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祺開
評《道士下山》,給誰道歉?
◎申祺開
近日,陳凱歌導演新作《道士下山》在全國上映,劇中王寶強飾演的道士似乎嚴重背離常規的道士形象,吃肉喝酒不說,還偷窺別人洗澡,甚至殺人過后跪在和尚面前懺悔,儼然一副“邪道”形象。
于是,出現了一位正義的孟道士。他站出來了,強烈指責陳凱歌,說他揚佛抑道,侮辱道士形象,誤導青少年,影響宗教和睦......,種種罪名一一列舉,使陳導演一時間變得罪大惡極、罪不可恕,于是,他被逼道歉。
當然,也只是被逼而已,而且逼他的人也不太多,除了個別原本就是道士、前來捍衛自己同類所謂的形象的人之外,其他人都認為陳凱歌這是在惡搞,將文化經典惡俗化以博人眼球。
估計陳導也在納悶:本導這么一搞,難道就是惡搞了嗎?相信很多人也在納悶:文化創新的邊介究竟在哪?難道文藝作品就是一定要拘泥于經典,不能進行顛覆性的創作了嗎?
事實上,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都是因為時下有些人的思想被禁錮于樊籬之中。固然不能排除“孟道士們”借此進行炒作的情況,但這種現象確實值得深思。誠然,我們必須繼承經典,必須尊重歷史,更不能惡意抵毀經典,但文藝創作不是撰寫史書,更不是對經典的翻譯或翻拍,否則就違背了“創作”一字的本義。所以評論者尤其是逼陳導道歉的噴青們或衛道者應當要理解體諒:<<道士下山>>是文藝作品,不是歷史傳記,創作者在進行文藝創作時不必過分拘于形式,再說任何人也不能保證所有的道士就一定是仙風道骨、正氣凜然的嘛!也不能保證所有的道士就一定是無欲無望、超脫世俗的嘛!陳凱歌在塑造這一形象時賦予了他深刻的內涵,而某些人只看到了“道士”的皮囊,認為這皮囊不符合“傳統”,便添油加醋,什么影響宗教和睦、毒害青少年之類的指責,照這么一說,電視上放的什么戰爭片、武俠片、愛情片都可以停播了,免得哪天又碰出個什么界的代表,說這部片子影響國家關系,那部片子影響社會和諧,又哪部片子誘導青少年早戀,要求向XX界道歉。還是早停為妙。
筆者認為,對于“陳凱歌是否應該道歉”這個問題,人們應當領會什么是文藝創新,什么是文藝惡搞?不能把文化惡搞與文藝創新混為一談。文藝創新,應是在繼承文藝精髓基礎上的內容和表達形式的創新的有機統一。文藝惡搞,應是那種人為地割裂內容和形式的統一、違背事物的本來面目的一種小兒式的胡亂涂鴉行為。
誠然,現實中那種文藝惡搞、顛覆經典、罔顧歷史的事例確實不少。如不少抗日神劇,把中國軍民過于神化,而過于蠢化侵略者,把抗日戰爭的殘酷性以及中國軍民做出的犧牲紛紛掩蓋,這才是真正的“將經典惡欲化,博他人眼球”,令人痛心。而不同于這些“抗日神劇”的是,陳凱歌所塑造的“道士”形象不僅具有深刻的時代內涵,而且打破了以往人們印象中不食人間煙火的道士形象,使之更有“人味”,這只是對文化的一種創新而已,只不過打破了禁錮已久的樊籠,令某些人不適應而已。
按著唯物辯證法的哲學原理,我們對于傳統文化必須采取揚棄的態度,唯有如此才能繼承發揚傳統文化,創新岀更新更好的文化。而事實上,歷史的實踐經驗已經證明:我們的歷史文化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就是一個不斷地對原有文化進行揚棄的過程。泱泱中華五千年文明之所以繁榮不衰且越來越強大,其根源就在于我們中華民族是一個既忠于先人而懂得繼承優良傳統文化之精髓、又能勇于摒棄傳統文化之糟粕、更能善于創新敢于創新的勤勞勇敢智慧的偉大民族。因此,文藝創作不拘于格式,勇于創新,才能創造出真正反映人民群眾呼聲的、貼近人民生活的優秀作品。希望社會上少出現一些“衛道士們”,打著保護傳統、保護經典的旗號去扼殺那些銳意創新的作品。時代在發展,思想也要與時俱進啊。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陳凱歌不必給任何人道歉。
(作者單位:湖南省邵東一中)
book=97,ebook=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