約化利用程度較低。2003年以來,在國際銅價逐步走高和國內需求旺盛的形勢帶動下,我國銅冶煉產業獲得快速發展。但是,這種擴張形式主要是小冶煉廠的大量興建,而非大型銅企業的規模擴張,這種無序擴張的形勢加劇了銅冶煉廠對銅精礦的競爭,導致礦商競相壓低冶煉費,嚴重制約了我國銅產業的良性發展。
3、高精銅產品匱乏
我國銅產品加工技術還比較落后,與歐美等發達國家相比,銅產品在質量以及開發成本等方面都有較大差距。除個別銅產品外,我國銅產品基本集中在低端粗加工領域,高端品種特別是高精銅產品比較匱乏,國內需求基本仍靠進口滿足。
1、控制產能總量化解產能過剩
十一五、十二五期間在銅價的上漲、國內對銅的需求快速增長以及地方經濟發展的需要驅動下,冶煉和加工投資大幅增加,中國銅產業總體規模得以高速擴張。2015年中國銅冶煉完成固定資產投資額是2003年的10倍,銅冶煉產能是2003年的5倍,而消費增長僅為2003年的3倍,精煉銅產能已處于過剩態勢。目前國內部分地區和企業仍有繼續新上或擴建銅冶煉的欲望,冶煉產能仍有繼續擴張的可能。就我國銅產業而言,“供給側”改革的主要核心就是控制產能。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速度的放緩,銅消費增長放緩是一個必然的趨勢,寄希望于通過擴大需求來消化產能已不是很現實,雖然世界其它新興經濟體的需求在不斷上升,但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還很難完全消化中國需求下降帶來的產能過剩,也就是說,我國銅工業的產能過剩已不是單純的產業周期問題,必須要通過控制產能,根據市場需求來設定銅冶煉產能總量上限來解決產能過剩問題。
此外,產能過剩分為“標準性產能過剩”與“相對產能過剩”。所謂“標準性產能過剩”,是指在環保、安全、消防、能耗等政策標準上不達標、喪失存在資格的過剩產能。對于標準產能過剩,近年來我國環保標準、安全標準逐年提高,執法力度逐年加大,這類產能既無法達到國家生產標準、也不符合產業轉型升級的趨勢,因此是必然要被淘汰的落后冗余產能。而相對產能過剩,則并非由于技術、環保安全標準落后等因素造成,多數情況下是由于世界范圍內的有效需求大幅下降、因有效需求不足而產生的。對于此類產能的控制,一方面是不再新建產能,另一方面,則需要通過升級改造提高其經濟技術指標和環保指標,增強其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2、提高產業集中度
提高產業集中度是我國銅產業提升國際競爭力的重要舉措,也是產能控制與優化的重要內容。從2003年開始,由于銅價走高以及國內旺盛的市場需求,我國銅冶煉與加工產業取得了快速的發展。但在快速發展過程中,銅冶煉企業的盲目擴張和低水平重復建設現象比較嚴重,產業整體呈現“小、亂、散”的局面。在目前產能過剩的情況下,淘汰一批落后的標準過剩產能,對相對過剩的產能進行優化,對提高產業集中度來說正是有利時機。國家有關部門應從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出發,統籌考慮并制定我中國銅工業產業政策,在禁止隨意上馬新的銅冶煉與加工項目的基礎上,應加大銅產業的宏觀調控力度,重點支持銅加工和冶煉企業的聯合重組、促進礦山開發的合理化布局、加快骨干銅加工冶煉企業的技術升級。
3、強化銅資源的“內外兼修”
我國銅資源先天稟賦不足的問題無法從根本上改變,但銅資源對外依存度高的問題又必須要改善,因此,對內加強銅資源的勘察開發力度,對外強化銅資源“走出去”戰略是調整我國銅產業結構的關鍵。
對內加強銅資源的勘察開發力度,一方面是要加大找礦力度,要加強我國西部地區的銅礦勘察,尤其是西藏、新疆地區,其較大的資源潛力有望成為我國新興的銅資源大省;另一方面,要加強礦業的規模化開發,在當前銅價低迷時期,應通過經濟手段、宏觀調節,積極推動礦山整合,使有條件的銅礦山得到規模化、集約化開發,提高銅礦山的綜合開發效率。對外強化“走出去”戰略是調整我國銅產業結構的關鍵。
4、提高銅產品加工的技術含量,促進產業升級
我國銅產品的加工技術落后于歐美發達國家,產業結構調整勢必要涉及到銅產品加工業的技術升級與改造,只有提高我國銅產品加工的技術含量,才能在降產能的同時提高盈利能力。在具體的實施方面,應通過加強國際間的交流合作,引進國外先進經驗和技術,來增強國內銅產業科技創新和自主創新能力,提升銅產品技術含量和附加值,促進銅產品向高精端產品發展,拓展銅產業鏈;國家應進一步鼓勵科技創新,加大對高精尖產品的出口、稅收和補貼政策,行業應建立科技創新基金,鼓勵企業科技創新,加大新工藝、新技術和新產品的開發研究力度。
對于我國銅產業而言,供給側改革的重點是去產能、降成本、補短板。因此,加強銅資源的國內外勘查開發力度是補短板的重要內容,提高產業集中度以及產品技術含量是降成本的關鍵,而控制產能,淘汰落后的過剩產能以及優化優質產能則是去產能的重要舉措。只有在這幾個方面做好,我國銅產業的結構調整才能達到預期的目標。
[1]《2015-2020年中國銅冶煉行業市場需求與投資預測分析報告》.
[2]中國銅礦及資源簡介中國選礦技術網.
[3]中華商務網.
(責任編輯:梁蒙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