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媛
(錦州醫科大學,遼寧 錦州 121001)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以來,在國際舞臺上的地位愈加重要,因此,熟練掌握英語這門交流工具的人才受到廣泛的關注。2002年,教育部宣布啟動大學英語教學改革,頒布了《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有效的推動了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提高了大學英語教學質量。為了進一步全面實施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滿足新時期國家和社會對人才培養的需要,教育部結合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實踐,于2007年對該文件進行了修訂和完善。修改后的《課程要求》更加注重深化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同時增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以適應我國社會發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
評價體系既是大學英語教學中的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也是實現教學目標的重要手段。中國自古以來就是考試大國,從古代的科考制度到現在的各種升學考試,各行業、各層次的等級考試層出不窮,畢業生如果想要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通過的認證考試越多,成功的可能性越大。如今,考試已經成為國家和社會人才選拔的最主要途徑。考試固然能在一定程度上衡量出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區分學生成績的好壞,但是如果過于依賴考試這種單一的評價模式,把考試的功能無限放大,無論是對教學過程還是對學生自身的學習都是百害而無一利的。
首先,傳統的評價方式比較單一。
一直以來,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的主要評價方式是各個層次的考試,比如說期中考試、期末考試,評價在校大學生英語水平的主要標準——全國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更高級別的雅思、托福考試等。這些考試主要被學校和國家用來量化學生的英語水平是否達到相應的標準。在學校內,絕大多數教師主要依靠這些考試的成績來評定學生的英語水平,而很少關注平時學生的階段性成績,因此,在實踐中造成了教師過多的依賴考試這種形成性評價模式的現象。
其次,傳統的評價不具有激勵作用。
評價是教學環節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是如果單一的采取傳統的考試這種評價模式只能起到檢驗學生短時間學習狀態的作用。由于學習是個不斷持續的過程,單一的依靠幾次間斷的考試成績來評判學生的英語綜合掌握程度顯然不夠科學,同時也是不公正的。此外,時間間隔比較長的考試模式很難持續的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利于幫助學生形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因此,現行的主要評價模式很難發揮教育評價的改進和激勵作用。
形成性評價主要指的是在教學活動中,從多層次,多角度對學生的學習進展情況進行觀察和評價,為教師和學生雙方提供及時、真是的反饋信息,使得教師可以以此為依據,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環節進行不斷的調整和改進,使學生知識達到掌握程度所進行的系統性的評價。因此,要改變傳統的以考試為主導地位的評價體系,創立完整的評價模式。
第一,大學英語教學完整評價體系的構成需要學校、教師、學生等多方面的努力和配合。學校教務處應該依據學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制定總體的評價計劃,然后外語部門依據該宏觀的評價計劃制定出適合本年級學生英語學習的教學計劃和課堂評價計劃。教師幫助學生制定符合自身水平的具體學習計劃,并監督學生實施。學生主動按照計劃,完成既定的任務。在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下,依據確保目標計劃的完成。
第二,大學英語教學采用的形成性評價模式是教師和學生都參與的合作型評價模式。在形成性評價的過程中,教師通過給學生建立檔案,持續的監督、記錄學生的階段性學習狀況,并依據教學效果適時的調整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以達到最好的教學狀態。同時,教師定期會與學生就學習檔案中的教學反饋結果進行溝通和交流,使學生對自己一段時期的學習狀態有個全面和正確的了解,能夠對自己的學習狀態進行反思,不斷的改進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通過教師和學生的相互溝通和合作評價,學生能夠了解自己的弱勢,明確努力方向,而教師通過得到的學生反饋,不斷改進教學,共同促進,全面提高。
傳統的以考試為主體的終結性教學評價模式已經不能適應時代和教育發展的需求,形成性評價模式以其自身的優點得到越來越多的教師和學者的認可和接受,它能最大程度的激勵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同時也有利于教師對整個教學環節、教學效果的控制和調整,對于提高大學英語教學整體質量有著重要的意義。
[1] 梁愛民,高虹.多元化大學英語教學評估研究[J].山東外語教學,2007(4):68-71.
[2] 吳秀蘭.形成性評價在國內高校外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綜述[J].外語界,2008,(3):9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