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可,岳微瓊,張琬瑩
(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公共管理與法學院,遼寧 阜新 123000)
社會資本視角下的農村籍大學生就業風險研究
許可,岳微瓊,張琬瑩
(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公共管理與法學院,遼寧 阜新 123000)
近年來,隨著高校的擴招,大學生數量日益增多,而大學生就業已是當前中國經濟發展當中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農村籍大學畢業生一直處于“就業難”中“最困難”的環節,經歷了“史上最難就業季”到“史上更難就業季”,由于社會資本占有的劣勢,農村籍大學生面臨著比非農籍大學生更大的就業風險。以大學生群體中的農村籍大學生為研究對象,通過分析農村籍大學生擁有和利用社會資本的特點以及對就業風險的影響,提出規避農村籍大學生就業風險的政策和建議,以期推進中國大學生尤其是農村籍大學生充分就業。
社會資本;農村籍大學生;就業風險;對策建議
研究農村籍大學生就業風險,對于當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新形勢下緩解大學生就業壓力具有重要意義,不僅關乎農村大學生自身的發展和農村家庭的幸福,更有利于縮小城鄉差距和貧富差距,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本研究選取的樣本以遼寧工程技術大學為例,對其礦業學院、力學與工程學院、安全科學與工程學院、理學院、外語學院和公共管理與法學院的大四畢業生施測大學生就業風險調查分析問卷,共發放問卷320份,回收有效問卷308份,有效問卷回收率96%。
自從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高校的擴招,高校畢業生的數量也與日俱增。在2001—2015年間,我國的大學畢業生人數已從114萬增加到749萬,畢業人數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年12月26日共同發布的《社會藍皮書:2014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報告顯示,農村家庭的普通本科院校畢業生成為就業最為困難的群體,失業率高達30%[1]。
從以上這些不同的調查數據可以看出,農村籍大學畢業生作為社會弱勢群體,在全國大學生數量所占比例中相對較少,并且由于其自身的背景、社會資源匱乏、人際交往薄弱等因素,從而導致其在就業層面與非農籍大學畢業生相比有著明顯的差別,就業情況也日趨惡化。“就業難”問題一直長期困擾著農村籍大學生,受傳統觀念的影響,來到城市念書的農村籍大學生,畢業后即使無法就業也很少愿意回到農村工作。農村孩子拼命苦讀考上大學,畢業后卻難以找到工作,從而助長了“農村孩子讀書無用”“讀書不如早點出去打工”的思想。農村籍大學生“寒門難出貴子”的現實,刺痛了多少脆弱的神經,處在“就業難”形勢中最困難的環節,農村籍大學生慢慢地成為了社會當中的“特殊”群體,使得農村籍大學生向上流動的通道進一步被堵塞,造成階層固化,這無疑給了那些渴望通過讀書來改變命運的農村大學生一個不小的打擊。
社會資本作為一種無形的資源,表現于人與人的關系之間。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里,有效地利用社會資本已經成為了一種約定俗成的現象。而對于農村籍大學生來說,社會資本是影響其就業工作的重要因素。從文化背景來看,社會資本占有的劣勢能夠影響就業市場,與我國傳統文化特點是密不可分的;從市場環境來看,我國的大學生就業市場是“過度競爭”與“低效競爭”并存的市場;從社會環境來看,不同社會資本占有的主體憑借自身在特定社會資源占有方面的優勢而進行權利交換,進而造成了社會“權利泛化”現象[2]。大學生能夠憑借其自身或家庭社會資本擁有量多的優勢,就能通過社會關系網絡獲得更多的就業機會,減少就業風險。因此,對于農村籍大學生而言,由于其家庭背景的特殊性造成的社會資本占有劣勢,造成了其在就業過程中面臨著比其他群體更多的就業風險,其預見風險認知水平也明顯低于非農籍大學畢業生。
(一)完善大學生就業環境,發揮社會資本的積極作用
一方面,政府應該加大戶籍改革的力度,去除限制畢業生流動的條條框框,促使農村籍大學生自由流動和公平參與競爭。其次,政府應該通過法律和政策建立一系列與就業市場相匹配的制度,強調公平秩序和法治精神,以規范用人單位招聘和畢業生就業的秩序。如制定《反就業歧視法》,加大對農村籍大學生就業的保護力度,以促進平等就
業,懲戒就業歧視。同時,進一步完善公正就業的法律、法規和相關制度建設,加大對就業市場的監管力度,維護社會公正、公平的競爭。另一方面,完善就業信息渠道、構建就業信息平臺和加強信息服務等措施,可以使大學生本人以比較低的成本或比較簡單的方式掌握完全的就業信息,這有利于促進農村籍大學生在同等條件下能與其他群體在社會中獲得公平競爭的機會,可以平等地獲取就業信息。
(二)開發學校社會資本,縮小校間差異
1.設立就業信息平臺。高校每年舉辦的雙創會、招聘會是各校畢業生信息流、人才流的有效載體,提供公平、公開的就業信息和服務,是農村籍大學生實現就業的重要途徑。要充分發揮學校就業指導中心的作用,拓展就業方面的社會資本。
2.加強畢業生就業創業指導服務。完善課程體系建設,繼續推進和完善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體系建設。高校應建立和完善就業創業教育課程體系,加強職業發展和就業創業師資隊伍建設,建立教研室。在課程改革、教師培訓、集體備課及指導內容上進一步完善,探索就業工作的長效機制。使就業指導課真正成為學生喜愛,對學生擇業、職業生涯規劃有促進作用的一門重要課程。結合多種形式開展大學生就業指導,大學生就業指導要結合畢業生思想教育來進行;要將課程和講座、報告、座談、咨詢、測評等多種形式結合起來。通過全面的就業指導和擇業教育,促進畢業生認清就業形勢,轉變就業觀念,克服畏難情緒,提高自身素質,積極應對就業市場的激烈競爭。
針對農村籍大學生,做好特殊群體、弱勢群體的個別指導,提高服務質量,在政策、經濟、情感等各方面給予他們傾斜和幫助。高校要高度重視家庭困難和就業困難畢業生的就業問題,完善“一對一”幫扶機制,按照“重點關注、重點推薦、重點服務”的原則,有針對性地開展就業指導、崗位推薦、技能培訓、心理咨詢等服務,在各類就業項目實施過程中要對困難群體畢業生給予優先推薦,力爭幫助他們在離校前落實就業崗位,實現自己的目標。
本文從社會資本的角度對農村籍大學生這一特殊群體的就業問題進行研究,根據農村籍大學生就業風險存在的特點,分別從國家、學校和個人層面形成針對農村籍大學生就業風險的具體措施,規避農村籍大學生就業風險。
[1]徐月紅,儲楊.風險社會視角下的大學生就業社會排斥問題研究[J].江蘇高教,2014,(6):117-119.
[2]鐵明太.農村籍大學生就業風險與對策[J].求索,2011,(5):181-182.
[責任編輯劉瑤]
G647
A
1673-291X(2016)25-0125-02
2016-08-16
許可(1996-),男,河南項城人,本科,從事勞動與社會保障研究。